分享

〖超声随响〗第73期 肌上皮癌 侵犯腮腺

 xiejj 2021-05-12

同声主讲:郭静老师

病  例  介  绍

患者,男性,48岁,主因发现左耳后无痛性肿物2年,近期明显增大住院,拟行手术治疗。

体格检查:左耳后可触及一不规则包块,质硬,无触痛,移动性欠佳,局部肤色略异于正常,表面无明显破溃。

超声所见:左耳后皮下可见中-低回声,大小约2.9×2.4×2.9cm,外形不规则,边界尚清,部分紧邻腮腺处边界欠清,内可见散在不规则无回声区。CDFI:低回声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可探及动脉频谱,PSV:16cm/s,RI:0.80。

超声提示:左耳后皮下实性占位性病变(伴囊性变),Ca?

图片

图1:纵切显示左耳后结节的长轴声像图,呈中-低回声,内见散在不规则无回声区。

图片

图2:横切显示该结节的短轴声像图,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部分紧邻腮腺处边界欠清。

图片

图3:显示结节与腮腺关系:相邻处边界模糊欠清,考虑存在局部浸润。

图片

图4:CDFI:结节内见多支血流信号,走行不规则,考虑为新生的滋养血管。

图片

图5:PW:可探及动脉频谱,PSV:16cm/s,RI:0.80。

随后,外科给予手术处理,术后病理回报:

肌上皮癌侵犯腮腺

病  例  讨  论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0.2%,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业界对该肿瘤缺乏足够认识和诊断标准,致使该肿瘤的报道数可能远低于实际存在的数量。

肌上皮癌最早由Stromeyer于1975年首次描述,而Dardick于1995年完善了对肌上皮瘤(包含肌上皮癌)的阐述,加深了业界对该类肿瘤的理解。

肌上皮癌好发于中年(平均年龄55岁)几乎不发生于儿童,有文献报道男女比例约为1.7:1,也有文献意见相左,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肌上皮癌多发生于腮腺(75%),亦可发生于其他涎腺或腺体外组织,如皮下软组织、皮肤。

肌上皮癌是几乎完全由肌上皮细胞组成的恶性涎腺肿瘤,该肿瘤主要来自良性混合瘤或基底细胞腺瘤的恶变(①尤其以良性肿瘤术后复发恶变多见,②肌上皮细胞是以上涎腺肿瘤的组成成分,恶变即生成肌上皮癌),少部分为原发的。肌上皮癌往往呈浸润性生长,造成局部组织破坏,同时具有转移的潜能。

肌上皮瘤主要有三种形态学亚型,梭形细胞型、玻璃样变型及透明细胞型,其中透明细胞型最具有恶性潜能,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所有的透明细胞型肌上皮瘤均具有恶性潜能。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鉴别肌上皮瘤良恶性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但细针穿刺活检往往不能获得明确诊断的证据。有学者研究表明,免疫组化中Ki-67>10%,提示为肌上皮癌

在显微镜下,肌上皮癌呈特征性的多叶状结构中心常见坏死,形成假性囊肿或真性囊性变,在超声中则表现为不规则结节内散在不规则无回声区。当然,不能以结节内存在囊性结构作为肌上皮癌的诊断依据,不少涎腺肿瘤如Warthin瘤,也是存在囊性变的大户,把目光更多聚焦于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上,可能更有助于我们诊断肌上皮癌。

==  End  ==

图片

上图:本期主讲:郭静老师,深表感谢!^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