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虚空济 2021-05-2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鲜有迷惘和困惑,五十岁明白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六十岁没有看不惯、听不顺的事,七十岁时言行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礼节和规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人十五岁开始学习《大学》,《大学》顾名思义,大人的学问。《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十五岁以后要以至善为目标,学习如何明德(内修)、亲民(外用)。

三十而立。立,即站立不倒,这里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看是否有正确稳固的价值观、深厚的内在修养,坚定的人生目标。所以,三十而立,立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操守、行为准则、行事作风等。而孔子的三十而立是立道、立德、立仁、立忠、立信、立学、立志、立礼。

四十而不惑。无论遇到何种大事小情,都不会困惑,因为心中有志,不迷茫;有德,坚守底线,不轻易妥协;有爱,更包容、不计较;有智,看得明白。反之,没有这些,偶有变故就困惑,稍有不顺就抱怨,一遇困难、挫折,便动摇志向,开始退缩。

同时,不惑还有变通、圆融之意。懂得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一条公式解所有的题,一个道理回答全部问题,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正所谓,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而能正常行事。同理《道德经》所讲,万物并行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最后,不惑并不代表知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发生必有因。即便暂时看不懂,找不到解决办法,依然不纠结、不执着。《中庸》讲,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大意是,道无处不在,广大而精微,小到夫妇相处之道,大到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精微处,百姓皆懂;博大时,圣人也有所不明,尽管如此,也不妨碍其坦然、自在;不惑,不迷。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五十岁时,知晓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明白生而为人的使命,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于是,放弃物质享乐、不计个人得失,即使任重道远,也要上下求索;明知不可为,也要当仁不让。一心完成使命,做自己该做的事。

很多人感叹,我这辈子没有学识,就是替人打工的命,是家庭主妇的命,是不被老公疼爱的命,是没有贵人相助的命等。我们以为这是知天命,却不知这是认命、是听天由命。

六十而耳顺。顺,即不逆。六十岁,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在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路上,早已放下了个人好恶、抛却了名利得失,没有看不惯的人,听不惯的言语,执着、纠结、痛苦的事,如此,何来不顺呢?正如天地日月,普照万物,怎会与万物计较呢?到达此境界,自然顺应天意。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却不损道德修养,不违背礼节,不伤害他人,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心怀天地大德,内在纯净光明,境界趋近于圣人。《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回归天性后,率天性而为,是道,从心所欲,合道,如此,自然不会逾矩。

这句话的重点在志于学,只有不断学习文化,明白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才能建立内在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此,为人处事有方向,自然不会困惑、迷茫。在不停地践行过程中,感悟、领受天命,帮助自然化育万物,同时回归天性,率天性而为。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流光

校对 | 虚空流光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