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 隶(简)

 醉倚西风 2021-05-12
今天,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写了篇关于汉隶的文章,历时两个小时,一千四百多字。可惜临发布时一不小心被删除了。心里很颓丧。实在不想再把文章重写一遍。这里摘要补写一下。

汉隶在篆书和楷书之间过渡的一种字体。从书法史上来看,其有两种特点:一是相对于楷书,具有篆书的篆籀之气。何为篆籀之气,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篆籀即具备篆书的独特要点,即逆锋用笔,力贯始终,笔画圆润。二是相对于篆书,具有楷书的书写性。其显著变化是,在结体上,由长而圆变为扁而方;在笔画上,出现了蚕头雁尾的特征;在用笔上,由圆笔用主,变为方圆兼备;在篇章上,以列为主,变为以行为主;在字形上,进一步把象形字抽象化,符号化。很多书家在写了多年行草之后,再写隶书,是想吸收隶书的古意,让自己的书写变得高古一些;而很多篆书者转为写隶书,是因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个性。

汉隶留下了很多好的碑刻。我把自己临写的、玩味的一些碑刻进行简单地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中规中矩的孔庙三碑,《史晨碑》《乙瑛碑》和《礼器碑》。三者的共同点是“正”,正派,正气,方正。其不同点是:史晨端庄谨慎,方正严肃;乙瑛风姿绰约,扁而平,如大家闺秀。而礼器相对二者要活泼一些,特别是那个夸张的雁尾,显示出了独特个性。孔庙三碑是隶书临写的范本,是基本,是规矩。
二是隶书中秀气的“兰亭”《曹全碑》。其碑是汉隶发展较为完美的一种字体,端庄秀丽,左顾右盼,亦庄亦谐。整个碑刻无论用笔、结体,还是布局都堪称完美。但也正因完美,这种字体走到了极端,没有空白,也缺乏了想象的余地。这种字帖可以作为学习的字典,而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
三是个性鲜明的《张迁碑》和《石门颂》。张迁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活泼自然,字形内放外收,字形因势变化,大小不一。石门用笔洒脱,打破了蚕头雁尾的传统写法,结体自然,打破了隶书横成行的传统写法,是隶书中的草书。这两种字体都朴实浑厚,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在当代书展中,这两种字体很值得借鉴,极易呈现展厅效果。

我的临写之路,首先是在众多碑帖中找到隶书的共性,让自己的书字打上隶书的印痕,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写的是隶书。这就需要从众多不同的碑刻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隶书是本质是什么。其次,当自己的书写具备了隶书的本质之后,就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字体是什么样子,或者最能表达自己的书法符号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在让自己的书写呈现出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书写打下自己的烙印。最后,就是把用自己的书法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让书写成为自己表达和展示的一种媒介。
当然,隶书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字体。隶书中书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我们学习隶书,要看到隶书的前世今生,要从汉隶向上推演,看到篆书的特征,也要向下推演,看到隶书如何发展为楷书和行书。从书法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书法的演变如唐诗宋词元曲一样,越来越变得通俗易懂,表达的方法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易于操作,当然,也越来越失却含蓄和高古。

艺术有两个遗憾:一是手底眼高,懂得多,却欠功夫,表达不出来;二是手高眼底,一味地苦练,技法娴熟,却形成匠气,难以攀升一个层次。相对而言,眼高还是很难得的,眼界高了,走的弯路就会少些;眼界高了,就容易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书者常推崇书卷气,提倡书者要有文化,只有这样,才免以把自己的书写流俗,才免以形成一种匠气。
一点心得,留作存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