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写给亲爱的X君

 新用户6485T8fx 2021-05-18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裴多菲

佛佳絮语:年前,在我写完《亲爱的,你要知道,不是只有你,才感觉到迷茫》一文之后,收到一位读者朋友的来信。信里,他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知所措。首先,真地感谢您的信任,我知,将心思说与一位陌生人听,并不容易。而对于一位男士,向旁人表露心声,则更需要莫大勇气。只可惜,以我的阅历和经历,能为您做的,可能还很有限。况且,我自己也正处于人生这探索、取舍、选择的十字路口呢。只是,喜爱读书的我,或可借用智者的经验,来给您以些许的慰安。下文,望能忙里抽暇,静静阅读。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我对它并不熟悉,但我熟悉厌烦、遗憾,甚至还有悔恨。今天,我心中好似展开了一匹绸缎,有什么东西在轻柔地撩拨着我,使我遁离了其他的人……

只是在黎明时分,我躺在床上,听着巴黎街上唯一的汽车声时,记忆有时违背我的意愿冒出来:夏天和所有关于它的回忆复返了。安娜,安娜!在黑暗中,我轻轻地,久久地呼唤着这个名字。于是什么东西涌上我的心头。我闭上眼睛,呼着它的名称,来欢迎它:你好,忧愁!”

这是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冈18岁成名作《你好,忧愁》的开头段和结尾段。之所以把它全部引用出来,是因为当我读完X君的电邮,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的就是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写于1954年,彼此的法国,中产阶级过着迷乱不堪的生活,压抑和不安像瘟疫一般弥漫。18岁的萨冈,敏锐地感受着周遭世界的律动,被生活中的无望和绝望压抑,感觉所有人都被一种感情折磨着。这种悄悄溜进心头挥之不去却又无处不在的情绪,萨冈把它冠名为“忧愁”。小说人物都背负着这种恼人的情绪,爱着,恨着,彼此折磨着。死亡,性爱,乱伦,以及偶尔闪过的希望,这就是那时法国真实的现状。

有社会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社会也迎来了“中产阶级”整体迷茫的时代。物质生活日渐富裕起来的大多数人,丢失了精神生活的根。于是,浮萍般活着。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是就没法继续我们的生活?在这样看似无望、压抑至极、人似乎已丧失阔达健硕的人格的世界,是不是就决然没有了希望?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抗争那被萨冈总而概括为“忧愁”的普遍社会情绪呢?

小说的结尾,萨冈给出了答案:“你好,忧愁!”

这看似不是出路,实则正是出路。怎么办?去正视这种情绪,接受它,欢迎它,只有接受了、正视了,才有可能摆脱它、重获希望。我们所死命抗拒的东西,永远都不会离我们而去。这是心理学的共识。小说开头对“忧愁”的描写很精到、恰如其分,X君,我想,你我正在经历着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也就是“忧愁”呢。

我们既然无法逃避这种情绪,那么,就接受它、感受它并且最终接受它吧。

有时间,可以去读读这部中篇小说,X君,学习萨冈是如何找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

当下的社会,究竟是美好的,还是像我一个朋友给我分析的那样,乱了套呢?

是美好,还是乱套?这可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我的答案是:这个社会是日臻完美的,它处在转型期,处在阵痛期,既然这样,问题就没法避免,但总会好起来。

在这样一个社会,如何保持内心幸福,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一直认为,媒体工作者是需要去反思的。在幸福值已经相当低的社会,每天打开网页,各大头条却总是造假,是暴力事件,是三鹿奶粉,是飞机失事,是明星出轨……哇,这是多么混乱、多么不幸的世界!在如此被丑陋、不幸充斥的世界,我们哪里还有理由轻松生活,幸福生活??

只是为什么在报道某某婚姻破裂的时候,不把镜头更多对准那些相濡以沫、厮守一生的夫妻呢?别告诉我,就没有,多的是,特别在老一辈里。为什么在曝光制假造假事件时,不同时去关注表扬一下那些绝大多数合法经营的商人呢?为什么在揭露受贿行贿行为时,就不肯聚焦在更多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呢?为什么就不可以多让大众看到这个世界的没好呢?真是没有美好吗?不,美好无处不在。

所以,X君,为什么不把目光转移一下呢?可以清理掉所有的无聊网页,关闭那些扰乱人心的新闻。最大限度地去发掘那些就发生在身边的美好。这样,你就会幸福很多。我们不能绝望,没有理由呢!因为生活充满希望。

可能我的年龄不及你,X君,但我却也真遇到过一度以为“跨不过去了”的坎儿。

那段最为灰暗的日子,我聆听了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你看,你我还是幸运的,最起码,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心有不快时,或还可通过自己的见识,从书里去寻找解药。这真是很好的课程。在里面,塔尔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幸福”处方:每周至少四次有氧运动,每次至少半小时;每天至少两次做深呼吸;每天静坐冥想15分钟;坚持写感恩日记,发现生活里的美。

24堂课,我一趟不拉,听过无数遍,现在偶尔还会去观看。真地蛮好,也希望你可以找时间去看看。

 X君,你的心理情状,我是感同身受的,真的。在黑暗中走过的人,才能懂得伸手不见五指的骇人与可怕。我一度处于黑暗里。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中国古典文学,X君,若喜爱,推荐你去读《世说新语》。

魏朝后期,文学史上,称为“正史文学”。这个时期,司马氏掌朝,政局混乱,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杀曹髦,大肆诛杀异己。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对时代变迁感受最为敏感的文人,他们的命运如何,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种社会现状的呢?在《世》这部魏晋风流集里,就有好多文人的趣闻轶事。

且来看看竹林七贤的故事。阮籍不满司马的统治,却又不敢与其决裂,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而终;嵇康则扮演了一个不妥协的角色,他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追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生活,放荡不羁,最后被司马氏杀害;竹林七贤其他文人,如山涛则选择了投靠司马氏。

我想说什么呢,在一个不如意的社会或环境里,人的选择无外乎三种:要么像阮籍,穷途痛哭,以一种不妥协也不决裂的态度压抑地活着;要么像嵇康,不妥协,以自己的行动,来抵抗,来捍卫尊严,去试图改变社会;要么像山涛,选择妥协,明哲保身。

这是在古代社会文人们的生命选择。那么今天呢,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我觉得作为社会人,只是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或不可取,我们应该做既放达不羁又躬耕现世的嵇康,不逃避不抱怨,对社会的不好面,也不妥协。

这部书,我觉得X君可以去读读,这是一部了解名士的书,也是一部雅书。让我们再看看下面一则选自《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哦: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学,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访戴》

纵使生活里有那么多看似无望的无望,有那么多百转千回的迷茫,X君,我依旧盼望我们,可以学习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抱有雅兴,做个性情之人;努力发现生活里的希望,不为物绊,做个风流之人。

随便说一句,风流一词,在魏晋,可不是今天的含义。具备魏晋风流气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所以,X君,努力为之哦。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致友人的两句诗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想送给你,X君。这两句诗,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里,也曾引用来鼓励年轻人。

它的意思呢,要我去透彻解读,实在很费功夫,但我想,结合鲁迅先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看透社会、人生、自我的局限性后,深感绝望,迎来某种程度的大彻大悟。但即使深处绝望之淖,了悉尘世的虚妄,也依旧选择反抗绝望、改变现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前头是坟,还是要坚定朝前走,最终,于“绝望中看到希望”。

因为,X君,物质世界是二元对立依存而生的,若是没有绝望,又哪来的希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