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三”——三绝碑

 白桦树2008 2021-05-24

《三国演义》有一回讲到,曹操在征讨途中路过蔡庄。
蔡庄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家,蔡文姬是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的。蔡文姬的父亲是朝廷高官、大才子蔡邕的女儿。
曹操就顺便去看蔡文姬,在蔡文姬家里闲坐,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便向蔡文姬询问画中内容,蔡琰就对曹操解说了这幅画的故事。
原来,这幅画画的是曹娥投江的故事。

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曹娥非常孝顺她的父亲,知道父亲落水后,便日夜到江边啼哭。过了七天,曹娥也跳江了。又过了五天,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水面。
会稽上虞令度尚听到曹娥的事迹后非常感动,要为她立碑,并打算亲自为她撰写碑文,无奈写了几天都写不出篇满意的碑文。于是贴出告示,并许以重金封赏能写碑文的人。
告示贴出后,很久都没有人揭。有一天来了一个童子把告示揭了,当场写了碑文,度尚看完后赞叹不已。这个童子不及弱冠,却文不加点,才华过人。写完碑文之后,他不领赏金就要走,度尚赶忙问他姓名,才知道他叫邯郸淳。
蔡邕听说了这件事,便赶去看碑文,可惜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着急要看碑文又等不到第二天,于是便用手摸。待到一个字一个字摸完之后,他说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人们听说后,就将他的评语刻在了碑的背面。

曹操看到蔡邕写的“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不解,便问同行的大才子杨修是否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
杨修想了想说,知道。
刚要说,曹操让他先别说。于是,曹操带着人马出发了,边走边想那8个字的意思。走出30里远,曹操也想出来了,就问杨修那八个字的意思。
杨修说出那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哈哈大笑,说自己也猜出师这个意思,还说杨修的才华比自己高出30里!
为啥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呢?杨修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由此,后人把曹娥碑又叫三绝碑!
何谓“三绝”?
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
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文不加点,又是一绝;
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
故而称为三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