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养培育倒逼课程必须改革

 heitudi 2021-05-17
         哈佛大学罗恩.理查德这样对素养定义:“一种后天行为模式,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自动激活的”。在《聚焦素养:重构学习与教学》一书中,对素养的内涵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剖析。
       第一,“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具备某些素养,而是我们后天渐渐习得的”。后天的习得必须依靠教育,虽然每个人有些先天的差异性,素养的习得我们需要尊重差异,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三字经》中说:“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没有后天的科学严格教育,人再好的天赋都不会转化为素养。
       第二,“素养包含各类行为,而不是单一的具体行为”。“素养是若干技能和行为的复杂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素养归纳为六大素养,学术界有很多争议,但是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观点笔者还是认同的。素养是综合性的,不能以掌握某项专长就等同于形成了素养,时下党和国家政策指向的倡导的“五育并举”,才可能培育具备素养的人。
        第三,素养“在特定情境发展过程中,它们是动态的、特殊的,而不是严格执行的规定行为”。培育素养绝对没有规定的方法和模式,正如书中指出的:“培育素养没有秘诀宝典,没有规定的流程,也没有素养行为的脚本”。素养是目标指向的,有很多条路可以抵达,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原理。
        第四,“素养必须与必要的能力结合”,能力是素养的表现形式,没有能力作为体现素养也就不存在。我们倡导培养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人,这是素养,但是具体怎么适应,就需要能力来体现。现在公职人员特别需要的应急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的背后就是这种素养。
        第五,“素养激励、激发、引导能力的发展”,富兰克林.博比特在一百年前出版的《课程》一书中就指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编制怎样的课程。课程实施的评价目标就是人的能力形成,能力形成后素养自然具备。
        以素养为核心和目标的教育,必须要开发课程体系给予保障,“德育为先,五育并举”与这个观点非常契合,方向已经明确,我们需要实践和探索的是方法和载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