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三八)临证谈理中丸

 火帝养生_WSH 2021-05-22

我们前面从理中汤说到连理汤到启峻汤到治中汤最后说到理阴煎,从脾阳虚寒说到脾阴虚寒,还讲到药类法像,主要就是为了开阔思路,不一定在临床上要分得这么清楚,但是,应该开阔一下思路。

临床上,有时候冬天我们在给病人进补的时候,比如说做丸药,或者做膏方的时候,冬天脾肾虚寒的人多,而我们在温补脾肾的同时,我们为了避免病人上火,经常会加一味白芍。这个说理可以这样说,温补脾肾的药,容易动肝,而上火,最容易让肝经有火,于是,我们用白芍来敛肝护肝,温燥的药不要动了肝。

如果我们从脾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也是可以理解通的。温补中下焦的药,容易伤及中下焦的阴,而我们适当的用点白芍来固护中下焦的阴,也是可以避免病人上火的,这个理是说得通的。

我们把理中汤用药的思路都全部说了过遍,现在来讨论一下,理中汤类方的脉象。有一本书叫《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他解决了我们在读《伤寒论》时的一些疑惑,我们在读《伤寒论》时,我们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在这本书里早就改进了。后来有人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这个版本是后人的读书笔记,或者说是后人在读伤寒论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加进去,最后把他完善的一个版本。

关于这个版本的真伪,没有必要去考证,但是,这个版本里面有几个条文提到脉象。

第747条: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第750条: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第754条:饮水即吐,食谷则利,脉迟而弱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第757条:霍乱,转筋,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伤其荣气,随证而发,脉当濡弱,反见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汤主之。

747条霍乱呕吐下利,上吐下泻,肚子疼,没有寒热,也就是没有太阳病的表现,而摸脉是濡弱的,就可以用理中汤。第750条,也是霍乱呕吐,下利清稀并夹有没有消化的食物,手脚冰冷,脉沉而迟,用四逆汤。

747条和750条对比,750条多了手足厥冷,而747条的脉象是濡弱,750条是沉而迟,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分辨理中汤证和四逆汤证就看有没有手足厥冷,还有一个就是从脉象上分,一个是濡弱,一个是沉迟。

754条是脉迟而弱,不是单用理中汤,而是用理中加附子汤,757条说是脉应该是濡弱,反而是没有濡弱,而是弦急,用理中加附子汤。如果是理中汤证,脉应该是濡弱的,但是,在这里而是弦急,还有厥逆,也就是有四逆,这就应该在理中汤加附子。

我们从上面四条,合起来,我们看到了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作者把理中汤的脉象定到濡弱上,而把四逆汤的脉象定到了沉迟,也就是说在理中汤濡弱的基础上碰到迟脉,遇到了弦急,这就不是理中汤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需要把四逆汤加进去,也就是理汤合四逆汤。

那么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理中汤证是濡弱的?而碰到迟,或者是弦,或者是急,应该是四逆汤证的脉,应该都在作者的思维里面。

四逆汤证治疗的是寒邪,理中汤证治疗的是正虚,脉迟,提示的是寒,脉弦提示的是寒凝气滞,脉濡弱提示的是虚。

以上是对理中汤类方的脉象进行了一下分析,但是,临床上,也是要根据客观实际总结我们常用各个脉证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