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大连北溟子 2021-05-18

1.语言溯源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运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藏语和古缅甸语等50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数据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藏语系起源于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并经过长期的演化历程,形成了如今的汉语、藏语、缅语等。这项研究中,List 团队研发了一套针对性的标注方法,然后,通过运用系统发生学方法,推测、构建了语言演化的谱系。

研究人员特别考察了诸多有关农耕家庭的词汇,以解释农业发展与语言演化的关系。在他们所构建的谱系中,至少六项驯化物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古词,包括粟(小米)、猪、绵羊、水稻、牛和马,考古学上,这些物种也的确在当时被驯化。粟、猪、绵羊等词甚至在720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原始语系中,但最早讲汉藏语的祖先,并不知道“水稻”。这些词语来源于农耕民族,按时间和地点推算,他们属于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这一语言产生后,主要分化为两支,东支演化为汉语,而西支则演化出了包括藏语、缅甸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公元前1400年(当时中国为商朝),汉文字诞生,从此东支汉语的传播势不可挡,邻近地区的少数族语很快被同化。而西支则在多样性上发展壮大,部分原因在于文字产生的较晚。

由此可见,从文明发展演化和人类迁徙路线看,汉藏语系最早可追溯到山东麓的磁山文化人群,而后随古人类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而后分化为东西两支。东支在黄土高原以东地区继续发展,最终演化出华夏族和汉语。西支沿渭河流域西进,到达甘青地区马家窑一带继续繁衍,而后向青藏、四川、云南地区及境外的缅甸、印度东南部多方向发展和传播,居住人群逐渐演化出汉藏语系其他语族。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图一:汉藏语系演化路线

2.分子人类学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复旦大学古人类学家,分子人类学届权威李辉教授提出,我们东亚人的祖先大约在2万到3万年之间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华大地,他们是西亚史前人群的后代,也许是因为当时要适应云南炎热和潮湿的气候,他们体内的EDAR1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个控制外胚层的重要基因。2013年,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科研团队和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发现了这个突变,以及突变发生的时间点和对人种产生的影响。这个EDAR1这个基因突变不仅使得我们的发形发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东亚人,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东亚人与欧洲人在排汗功能上产生了巨大差异。我们的祖先皮肤通透性增强,变得容易出汗,他们可以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西亚和欧洲人的出汗散热能力大大不如东亚人。

我们的祖先进入中华大地后,文明并没有马上出现,他们还是以原始部落的形式慢慢扩散着。因为当时是冰川期的鼎盛期,气候极其寒冷,我们的祖先只能勉强生存而已。李辉介绍说,一直到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开始变暖,农业起源并发展起来。中华文明才开始孕育。

目前从古人类基因和考古学资料综合来看,在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在北方是起源于桑干河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最典型的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小米,爆发了农业革命,被成为汉藏文化族群。河北省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是一个人类文明的摇篮。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属于直立人的北京猿人也在桑干河流域附近活动。在1.2万年前那里又成为了现代人的乐园。过去我们都认为人类文明会诞生在大河大江边,但是事实上它们会出现在小河小江流域,因为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文明萌芽容易被打断。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图二:汉藏语系源头磁山文化人群

根据古人类基因分析,在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干河流域的磁山文化向南北扩张分化为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是距离今天5-6千年前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早期文明。仰韶文化是5-6千年前,在黄河中游流域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文明,后来演化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后岗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之后的文明融合中,红山文化的部落可能战胜了仰韶文化的部落,逼迫仰韶文化的部落西迁形成马家窑文化。李辉说,藏族就是西迁的仰韶文化贵族阶层繁衍的西羌后代之一。从考古学证据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藏族的文化中浓浓的仰韶文化的留存,比如藏族传统的双鱼捧日图可能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双鱼捧日盆有关;还有圆圈形的锅庄舞等,都是仰韶文化中的独特文化表现,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所描绘。在南方,发源地在湖南的沅江一带,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大米,那里的文化被称为是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人群被称为苗瑶文化族群。发源地在浙江北部平原一带,那里的先民最先驯化了糯米,那里的先民被称为侗傣文化族群。在之后的文明融合中,起源于沅江流域的苗瑶族群被北方群体融合。今天的苗族很可能就是高庙文化贵族的后裔,他们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后,迁往了湘西的山区里,很多苗族部落的图腾与高庙文化的文物非常相似,特别是凤鸟和八角星的图像非常类似;起源于浙江一带的侗傣文化族群,在红山文化南下的激发下,产生了有名的良渚文明。

在李辉看来,我们汉藏民族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磁山文化人群,而汉族则是其后分化出的红山文化融合了仰韶文化的部分后代和高庙文化的部分后代组成。所以藏族和苗族与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

