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与想象 语言与隐喻

 青岛田骏 2021-05-24

不要做出“客观世界”与“主观想象”这种对立的“二元划分”。至少从逻辑上两者具有密切勾连。首先要初步揭示“认识”的奥秘:

认识主体并不是“直接”认识客观对象,因为,主体的对客观对象直观过程,首先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感觉、知觉或表象。我们认识的不是那个“对象”,而是自己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进而判断或推理。胡塞尔说“我思之所思”,这个“思”不指向在外“客观对象”。

认识过程的感性一般在初始就分殊了:一种是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另一就是走向无功利无概念的“审美”愉悦。就前一种而言的理性,在展开的过程受到限制,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了限制理性的僭越。

这就是说,理应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解决审美、信仰等等,于是必然需要其它方面的认知工具。广义而言,想象也是思维的部分,于是,想象就占有了重要位置。

想象,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可它的“质料”却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知觉或表象。即使想象中出现“人鱼”、“飞马”等,其原型都在世界中。它当然不是像理性逻辑那样分析,综合,归纳或演绎,却具有理性不可达及的扩展力量。很简单的说:想象就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能力…”,通俗的说就是把在场的事物和不在场的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康德将其表述为“想象中再造的综合”,把不在场的再现出来。比如:

我在课堂讲课,学生只看到我的面部,胸部,前腿处,这是一个二维平面。但可以通过想象出我的后脑,脊背,屁股和脚后跟,这样通过想象把讲课老师综合成一个整体。

现在的“后现代”哲学范式,已经从重逻辑思维到重主观想象的转向。从拉康到德里达都作出惊人的努力。想象的价值在于:

想象…摆脱僵死概念的束缚,使主体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哲学视野开辟广阔前景;

想象…赋予“物”更广泛的意义。(建议阅读海德格尔对“水壶”或“农妇鞋子”的描述解读);

想象…让遮蔽的事物同时得以“敞亮”,在洞察事物“无根无底的深渊”中,充分把握对象的全面意义或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