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由经益中医学院「专业审稿团」审核 ▼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 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 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长痘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流鼻血…… 下半身则冷如冰窖,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还有宫寒痛经…… 等等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熬夜、胡吃海塞、吃药抗生素、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空凋冷饮、宅家久坐......种种常见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女性上热下寒表现的尤其突出,不论什么季节,下半身总是冰冷,很多体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很是让人发愁。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个什么鬼,如何对付它?今天彻底讲清楚。 为什么会“上热下寒” 中医用一句话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➊上焦如雾: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➋中焦如沤: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 ➌下焦如渎:下焦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由此可见,中焦的脾升胃降维持着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的能量交换——脾气升则下焦肾水升腾,胃气降则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肾水就能交于中焦。 同时,脾气升则清气上升,营养心肺头脑,胃气降则浊气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 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