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

 白胡子老头4906 2021-05-12

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凡是元气未见损伤的偶发性疾病,只要症状明显,皆可于几分钟内痊愈。涉及元气虚损又加药伤的,症状多不明显,损伤愈重,越难治愈。但是只要经络损伤不太严重,尚可修复,患者又有决心配合治疗,仍有可为。

症状本身不是疾病,以消除局部症状为诊治重心的医疗方法,是当今主流医学的误区。人生而具有抵抗和自愈疾病的能力,治疗不过因其势而利导之,消除其阻碍恢复的因素。病乃症之杂糅,症乃证之外显,证为病之本质。

疾病本体就是大夫面对患者整体的随机状态,全息脉诊是内窥这一状态的理想窗口。全息脉诊对于宏观整体来说是一个微观全息元——左右两侧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分别与宏观整体的左右两侧,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同构。脉的体相和能量分布,可随时用医者指尖测量,然后通过综合辨识作出诊断。

振荡中医以脉诊透视直达本质,惟脉无症。脉诊以高骨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察浮中沉。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寸口三部九侯,左右共十八位,计其虚实寒热,阴阳表里,深达整体气机变化,随时补益,当下见功。

人之一身,背为阳,腹为阴,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升,阴主降,左阳右阴,左升右降;左右寸关尺对应前后上中下,至阳至命门为中,胸膈到神阙为中,其上为上,其下为下,两臂属左寸。尺脉成形于先天,主藏精,对应下焦,把多余能量储藏起来。关脉主运化,对应肝胆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寸脉主抵御外邪和浮层关系密切。

传统脉法指导处方时,是“凭脉辩证”,再“以方类证”,没有探寻从“基础脉”到“单味药”和“穴位”的精确对应关系。振荡中医脉法学习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去除所知障,然后再针对性进行各种基础脉指感训练,单因脉辨识掌握后,再联系系统多因脉。

精准脉辨识分三层次。对基础脉象辨识能力有限时,便在“普因精准型”层次,此时摸到什么脉用什么药,面面俱到,效果也不错;当对脉诊理解有了综合辨识能力,能从整体背景上理解脉象,抓住主要问题,用药少而精,疗效却有大幅度提高,即是“主因精准型”;若能再进一步深化,参悟生命、人文、自然、宇宙,透过脉象观本体,明其心见其真,彻底吃透,诊疗时表现为“精微精准型”,如韦老用微量的药,即效果非常显著,看上去就是艺术享受,手挥目送而疾病去。

脉诊四大要领

——凭脉辩证以手,运用之妙在心。无杂念私心,免虚妄干扰,心清净虚灵,方可诊脉。

——不可以偏概全,诊脉须遍诊左右寸关尺浮中沉18个区位,总合脉位、脉体、脉势,常、异,虚、实、寒、热,水、湿、痰、郁、瘀,等全部信息,把握整体观。

——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沉取表征里层,尺脉表示下焦。

——随机,把握人整体的随机当下的状态;机要,分清主次,找到造成异常状态的关键因素。

脉诊三大基本要素

脉位,即是全息的人体时空结构。【(寸关尺对应上中下),(浮中沉对应表中里),(左右对应前后)】

脉体,脉象外显的部分,如同海面浪花,是能量失衡无序的状态。【温度(寒热脉),均匀度(势差:郁脉),平滑度(阻涩:瘀脉),粘稠度(水湿痰)】

脉势,脉象内藏的部分,如同海中水势,即背景力量,即元气。【力度(刚柔缓急:虚实脉),充盈度(长宽厚润:空细脉)】

凭脉辩证导航

先辨常异,即区分和脉与病脉。和脉则病非真病,无为而自愈。

次察虚实,脉有异常,先辨虚实,虚实为百病总纲。虚其已虚,实其已实,为医家大忌。

第三,如脉证属虚,辨气液阴阳何者为虚,分清何虚,才能对证施治。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第四,如脉象属实,当分辨阴阳气液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侧、部、位、层何郁,而后对治;液实可见瘀、水、湿、痰诸证,应进一步分清单态复合态,对证施治。

临床常见虚实相间,寒热错杂的脉象,须细心静心,理出头绪来。

基础单因脉辨识

和脉:即平脉。柔和有力,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平,脉体无异常,沉取绵绵不绝。(无水湿痰,脉体濡滑,无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李时珍说: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病脉:失和脉。分虚脉和实脉,虚为正气虚,实为邪气实。