关于红山文化南下,以及此后的中华文明演化,这里也交代一下。红山文化是磁山文化北迁的一群人。大约6200年前磁山文化的一支族群北迁,对应汉藏语系第一次分化,将原来位于辽宁的赵宝沟文化的上层赶跑,使其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芬兰人的源头之一。留下来的底层民众与之融合,形成红山文化。大约5300年前,红山文化南下,与仰韶文化相遇,使得后者的上层阶级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藏缅语族人群的源头。这是汉藏语系的第二次分化。5300年前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年代,中国的大部分考古文化都在5300年前发生了变化——中原的仰韶文化西迁了;安徽的凌家滩文化被夷为平地;南边江浙的崧泽文化被终结了,变成了良渚文化;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被终结,变成屈家岭文化。我认为这都是红山文化南下引起的连锁反应。如果认可古史传说,这可能就是古书中称为轩辕黄帝的时代。到了4600年前,位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演化出龙山文化,西进中原,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少昊时代替换了轩辕黄帝的时代。又过了100年左右,我们看到在大汶口文化里面大量的上层墓葬,变成了良渚文化的特色。说明什么?说明良渚贵族的一支北上,又把大汶口和龙山的那个族群给灭了,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颛顼取代少昊的这个过程。又过了100年左右,入主中原的这支良渚文化被帝喾所败,不得不跑到了西北,于是我们现在发现西北的齐家文化,特别是陕北的石峁古城,里面有大量的良渚玉器。齐家文化在西北,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青铜铸造技术与驯化麦子和羊的技术,再次壮大了起来,回到了中原,开创了夏朝。历史文献中对夏禹有矛盾的记载,一说“夏为越后”源自东南,一说“禹出西羌”源自西北,在这个假说中,可以把这两种说法串联起来,大禹的祖先出于东南的良渚,后迁西北的齐家。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图三:古中国人遗传迁徙图

3.考古学对于文明演化的重构。

我们简要顺着年代先后、陶器演化和文字产生3条主线进行分析。

从年代先后看,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的泥河湾地区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泥河湾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是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地区,最早的文化遗存在距今200万年前后。以年代地层学研究结果为例,有科学数据如下:马圈沟遗址第七文化层距今176万年、第六文化化层距今175万年、第五文化层距今174万年、第四文化层距今169万年、第三文化层距今166万年、第二文化层距今164万年、第一文化层距今155万年,小长梁遗址距今136万年,半山遗址距今132万年,飞梁遗址距今120万年,东谷坨遗址距今110万年,岑家湾遗址距今110万年,马梁遗址距今78万年,后沟遗址距今39万年,东坡遗址距今32万年,侯家窑遗址距今10万年,板井子遗址距今7万年,新庙庄遗址距今3-4万年,油房遗址距今2万年前后,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8万年,二道梁遗址距今1.8万年,于家沟、马鞍山和姜家梁遗址距今1.5—0.5万年。这些文化遗存清晰地架构起泥河湾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画出这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脉络。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突出的特性是,具有中国北方风格的小石器文化遗存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反映出一部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品格,具有极强的文化连续性。直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2万年前后,才出现了以油房、二道梁遗址和籍箕滩、虎头梁遗址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艺技术,逐渐取代了在盆地内延续200万年的小石器工艺。(细石器工艺技术出现对应晚期智人迁入这一事件)。

这些数据表明,在直立人、早期智人时期,位于桑干河畔的泥河湾地区百万年以来一直就是古人类栖息重地。现代人(晚期智人)祖先从云南迁入中国后,泥河湾又成了现代人栖息的乐园。考古学表明,泥河湾地区的油房、二道梁遗址是现代人(晚期智人)祖先进入中国以后,在北方发现的最早、最典型的遗址。

从陶器演化看,陶瓷是人类的智慧与火和土凝结在一起的产物。自古以来,火的应用和陶器的发明,带来了熟食文化,而熟食又促进了人类体质和大脑的进化,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陶瓷发展历程看史前中华文明很有代表性。就陶器发展来看,距今11700年的泥河湾于家沟遗址,明显呈现出新旧石器过度特征,中国最早的土陶陶片出现;距今10300年的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中国最早的夹砂陶出现;距今8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粟作农业、家鸡和家猪,年代相当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陕西老官台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已有大量的陶器生产与使用的实物;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仰韶文化中,普遍在陶器上绘制彩色图案画作为装饰,称作“彩陶文化”;距今4500年的山东龙山文化已经普遍使用黑陶;距今4200年前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到了商代,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出现了带釉硬陶,青铜技术出现,中华文明也由中原向四周地区传播开来。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图四:黄河流域新石器遗址分布图

