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身边是否有这么一群人,每次吃香喝辣、出差、大考,都会突发腹痛腹泻,或者没吃太多东西,却时常感觉腹胀胀气,又或者是腹泻与便秘交替...频繁发作,做各种检查却没发现问题,这很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 直到2016年,功能性胃肠病的殿堂级神作“罗马Ⅳ标准”发布,功能性胃肠病被重新定义。罗马Ⅳ正式提出了脑肠互动障碍的概念,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变本身不应局限于胃肠道,而应该上升到脑肠互动,它是一组根据以下任何相关胃肠道症状组合进行分类的疾病: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种群改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图源:Pixabay 所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实际也是一种肠脑互动异常的疾病。在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因为工作压力大总是自觉腹痛不适而前来就诊。这是因为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人们的肠道更敏感,容易“激动”,肠道一激动,肠道功能就出现了紊乱,继而让身体不适。 那么,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都有什么表现?说起来非常折磨人,IBS常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胀、腹泻或者便秘,又或者是腹泻、便秘交替。 ▲图源:慕恩生物 根据罗马IV标准,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便秘型IBS、腹泻型IBS、混合型IBS、不定型IBS四种亚型: ▲IBS分类图 2016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指出,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IBS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事实上,IBS是一个全身性的非常复杂的疾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基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感染、免疫、脑-肠轴、肠道菌群等多重因素可复合影响并最终导致内脏高敏、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图源:Pixabay 至于胃肠动力异常,具体的机制也尚不清楚。但IBS患者的结肠肌肉收缩会变得不正常。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收缩可能会导致食物在整个结肠中移动过快,这个时候结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食物中大部分的水分,从而导致水样大便和腹泻。 在其他情况下,收缩也可能导致食物移动过慢,结果,结肠从食物中吸收了过多的水分,又导致了大便硬化和便秘。 ▲腹泻(上)与便秘(下) 所以IBS患者才会反复腹痛、腹胀、腹泻或者便秘,又或者是腹泻、便秘交替。而具体的致病机制是什么,我们会就其中几点展开说明。 前文中我们就已经说到IBS是一种脑肠互动异常的疾病,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也科普过肠-脑轴。北京大学附三医院的段丽萍老师分享过观点:“在门诊的IBS病人中,大概30-40%都会存在精神心理的问题,主要是有焦虑和抑郁。”IBS在便秘或腹泻的同时,常伴有焦虑及创伤后压力等精神问题。 在肠-脑轴中,就IBS发病机制来说5-HT信号系统异常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简单来说,在我们的肠道中,有一个叫5-HT(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它与受体一起,影响胃肠道运动、摄食、睡眠、情绪等多种生理功能。一旦它的信号系统发生异常,就有可能成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帮凶。 例如研究显示,长期的精神刺激(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会引起肠-脑轴功能紊乱,导致主导5-HT合成和分泌的肠黏膜层EC细胞数量增加,从而让5-HT的合成、释放增加,造成肠道敏感性增加;由于内脏高敏性的原因,刺激信息在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中又会被放大,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的状态,导致患者情绪反应发生改变。当然,5-HT信号系统与胃肠道疾病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5-HT既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但5-HT的缺乏又与肠道动力障碍息息相关。 ▲图源:慕恩生物 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关系密切。很多患者都是在发生了肠道感染之后才发病的,这些前期的肠胃道感染事件就极有可能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一项110例IBS患者参与的前瞻性研究显示,IBS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关。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研究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时,发现双歧杆菌属(这种细菌也是促进有益菌生长的基石)等有益菌减少,以及瘤胃球菌属等与感染有关的有害菌增长。 Science子刊的一个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肠道菌群中,氨基酸、神经递质、维生素的生物合成及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降解等相关通路发生改变,且毒力因子的丰度增加。 ▲图源:Pixabay 此外,肠道菌群变化和免疫失调都能影响胆酸平衡,当胆酸分泌过多,或小肠胆酸吸收太少,到直肠时,患者就会发生腹泻型IBS。 日常的饮食与IBS密切相关。在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到一类叫FODMAP的食物,它富含短链的碳水化合物,包括低聚糖、单糖、双糖还有多元醇等,很多不被人体自身吸收;在经过肠道微生物的发酵后,会产生很多气体,由于IBS患者往往存在内脏高敏感性的症状,只要小肠稍微肿一点点,都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像水果里的果糖、乳制品中的乳糖和小麦、豆类、洋葱、酒精中的果聚糖都属于FODMAP物质。 ▲图源:Pixabay 另外,很多IBS患者的肠蠕动速度都比普通人快,食物在肠道内留存的时间更短。而果糖这类食物在人体的消化道(小肠)内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大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这些水分重吸收回体内,从而会形成腹泻症状。 有研究显示,低FODMAP饮食对腹痛、气胀、排便频率和大便硬度,以及便急有显著改善。另外,特定的益生菌菌株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达到干预IBS症状的目的。如凝结芽孢杆菌MTCC5856对重度抑郁IBS患者有显著的缓解效果;瑞士乳杆菌R52、长双歧杆菌R175、鼠李糖乳杆菌R11对精神及心理健康均有益处。 参考资料: 【1】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2】肠胃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 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3】功能性胃肠病殿堂级神作“罗马Ⅳ标准”更新要点速览 【4】肠·道 | 段丽萍:23分钟讲透肠易激综合征--复杂棘手的肠脑共病 【5】五羟色胺信号系统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6】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7】Nature丨IBS中,肠道菌群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8】Science子刊:IBD及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 【9】食研所丨患上肠易激综合征?低发漫饮食了解一下 【10】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4 big questions 【11】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慕恩生物 以微生物重建绿色未来 座机:020-31603387 |
|
来自: 菌心说 > 《当代医学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