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与被迫

 青岛田骏 2021-05-24

     人生,供选择的对象、种类很多, 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选择”?如何精准明晰“选择”的语义?如何透视“选择”的心理活动?

选择是个行为趋向动词,它是行为人“从若干人或事物中挑选符合要求或标准”一种行为。看上去这是行为者的“自由意志”,我想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不受外来的迫使,实际情形也好像是如此的:

我按照我心目中的标准寻觅恋爱对象…;我以我心目中的爱好选择购买新款手机…;我以大众都喜爱的房型购买了一套房子…

“我”的这些“选择”都是自由的,但如果对我的这些选择前后心理行为趋向轨迹回溯,可以追溯到这些“自由选择”都不是自由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开始心目中的恋爱对象在形象、财富、影响力等是章zi怡或周run发标准的,只不过在反复盘算考量后,无可奈何的放弃了,最后不得不降低标准,比之周run发、章zi怡身价低了很多,我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只能贬值选择“替代品”…

对房产的选择也是如此的,本来是选择购买别墅,但后来无法选择购买,只能买套80平米的两室一厅“替代”了别墅…

对生活目标,都是选择最优的,这种所选择的就是自我的“理想设计”,也就是理想层面上的“选择”,还没有进入实际行为选择境地。但当把理想选择转变到“实际选择”后,所谓的“选择”就转换为“被迫”,“不得不”…,这不是“选择”,而是“迫使”。

所谓“选择”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相当强力的制约着“我”无法选择,也就是除此以外,你不能选择别的。从“这只手”对我掌控而言,实际上不存在“自由选择”,或者说只能在被“严格规定”的范围、幅度、界限内“选择”…

这就是所谓“选择”的真相,它本质上与“被迫”或“迫使”同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无法选择中选择…”,无奈的选择。于是,选择就被“先天的规定性”严格规定着…

对此,青年马克思对此有着精到的描述:“我们并不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是在于我们有能力对他们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定了…”

有人认为,马克思这段话说的是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际上更多的是个人没有自由选择自己职业的可能。那种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的逻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有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鬼话……世界上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把清晨穷迫潦倒的乞丐说成是傍晚登上皇位的天子…,这类选择的概率绝对是00000%…零。

阿多诺认为:人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不可能当做可能的…。“当做可能的”,就是把无法选择的目标置换为“替代品”:

“我的男朋友虽然不很像周run发,但也有点周run发的模样或气质…”。“也有点”…这就够了,也只能如此了。我们的选择达到这个奋斗目标也就心安理得了…

但是也有对原初选择目标坚持不懈奋斗者……选择又难以选择,于是就难免陷入无奈。但是,再大的无奈也难以阻挡选择的道路,于是,在选择中,不断地抛弃又不断的收获,一直流浪在选择的路途上。少部分…能够接近理想目标,但始终无法抵达终极目的;而大部分…犹如苍蝇飞了一个大圈,又落到原来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