从文字产生看,从陶文、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来看,中国汉字在商代后期才趋向成熟,经历了象形、会意与形声三个演变阶段。先商和商代的陶文、符号在冀南、豫北地区多有发现,石家庄台西、永年台口村遗址、邢台曹演庄遗址、磁县下七垣遗址、武安磁山遗址和藁城台西遗址都发现了陶文或符号。特别是台西陶文,台西商代遗址共发现12片刻划有文字或符号的陶器残片,字划是在烧制前刻划在陶坯上的。这些陶文的时代早于殷墟的甲骨文,与殷墟时期相比更带有原始性,在文字进化中有彼此的联系。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则象征着文字进入形声阶段,逐步趋于成熟。

从文字发展源流可以窥见先商文化和商文明发展历程。从遗址年代先后、陶器发展和文字产生3个方面综合来看史前中华主流文明演化路线及历程,大抵是这样的。发端于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大部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再转向西发展,形成了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和陕西大地湾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小部分北上,在辽西冀北一带形成了红山文化。5300年前,红山文化南下,与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融合发展,仰韶文化部分被迫西迁,在甘肃一带产生了马家窑文化。4500年前,山东龙山文化西进,短暂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发端于陕西、山西的夏部落、发端于河北中南部的商部落先后成为天下共主。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信史时代。

基于语言学、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对于史前中华文明演化的重构

图五:黄帝时代各部落融合图

最终结论:

1.关于现代人祖先:现代东亚人祖先起源于非洲,大约在2万到3万年之间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华大地。

2.关于中华文明起步孕育时间: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开始变暖,农业起源并发展起来。中华文明才开始孕育。

3.关于中华文明源头: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文明是起源于河北桑干河畔的磁山文化,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小米,爆发了农业革命,是汉藏文化族群源头。在南方,发源地在湖南的沅江一带,那里的先民成功地驯化了大米,那里的文化被称为是彭头山文化-高庙文化,人群被称为苗瑶文化族群。发源地在浙江北部平原一带,那里的先民最先驯化了糯米,那里的先民被称为侗傣文化族群。

4.关于汉藏语系源头:汉藏语系最早可追溯到山东麓的磁山文化人群,而后随古人类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而后分化为东西两支。东支在黄土高原以东地区继续发展,最终演化出华夏族和汉语。西支沿渭河流域西进,到达甘青地区马家窑一带继续繁衍,而后向青藏、四川、云南地区及境外的缅甸、印度东南部多方向发展和传播,居住人群逐渐演化出汉藏语系其他语族。

5.关于主要民族遗传学溯源:我们汉藏民族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磁山文化人群,而汉族则是其后分化出的红山文化融合了仰韶文化的部分后代和高庙文化的部分后代组成。藏族就是西迁的仰韶文化贵族阶层繁衍的西羌后代之一。苗族很可能是高庙文化贵族的后裔。

6.黄帝时期对应的考古现象分析:黄帝部族从时空上对应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磁山文化北迁的一群人。大约6200年前磁山文化的一支族群北迁,对应汉藏语系第一次分化,将原来位于辽宁的赵宝沟文化的上层赶跑,使其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芬兰人的源头之一。留下来的底层民众与之融合,形成红山文化。大约5300年前,红山文化(黄帝)南下,与仰韶文化相遇,使得后者的上层阶级不得不西迁,成为今日藏缅语族人群的源头。这是汉藏语系的第二次分化。5300年前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年代,中国的大部分考古文化都在5300年前发生了变化——中原的仰韶文化西迁了;安徽的凌家滩文化被夷为平地;南边江浙的崧泽文化被终结了,变成了良渚文化;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被终结,变成屈家岭文化。

7.中华文明主流演变进程:发端于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大部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再转向西发展,形成了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和陕西大地湾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仰韶文化。小部分北上,在辽西冀北一带形成了红山文化。5300年前,红山文化南下,与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融合发展,仰韶文化部分被迫西迁,在甘肃一带产生了马家窑文化。4500年前,山东龙山文化西进,短暂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发端于陕西、山西的夏部落、发端于河北中南部的商部落先后成为天下共主。

8.关于夏部落溯源:入主中原的一支良渚文化被帝喾所败,不得不跑到了西北,开创了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在西北,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青铜铸造技术与驯化麦子和羊的技术,再次壮大了起来,回到了中原,开创了夏朝。

9.关于商部落溯源:商部落发源于河北中南部一带,后来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南下抵到黄河两岸,后取代夏成为天下共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