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腹部检查 (一)腹部外形 正常人仰卧时,腹部外形对称,腹部平坦。 1.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生理情况见于肥胖、妊娠等。 病理情况: ①腹内积气: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肠麻痹。积气在肠道外腹腔内者,称为气腹,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 ②腹腔积液:当腹腔内大量积液时,在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下沉于腹腔两侧,使腹部外形呈宽而扁状,称为蛙腹。坐位时下腹部明显膨出。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等。 ③腹腔巨大肿块:常见于巨大卵巢囊肿。 (2)局部膨隆常因炎性包块、胃肠胀气、脏器肿大、腹内肿瘤、腹壁肿瘤和疝等所致。 左上腹膨隆见于脾大、巨结肠或结肠脾曲肿瘤;上腹部膨隆见于肝左叶肿大、胃扩张、胃癌、胰腺囊肿或肿瘤;右上腹膨隆见于肝大(淤血、脓肿、肿瘤)、胆囊肿大及结肠肝曲肿瘤;腰部膨隆见于患侧大量肾盂积水或积脓、多囊肾、巨大肾上腺瘤;中腹部膨隆见于腹部炎性包块(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肠粘连)、脐疝等;左下腹部膨隆见于降结肠肿瘤、干结粪块(灌肠后消失);下腹部膨隆多见于妊娠、子宫肌瘤所致的子宫增大、卵巢囊肿、尿潴留等,尿潴留时排尿或导尿后膨隆消失;右下腹部膨隆见于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结核或肿瘤等。 2.腹部凹陷 全腹凹陷常见于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及恶病质等。严重者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糖尿病、顽固性心衰、神经性厌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 (二)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减弱见于妊娠晚期以及急腹症、腹水、腹腔内巨大肿块、胃肠胀气等腹部疾病;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 (三)腹壁静脉 正常时腹壁静脉一般不显露。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侧支循环时,腹壁曲张的浅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周围伸展,血流方向是从脐静脉经脐孔进入腹壁曲张的浅静脉流向四方。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曲张的浅静脉,血流转向下方进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时,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转向上方进入上腔静脉。 腹壁静脉血流方向的判断方法: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一指固定,另一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静脉内血液后放松该手指,观察静脉是否立刻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液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固定手指的一端。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判断出血流方向。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型及蠕动波。 1.胃肠型 当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胃型或肠型。结肠梗阻时,宽大的肠型多出现于腹壁周边,同时盲肠多胀大呈球形。 2.蠕动波 胃肠蠕动过程中呈现出波浪式运动,称为蠕动波。幽门梗阻时,可见到较大的胃蠕动波自左肋缘下向右缓慢推进,即为正蠕动波,有时还可见到自右向左运行的逆蠕动波。脐部出现肠蠕动波见于小肠梗阻。严重梗阻时,脐部可见横行排列呈多层梯形的肠型和较大肠蠕动波。 (一)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见于:①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 ②结核性腹膜炎时,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感,不易压陷,称为面团感或揉面感,此征还见于癌性腹膜炎。 2.局部腹壁紧张 见于该处脏器的炎症累及腹膜时,如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壁紧张。 3.腹壁紧张度减低 触诊腹壁松软无力,失去弹性,见于经产妇、体弱老年人、大量放腹水后患者。重症肌无力和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者,全腹紧张度消失。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人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压痛多由腹壁或腹腔内病变所致。如腹部触痛在抓捏腹壁或仰卧起坐时明显,多考虑较表浅的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腹腔内的病变常因脏器的炎症、结石、淤血、破裂、扭转、肿瘤等病变所致。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某些疾病常有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如:①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三)腹部肿块 腹腔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肿块。如触到肿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脏器;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还须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 (四)肝脾触诊 1.肝脏触诊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者于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肋弓下1cm以内,剑突下如能触及,多在3cm以内。2岁以下小儿的肝脏相对较大,易触及。 (1)触诊方法 采用单手触诊法,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医师位于被检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食指前端的桡侧或食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分别沿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自下而上触诊。 被检者吸气时,右手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 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后腰,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右手方法不变。如遇腹水患者,可用沉浮触诊法。在腹部某处触及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伸触诊,以了解整个肝脏和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2)注意事项 正常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以下几点: 1)大小:一般在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垂直距离(以厘米计),并注明以叩诊法叩出的肝上界位置。同时应测量前正中线剑突下至肝下缘垂直距离。肝脏下移时,可触及肝下缘,但肝上界也相应下移,且肝上下径正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等导致的膈肌下降。 肝脏肿大时,肝上界正常或升高。病理性肝脏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肝脏肿大见于肝炎、脂肪肝、肝淤血、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脏肿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包括肝包虫病)、肝肿瘤等,并常能触及或看到局部膨隆。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 2)质地:肝脏质地一般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硬。肝脓肿或囊肿有积液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表面形态及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肝炎、脂肪肝、肝淤血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边缘不整齐且较薄;肝癌、多囊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粗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及肝包虫病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弥漫性轻度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的局限性压痛。 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肿大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
|
来自: DENGZHENYI > 《医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