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衢州古城

 传递着 2021-05-20

据《 西安县志·四十八卷》  【清】 姚宝煃 修 【清】 范崇楷 纂 清嘉庆十六年修民国六年重刊本

清宣统《西安县志·序》记载:“西安居吾浙之上游,环山襟水,形控百粤者    ,春秋时为越姑蔑地,秦曰太末,汉曰新安,隋曰三衢,至唐则为衢州为方今。”

清代衢州古城

    这是清代末年的衢州府城图,衢州古城旧址的格局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从清代姚宝煃修编的西安县志中找出这张地图,由于是分页显示的,我又在Photoshop上稍微处理了一下,做了一下拼接。

    清康熙《西安县志》记载:“城墙一丈六尺五寸,广一丈一尺,周回四千五十步。为六门,城之上各建楼门。东曰迎和;南曰礼贤……俗又谓通远,今名光远;西曰航远,……俗之谓水亭门,今名朝京,北曰永清,俗谓浮石,今名拱辰;小南(门)曰清将,俗谓前湖,又谓魁星,今名通仙,以路通柯山故名;小西(门)曰和丰,俗谓隶堰,今名通广。”城北、东、南三面竣濠引水,城西临衢江。自此,衢州四周有高墙,墙外有濠,形成了完整的城池。 

宣统年间的城墙格局基本可康熙年间一致。城内有先圣家庙、真武庙、关帝庙、元妙观、元亶庙、土地庙、县城隍庙、文昌阁、周王庙、天宁寺等宗庙祭祀场所。城内制高点峥嵘山为衢州府衙所在地,城西北有鹿鸣书院,书院对面为县学,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并府学(正谊书院)为衢郡中学堂。县学旧时是供生员读书的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今留有县学街之名,县学及鹿鸣书院今日均已不见遗迹。此外在城东南角还有正谊书院,今府山公园建有正谊书院供人游览休憩。正谊书院是原衢州府学,位于府山西南麓。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杨廷望改普润庵(尼姑庵)为府学,初名爱莲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缚重修,易名为正谊书院。1902年改为衢郡中学堂。为衢州一中前身。

县学和周王庙之间有天王塔,天王塔建于梁天监年间,一方面由于塔体损毁严重,塔身摇摇欲坠,严重威胁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衢县政府为了修建县委大院,需要石料木材,于是将天王塔拆除,塔砖用于衢县政府大楼3-5号楼建设,石料门廊及台阶砌坎,木材用于门窗和大门搭建。

衢州府位于城内的峥嵘山上,占据了城内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威严雄壮,今府山公园即建在峥嵘山上,北临新桥街,山脚有衢州图书馆,面对为南宗孔氏家庙、衢州博物馆等。西面山坡上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是为了纪念为衢州革命作出贡献的六位先驱。江文焕、林维雁、李子珍、王多祥、郑南轩和高寿华被称为“衢州六烈士”。

先圣家庙及南宗孔氏家庙,为南宋时期由曲阜的北宗孔氏后裔迁至衢州,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孔氏家庙之一,另一处在孔子故乡曲阜。

县城隍庙如今是衢州的小商品城和古玩城所在地,府城隍庙位于衢州城的东南角如今已毁,城隍庙内仍然保留有城隍爷像,供人敬仰参拜。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周王庙供奉的是周宣灵王,周宣灵王庙是南宋时为纪念孝子周雄而建。据康熙《西安县志》记载:周雄,字仲伟,杭州新城县(今富阳)渌渚埠人,生于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三月初四日,幼时随父贾于衢,于孔子第51世孙、衍圣公孔文远同窗读书,最善交朋友,周雄廿四岁时,母亲病剧,他到鹜源五王庙祈褥,祝愿母亲康复。返归至衢,闻母讣,哀伤哭泣死于舟中,直立不仆。孔文远感其诚孝,为周雄捐地,漆身塑像立庙以祀。周宣灵王庙经历朝修葺,保护至今,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塑有孝子周雄立像,旧时每年三月初三始至四月初八为“周王庙”会,是衢州旧城关最负盛名的庙会,俗称“三月三”。周宣灵王庙的建筑是观赏和研究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的典型实物资料。

衢州城内街巷纵横,如今衢州老城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是在古城的架构之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主要街道如上街、下街、坊门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