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毕照 ——清华大学铜镜文化艺术展解析两汉篇 斌临天下 崔振斌,男,汉族,中共党员。网名:斌临天下,鉴学居主人。毕业于湖北武汉地质大学工商管理系。从事青铜收藏研究近20年,曾经多次出国考察学习,对青铜器及历代铜镜研究颇深,对宋辽金时期铜镜有着极其深厚的独爱与见解。现任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青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学术研究部特约研究员。 “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木兰辞》中所指之“镜”便是自齐家文化起,历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辽金元时期延绵发展到明清,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青铜镜。青铜镜逐渐被实用的玻璃所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于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中延续着辉煌的铜镜艺术,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 从文献资料看,按《轩辕皇帝传》: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铜镜铸造业已经江河日下,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兴衰,在古镜方圆之间凝聚了深厚的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精神,有其独特的魅力。 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并因其纹饰的复杂而精美,品种的广泛而多样,工艺的精巧而细腻,博得古今众多收藏家和学者的追捧和珍藏。中国青铜镜的收藏史,以皇室宗族开先河,文人墨客及海内外博物馆亦相继关注,而如今则早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的收藏。 两汉篇 汉代铜镜艺术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第二座高峰时期,开启了继战国之后的另一番具有规制的面貌。而东汉铜镜艺术又极大地拓展了自西汉以来所创造的规制而出现了高浮雕样式与特有的铸造工艺技术。 西汉铜镜艺术几乎完全在一种线的美饰与雕琢中体现了一种对称平衡且具有韵律的美。自东汉时期,铜镜的高浮雕样式则形成了此时的主流审美需要,这种高浮雕样式的工艺与艺术表现,极大的扩展了铜镜艺术在平面上的表述深度与广度。 画像镜的产生,是在东汉铜镜高浮雕样式不断发展中产生一类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在铜镜中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具有场景的情节性画面。 清冶铜华以为鉴乎,炤察衣服观容貌乎,丝阻纽,秋风起,心甚悲,侍念君,立辈徊,常客局思不可为,游中国,侍来归。 龙虎七乳禽兽镜 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宜,长保二亲乐毋事,子孙烦息当大福,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 汉名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烈女王昭君,隐匿不见坐家贫,待召未见有天拜,长迫受召应宠先,信去中国事胡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