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都是吃素,为何和尚大多胖而道士普遍瘦,现代科学给出了答案

 刘政人性本恶 2021-05-15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之后往全世界进行传播,大约在东汉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并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交融发展成为中国佛教;道教是从道家思想脱胎而来的一种中国本土宗教,大概也是在东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改造。这两者都是统治者非常青睐的思想统治工具,经常融合使用。

不过他们虽并不对立,却有很多的不同点:一个是世界观的不同,佛教是主张精神上的超脱,西方人一直认为其是无神论,道教是身体上的登峰造极,是典型的有神论;二是核心思想的不同,道教是以治理为主,无论是治理自己还是治理国家,佛教是以求心为主,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然后是“和尚”和“道士”的不同。

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了,普遍来说和尚都比道士要胖很多、壮很多、富态很多,比如众所周知的弥勒佛,而道士往往如同一缕风,一汪水,一片叶,比如众所周知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究其根本是审美的问题,就像狗狗的眼睛为了人类的审美越来越圆一样。

起初佛祖们是不胖的,甚至瘦得有点吓人,以释迦牟尼的早期佛教画像和雕像为例可知,这是因为释迦牟尼起初认为苦行是解脱的一个道路,于是在泥连禅河那里苦修了6年,后来他觉得苦修没用,于是有关于他的画像和雕像就恢复了正常,而释迦牟尼作为第一个甚至意义上的佛,他的像是所有佛像的基础。

不过来到中国之后,它就胖了,因为中国古代是以圆润莹白之美为主流,东汉时没有对佛像进行过瘦弱的强调,但东魏时它就膨胀了一点,隋朝时佛祖变得结实还有了肚子,唐朝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个胖子,并且一直胖了下去,虽然不同的佛祖有不同的身形,但在人们印象中还是形成了一个“不胖不佛”的认知,和尚因此也会无意识中增肥。

道教则一直以来都很瘦,因为他们就是觉得瘦比较好看,前面说到过道教源于道家思想,道家的审美追求从他们的典籍中就能看出来,以《庄子·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以及道教说人之死是“羽化登仙”可以看出,他们欣赏“素朴”“浑沌”“氤氲”“轻盈”的审美快感,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无非就是瘦。

前面还说过道教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正是中国古代最追求瘦美的时期,《南史》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沈约说自己瘦得腰上的围带都常常要移眼,原本指在以病体辞官,结果人们只觉得“沈约瘦腰”很风流,于是把这件事作典故用在诗文中,道士受此影响自然也瘦,他们都很喜欢风吹过来时贴在身上显得登临欲仙的造型。

除审美因素外,还有就是饮食结构的不同,佛教是不允许杀生的,他们确实也不吃肉,经常吃素,但事实上让人变胖的不是肉,而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不仅存在于荤菜中,更大量存在于素菜当中,尤其是和尚们经常食用的豆制品,诸如土豆、豆腐、豆干等,它们当中的淀粉就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

而且和尚们胃口大,吃得多,当碳水化合物摄取过量时,它会转化成蛋白质和脂肪储存在身体中,与此同时和尚们又不喜欢到处瞎逛,经常呆在佛堂中坐禅诵经,或长期站立,那种会武功的和尚,只是千分之一,因此这些能量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和尚们就变胖了,个个都大腹便便的样子。

道士在吃上面要比和尚狠很多,由于和尚都是精神上的坐化,道士是连带着身体一起升天的,所以身体也是要受苦受难才可以,和尚们仅仅只是不吃素,道士是偶尔吃素,经常什么都不吃,俗称“辟谷”,他们以天地元气,还有日月精气为食,或偶服丹药,《庄子·逍遥游》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

而且道士动不动就“出山”“下山”,他们讲究历练,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国家,或是为了百姓,所以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所以道观总是没有佛堂那么辉煌,所以道士在天下苍生上的责任感更强,就这样又是不吃不喝,又是到处折腾的,就算是真神仙,也是要跟“沈约瘦腰”一样,动不动勒裤腰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