虚实:气液阴阳之虚实。先辨虚实,此百病总纲。

虚:整体乏力,两尺无根。生命力趋向弱的一面。

实:整体有力,脉势不虚。生命力趋向强的一面。

气:力度,气虚缓弱而明显。

液:充盈度,液虚脉体不充盈。空,细,芤(浮大中空)。

寒:指下温度偏低、寒,冻。

热:指下温度偏高、热、烫。

郁(紧弦动急):气滞,气机分布不均匀,势差一倍以上,是能量分布不均匀的状态。

层郁:表里不平。

侧郁:左右不平。

部郁:上下不平。尺弱为轩,寸弱为轾。

位郁:単部脉独大

瘀:组织微循环受阻。一般来说,先有湿瘀,后有血瘀。

湿瘀:指下沉取有物,脉体濡软,边界不清,湿证明显无阳动者,瘀结多在脉外。

血瘀:指下沉取有物,脉体滑利或兼热,滑涩兼热,微循环瘀结造成的血瘀,瘀在脉内。

水:稀薄如水荡漾,是机体结合、保存、活化水的能力下降所造成的自由水泛滥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右尺)

湿:脉体濡软,混浊,边界不清,是机体体液活力减弱的一种状态。

痰:脉体稠厚,粘滑,是体液成分非正常凝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的一种状态。

为治之道,凭脉辩证,顺生理之常,逆病理之异,虚则补之,实则调之,祛之,化之;阴阳虚实而有寒热,虚则益之,实则抑之,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振荡中医选药,本着两个原则。其一:平和有效,无毒,非烈性;其二:不涉及配伍禁忌,不涉及18反,19畏,相杀,妊娠禁忌等等。所以用对了效果会很好,用错了也不会有大的伤害。仅此20多味药,就可以基本上解决临床常见的各种情况。

振荡中医重在提高自身恢复抗病能力,从而使疾病自愈。所用之药不针对西医的病,亦不针对中医的症,而是针对人总体状态的改变。症状只是现象,带有各自的偶然性和差异性,象影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的来去动静,而气液循环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恒常存在的,是人体质能联系的中介,气液循环正常,自身各种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身体问题都是气液循环异常造成的,只是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症状。所以只调气液循环,不治病而愈百病。

脉药对应

虚脉:右寸气虚用生黄芪,元气不足,气虚严重,用人参。液虚,阴虚用熟地,少用补液,多用滋阴清热,若脉势无力会产生湿气。阳虚用枸杞和补骨脂,脉虚空寒,用枸杞。脉体不空,虚寒湿用补骨脂。

实脉:寒郁,即是实寒,用吴茱萸、干姜、附子;热郁,即实热,用黄芩、石膏。左寸轾用柴胡,右寸轾用升麻。右关寒湿瘀用草寇、砂仁。右关郁瘀用枳壳,化瘀理气,左关郁瘀用牛膝,血瘀偏温用丹参,血瘀偏寒用三七。水脉偏寒用白术,无寒用茯苓,有热用滑石。寒湿用白术,湿脉寒热不显用薏米,湿热用淮山药,生山药更好。痰脉偏寒用半夏,偏热用贝母。

吴茱萸、干姜附子温通破气,脉势不足则伤元气。

药用不过五味,量不过三克,一日不过九克。

序号

药名

效用

量用(g

1

人参

补气(两尺无根)

0.5-1

2

花旗参

补气养阴

1-2

3

黄芪

右寸虚弱

1-3

4

党参

补气,健运中焦

1-3

5

枸杞

右尺虚寒,补养阳液

0.5-1

6

熟地

滋养阴液(少用补液)

0.3-0.9

7

白芍

脉空刚急

0.3-1

8

肉桂

祛左脉寒,补肾阳

0.3-1

9

补骨脂

祛右脉寒

0.5-3

10

甘草

左大右小,调左郁

0.1-0.3

11

怀牛膝

左关郁瘀

0.3-0.5

12

枳壳

右关郁瘀(力度最大)

0.1-0.5

13

草寇

右关寒湿瘀

0.3-1

14

扁豆

右关郁瘀(小瘀)

0.5-2

15

薏米

化湿瘀(中性)

0.5-2

16

丹参

化血瘀有热补气弱于黄芪

0.3-1

17

三七

化血瘀有寒

0.3-1

18

半夏

化寒痰

0.3-1

19

川贝

清利热痰

0.1-0.3

20

石膏

祛实热(走中焦)

0.5-1.5

21

黄岑

祛表热(走上焦)

0.1-0.3

22

吴茱萸

化实寒

0.3-2

23

柴胡

升提左寸

0.3-0.5

24

升麻

升提右寸

0.3-0.5

25

桂枝

左寸虚寒

0.3-1.5

26

白芷

右寸虚寒

0.5-1

27

白术

祛寒水湿

0.5-2

28

山药

化湿热

0.5-3

29

茯苓

利水(中性)

0.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