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吃饭的学问(作者 臧忠卓)

 文化佳园 2021-05-17

    这两天总是为吃饭的事犯愁:公司食堂的菜不可口,中午人又挤;去公司外面饭店吃又远又贵;我又不会做。可是饭总是要吃的,自己又担心身体,于是就经常犯愁,犯愁的时候就想到许多关于吃饭的事情,于是就忍不住记下来,看着玩。

    如果一个大学讲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话,谈到“  吃饭”,我想可能会像构思一本书或者介绍一门学科一样,介绍:

1、    吃饭的概念定义;

2、    吃饭的历史;

3、    吃饭的种类;

4、    吃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    吃饭的内容;

6、    吃饭的过程程序;

7、    吃饭的将来

8、    ――― 

    想想肯定会很系统、很全面、很科学。可惜我是学生没有那个水平,而且学科性的东西研究和讲解往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除非有生动的例子、精彩的讲解、热情的学生;所以我只有散散的涂些东西看着玩,假设我们对上面目录的内容都知道一二。

    人活着总要吃饭,不管愿意与否,不管可口与否,一般一天三顿,否则就要付出代价;吃饭可以说是人的第一需求,“民以食为天”。也有好多俗言从吃饭引申,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揭不开锅了”,马克思当初说的“先满足物质需求再满足精神需求”。毕竟人是动物,要食五谷杂粮,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我曾经想如果人类不吃饭,不睡觉,那么会多做多少事情?原始社会,整天差不多就是忙吃饭,拼着命打猎采集,其他的住所、衣着、友谊、爱情、文化都淡化了,很像现在的普通动物;后来到了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吃饭也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奴隶在井田里种地却会被像粮食一样交换,农民一年辛苦劳作到最后会被以租子的形式剥削。“锄禾驲当午,汉滴禾下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资本主义社会,吃饭的地位就下降了,往往就成了工作的需要或者生活的享受,包括现在我们国家差不多也这样。正因为是第一需求,可以放弃其他尊严之类的需求,比方说乞丐的另一个名字——要饭的。当然有些人不是,比方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先生,比方说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比方说绝食或者宁愿挨饿的人。

昨天看报纸,看一个老农在被冰雹袭击过后的庄稼地旁边,天灾无情,颗粒无收,老泪纵横,很是心酸。

    吃饭往往也是一种标志或一个导引索。像恩格尔系数,就是说一个国家居民用于吃饭的支出占所有消费支出的比例。国人以前见面,经常说“吃了吗?”,表示关心对方和问候,现在更多的是习惯或装老土的带点幽默的问候的味道。粮食曾经是人们财富的象征,现在在一些地区,人们吃饭还是端着在门口吃,让街坊邻居知道自己家里没有断粮。古代,许多起义就是因为灾荒没有饭吃,树皮观音土当饭,易子而食,最终揭竿而起。好多人偷,抢,也是因为没有饭吃;联想到的有“仓廪实而知礼节”, “穷山恶水出刁民”。山珍海味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混口饭吃” 也往往成了落魄谋生或找工作时谦虚的说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也是一个衡量标准。

    现在经济水平比较高,人们吃饭都开始讲究了:有的要求冷热,有的要求火候,有的要求时节,有的要求口味,有的要求搭配结构,有的要求健康自然,有的要求环境气氛,有的很挑剔很有品味,有的要求速度效率。比方说有的人吃饭,要去环境好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心情好。

    东方人和西方人吃饭也有不同。中国人历史和经验丰富,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厨师往往有经验,作出来的非常可口,而且往往要一道一道菜上;西方的我不大熟悉,但是如果从人来看的话,应该重视科学、结构。其实中餐和西餐也曾经一度被比作两种学习方式的途径:是一步一步长期摸索实践积累经验?还是程序化流程化大量复制经验快速传播掌握?

    工作餐和生活餐也有很大的不同。工作餐讲究效率、礼节、程序,生活餐相应的是自由、自由、自由。工作餐一般要买,要快快填饱肚子去工作,要和同事一起吃快慢,如果是大餐要注意礼节,要注意座位次序,要注意杯子的高矮,要注意说话分寸,要注意一定要注意;生活餐一般要做,就自由了,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不必注意礼节,可以互相夹菜。我姨父在单位也算个官,到了我们家吃饭,结束时都用馒头蘸菜汤,把盘子抹得很干净;要是公事应酬就不行了,如果把买了没抽的烟装自己口袋里带走都会被人得出结论。许多女人把很多时间、精力放在做饭上,让家人吃的好;我和一个已婚同事谈结婚前后的不同,他拍着自己圆圆的肚子说主要是生活有规律了,吃饭汤水均匀;我就说自己生活没规律,吃的都是工作餐,“我的青春献给济南了,我的肚子交给食堂了。”心里想赶快找个老婆,一起做饭洗衣。

    同时想到吃饭往往成为一种方式:请客办事,联络感情,表示感谢,谈谈事情,追女孩子――― 所以有人称“饭局”,这时重要的不是填饱肚子,不是吃什么,关键是和谁吃,说什么,目的达到没有。看看饭店就可以了,有多少人进去是为了单纯填饱肚子?喝那么多酒干什么?讲那么多礼节干什么?“鸿门宴”中,无论项羽,还是刘邦,无论项伯,还是韩信,无论当事人,还是后人,记住的不是当时的菜名、菜量、吃没吃饱,而是怎么样掌控局面,怎么样达到目的或活命吧?现在想找人办事或一起玩,不能拉人去马路边走来走去吧?男孩子对女孩子说“我请你吃饭”潜台词往往是“我有话想对你说”或是想共同开始一段感情。黄蓉让洪七公教郭靖武功,离不开可口的饭菜,那天看老版《射雕英雄传》,发现黄蓉做的一道“龙虎豹”菜中的“豹”就是果子狸,呵呵。

    其实吃饭和人的本质有关。有的人粗茶淡饭,简单生活,有的人生猛狂吃,拼打生活;有的细嚼慢咽,讲究享受;有的忙碌饱腹,风尘仆仆。有的成年男人,一米八左右的身高,不吃肉,不喝酒;有的柔弱女子,抹着口红,张开小嘴吃生猛海鲜,参加喝啤酒大赛还拿奖呢。

其实吃饭也和心情有关:

“人饿饭香”;

“有情饮水饱”;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和你在一起,吃什么都行”;

“那种情况,我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寝食难安”;

    2003年上半年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第九味》,说天下的吃到底都是一个样的,不过是一根舌头九样味。酸甜苦辣咸涩腥冲,辣甜咸苦是四主味,属正;酸涩腥冲是四宾味,属偏。偏不能胜正而宾不能夺主,主菜必以正味出之,而小菜则多偏味。其中辣之于味最高最纯,不与他味相混,是王者气象,用辣宜猛,否则便是昏君庸主。而甜则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宜人,如秋月春风,但用甜则尚淡,才是淑女之德,过腻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谄媚。咸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无咸但苦不可兼日,况且苦味要等众味散尽方才知觉,是味之隐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咸则最易化舌,入口便觉,看似最寻常不过,但很奇怪,咸到极致反而是苦。有些菜中酸甜咸涩交杂,谓之“风尘味”。但是印象更深的是笔者自己的的生活——

    “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发至澎湖当装甲兵,在军中我沉默寡言,朋友极少, 放假又无亲戚家可去,往往一个人在街上乱逛。”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云烟,多少繁华的盛宴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没有一样是留得住的。'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心头酸酸的有点同感。莫非

    ——人总要经历郁闷、挫折、孤独,才能写出一点东西或者有一点收获?

    ——心中的感受,可以胜过舌头品到的所有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