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这辈子,都有因果!(深度)

 响亮2013 2021-05-15

理想化,不可取


真实的人生好像总是忧喜参半,有明媚的时候,也有黑暗的时候。正如弘一大师临终时所言:悲欣交集。
 
世界文豪莫泊桑在小说《一生》中写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像的那么糟。”
 
所以,生命里决不存在完美的许诺,且行且珍惜,爱自己就先接纳自己,爱生活就先接纳现实。
 
理想化似乎不是一个褒义词,说起理想化仿佛必定与失败或失望相连。理想化可以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恐怖事实,也可以像一个温柔的小女孩令人怜爱不已。
 
如果我们不观察不自己的心,那么,它就会从无味的现实里演绎出形形色色理想化的故事,使我们一再迷失,一再受苦。
人们从分裂即非黑即白思维走向理想化,是不需要过度的。

不难理解,人们酷爱走极端,他所爱的必须是最好的,他所恨的也必须是最恶的。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于是,理想化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当人们发现自己所爱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他似乎就不能够完全投入他的热情,必须经过理想化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过程,他才可以从内部说服自己,调动内心的热情去爱。

他没有能力去爱人或事物的本来样子,这是可悲的。
 
许多人在恋爱中就是这么操作的,因为他很难接受依恋关系的真相,会对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感到沮丧和失望。

当出现这些感受之时,他就会从之前理性化其对象,转向攻击、讽刺和厌恶其对象。
 
理想化是因,厌恶是果。

如果他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对方并不是像他想像的那么完美,并且对方所做的事都是情理之中,并没有发生蓄意的背叛之类的事情,那么,他的反应就不会这么激烈而极端化。
 
否则,理想化一旦失落就转而攻击对方,这显然是不成熟的,而且极有可能对感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不管是在婚恋关系中的理想化,还是在事业、生活上的理想化,都是不可取的。

企业家柳传志曾告诫子女:“为人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理想化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脖子上套的一根绳索,稍一拉就疼痛难忍。

  

理想化,会让人丧失自知能力


理想化有时候表现为一种完美主义,而且倾向于病态。

若是在业务或艺术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还算得上无伤大雅,甚至值得称道。

但在社会生活、关系上持完美主义,那就令人匪夷所思,并且永远不得安宁了。

那么,这人就永远不可能对自己、对他人感到满意,对一切都不会感到满意,他将变成一个吹毛求疵令人厌烦的人。
 
峻安的妻子是个完美主义的典型,甚至完美到洁癖的程度,她不允许地板上有一粒灰尘,每天至少拖四五遍地板,并且划分好责任,由峻安负责的卫生若不达标,她就会大吵大闹,直到迫使丈夫就范。
 
这让性格大大咧咧的峻安感到痛苦不堪,他对卫生的要求不高,甚至一周收拾一次屋子也能过去,这在男人堆里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之人。
自从恋爱之后,在神经兮兮的老婆逼迫下,他学会了一天拖三遍地。最初出于爱,后来出于义务,最后就忍无可忍了。
 
有一天,他尝试着跟老婆沟通,准备带她去看看心理医生,却被她无情地奚落了一番,从此感情就开始出现了裂痕。
 
理想化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远未达到精神异常的地步,但它对人造成的折磨却不容忽视。
 
这种完美主义的习性根深蒂固,成为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就会使人丧失自知能力。

所以,她永远看不到这么做有什么不好,更不会觉察到自己有什么毛病,因为毛病都在别人身上,而自身是完美无瑕的。事实上,这完美正是不完美的表现。
 
古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如果知道自己问题,也即其可恨之处,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那么,他就能够改善自己的“可怜”的处境。
 
完美主义者遇事神经高度紧张,甚至达到过分的程度,当他乐意为他自己的完美主义殉情的话,只能说明很遗憾我们没有能力挽救他。

如果他非要拉着别人为他的完美主义殉情,那就有些可恶了。

  

理想化的人,内心很痛苦

关于对自我的理想化,某些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大致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对其遭受损害的羞耻和绝望感过于强烈,他就会因为无望、无助而倾向于否定这个事实,从而创造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借以掩饰那种悲催的自我形象。

这个可以说就是一种幻想,但当事者信以为真。难就难在这里。

由此可见,那些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完美主义者,其内心是何等的焦灼和痛苦。

他必定是怀着某着创伤,想掩饰某些自己不想看到的过往。

他将专注力于放在他汲汲欲求完美的东西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它,也不管给别人造成多大的困扰。

所以说完美主义者是没有爱的,有人说他们只爱自己,事实上他们连自己也不爱。

将自身理想化,已经不容乐观;而将别人进行理想化,这更是荒唐的举动。尤其是将恋人、将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物完美化、理想化。

这实质上,就会造成现实与心像的严重分裂,让人不堪其苦

有些时候,当过于理想化的人对他人表示失望时,会令他人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他在心目中将他人理想化,甚至神化,而他人仍然照自身的习性从事,而绝对不会照他设想的理想化的模式从事。于是,就会令他大失所望。

据说,有个男孩喜欢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并将她理想化。有一天,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女孩子放了一个屁,顿时让男孩心生厌恶,发誓不再和她交往了。

新佛系是一种尊重现实、接纳现实的生活方式,有正念就不会有理想化、完美主义的倾向,也自然不会经受这等痛苦和折磨。

以慢生活、轻修行、高效率为基础的新佛系生活方式,能有效避免和消除分裂与理想化防御,自助疗愈心灵创伤和烦恼,创造属于当下的幸福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