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天人解阴阳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5-14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阴阳。中医将阴虚,阳虚,作为一疾病的证型,而没有认识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之训,追溯阴虚,阳虚之所起之本源,黄元御《四圣心源》解决了中医学的这一大难题,即揭示了阴阳之本质,解决了如何平衡阴阳。黄元御曰: “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之升降,是戊己之升降生成的。如何理解: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黄元御《四圣心源》的首篇:(卷一-天人解)《天人解》是《四圣心源》之总纲读懂了黄元御的《天人解》就读懂了黄元御。

 《内经》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天人解》写于壬申十月(1752年农历十月),黄氏在《四圣心源自叙》曰: “己巳二月(1749年农历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天人解》是最后完成的,而黄元御将其放在卷首,所以说《天人解》是《四圣心源》的总纲。

黄元御的天人解,首先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关系,其二,告诉大家什么是阴阳?阴阳的本质是什么?历代中医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黄氏说阴阳的本质“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变化即中气之升降,“中气升降,是生阴阳”!水火即是阴阳,心为火,心火为木所化,木之生长必须依靠脾土之升,木才有上升之路。土湿脾陷,木无上升之路,如何生火,变化为心阳?阴为水,肾水为金所化,如戊土不降,金无下降之路,金如何化水?

 黄元御讲阴阳是天与人一起讲,如黄氏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黄氏将天人合在一起讲,前面讲天,后面讲人。《内经》讲阴阳也是天人一起讲,(阴阳离合认为篇第六)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災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讲人、说医……

黄氏曰:“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大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实质上也是阴阳之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故黄氏曰:“四象即阴阳之升降……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体的阴阳变化,黄氏曰:“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中气相对于人就是脾胃,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黄氏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这里说自然界的变化,也说人体隨大自然一同变化,天人相应吗!清气从左边旋转上升,升而化火,升到一半是木,木之气温暖,继续上升,全升变成火,浊气从右边旋转下降,降而化水,降到一半为金,金之气凉,继续下降,降到最后化为水。引出五行的:木、火、金、水,这也是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相对应的是人体的肝、心、肺、肾,又称为四维,这也是四维的变化规律。

黄氏曰:“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黄元御找到了阴阳升降之本质。

黄氏曰:“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抓住了中气,就掌握了阴阳升降之“枢轴”,治疗中气就是平衡阴阳。这是黄元御中医药理论之核心!

黄元御破解了阴阳之本质—“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找到了虚实之所起之本源—“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阴虚阳虚的本质是中气之衰败。

黄氏曰:“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

黄氏找到了阴虚、阳虚所起之源,创立了升己土以补阳,降戊土以补阴——资其化源之法!

阴虚

黄氏认为:阴虚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癸水原由肺金下降所化,“肺为水之上源”,是是阴根在上。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合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末可徒滋心液也”。有些中医看见阴虚之人的上热之症,咽干舌燥,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道金水之亏的原因是肺胃不降,缘戊土不降,金无下降之路,癸水为辛金所化,金不能下降化水,故致金水之亏。

黄氏认为治疗阴虚,“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末可徒滋心液也”创“地魄汤”之名方,“地”为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阴精为“魄”即辛金所化,故取名“地魄汤”。

《地魄汤》

制半夏三钱、北五味一钱()、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甘草二钱()

黄氏曰:“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炙草培土升脾阳,以助降胃逆。“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黄元御用益辛金之气而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是真正的补阴之法,治本之术!

黄氏认为:阳虚是“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心阳在上,而心阳由水生之木所化,所以说阳根在下,在癸水,肾为火之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未止徒温肾气也”。黄元御认为治疗阳虚,“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未止徒温肾气也”应该用升肝脾的方法以帮助阳气之生长,而不是仅仅单温补肾阳。创立治疗阳虚的:天魂汤,为什么取名“天魂汤”?天为阳,“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阳神为“魂”即乙木所化,故取名“天魂汤”。

《天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

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桂枝、附子,所以说黄芽汤是黄氏群方之祖。

黄氏曰:“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黄氏补阳“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阳虚是因为“肝血虚弱,不能生火”,血为阴,“血者,神魂之母也”,黄元御用滋补肝血,“以培阳神之原”。中医理论是木生火,肝血虚弱,不能生火,所以阳虚,用滋补肝血之法“以培阳神之原”,用中气之升降理论平衡阴阳,仍是治本之术!黄元御的用药更符合“资其化源”之补法之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元御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水为金所主,用补肺气之法,以培阴精之原;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黄元御认为,木为火之源,黄元御用滋补肝血之法,以“以培阳神之原”。

人体阴阳升降之动力来源于中气,作为中医掌握人之中气,就掌握了人体之枢轴,就掌握了人体之全局。因此黄氏告诫中医:“医家之药,首在中气”,“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中气之治就是必须平衡阴阳。是黄元御医学理论的精髓!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