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aroli病超声表现

 YMNL13 2021-05-14

病例

 Case: 女,32岁,因面色苍白、乏力10余天于2017年5月入院。

超声检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T检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入院后经全面检查,临床诊断为: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脾功能亢进 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  慢性肾病(CKD3期) 贫血 腹腔积液

     患者近几年数次因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所致)入院治疗。

                               Caroli病

     Caroli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分V型)的独立类型。1958年法国学者Jaequc Caroli首先报道,故称为Caroli病,发病率约1/100万。该病是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约占60%)。

病理:

     分为两型:Ⅰ型(即单纯型Caroli病 )易侵犯较大胆管,但肝实质正常,仅在扩张的胆管壁上有纤维组织增生,常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炎;Ⅱ型(即复杂型Caroli病,伴肝纤维化,又称Caroli综合征,) 易侵犯较小叶间胆管,常伴有肝脏先天性纤维化,从门静脉间隙到肝小叶周围均有广泛的纤维增生,常合并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两型是由不同基因座决定的,均可合并肾脏囊性病变(尤其是髓质海绵肾)。两型中Ⅱ型较常见,与ARPK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婴儿型多囊肾)最相关,I型罕见。约7%会进展为胆管癌。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确诊的金标准,通常表现为纤维间隔内含有形态各异的胆管,可伴有典型的肝内胆管发育畸形或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

图片

临床表现:

       I型常以反复发作性胆管炎就诊,II型常以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就诊

诊断标准:

图片

【综合判断,本例即应为II型 Caroli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扩张的胆管内泡样突起或桥样连接结构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称为“中心点征”“桥征”“中心点征”或“桥征”可以作为影像学上Caroli病与其他肝内囊性病变的鉴别征象。这些结构实质是被扩张的胆管包绕的中心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板吸收不全的结果。

图片

图片

注: 对于Caroli病,超声只适合初步筛查,CT 、MRCP(磁共振胆管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治疗:

     本病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常常由于病变广泛,致使外科治疗非常困难。病变局限者可实施肝部分切除或肝叶切除;对于病变广泛累及全肝、双肾者,肝肾移植成为唯一有效的最终选择。

超声内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