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鉴之明 - 广东大观博物馆 藏 历代铜镜

 RK588 2021-12-0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干多年前的

齐家文化中
就已经有了青铜镜的出现,
而后经过商、西周、春秋,
在战国得以发展,至汉唐
臻于灿烂辉煌,
又延续至宋元明清,
直至近代逐步

被玻璃镜所取代。
它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
张天恩在
《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

一书中说
“考古发现表明,
我国使用铜镜的历史悠久,
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
下至明清,

约有近4000年

发展演变的历史,
几乎与中华民族的

古代文明史相始终,
真可谓源远流长。”

青铜镜
是中国青铜浇铸技术的延续,
其范铸工艺
在中国

乃至世界治金史、铸造史中
具有极高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青铜镜
凝结了中华民各个历史时期的
时代精神和审文理念,
呈现了一部完整的镜上
书画艺术发展史。

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罗振玉
在《古镜图录》中曾说:
“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
辞旨之温雅,一器而
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充分译释了青铜镜的

最高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镜
除了照容整装的作用外,
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赋予了铜镜多样化的功能,
彰显了铜镜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寓意。

它还被用来

装饰、馈赠、祈求吉福、
传达情谊、镇宅避邪等。

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
充分升华了

铜镜文化的思想内涵。

大观博物馆

经过多年的积累,
藏镜已有相当规模,
此次展出的

一百五十多面青铜镜
是从馆藏500余面精品中

挑选出来的。

展品的时间跨度
从春秋战国至清代,
它们或造型优美,
或纹饰精巧,
或铭文独特,
或制作精湛,
有些兼具上述多个特点。

它们的集中展示,
基本反映了

中国铜镜艺术发展的概貌。
希望这个展览能让观众
在欣赏铜镜艺术之美的同时,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徜徉于铜镜营造的古的风情中,
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悟。

——广东大观博物馆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合理合规转发文章


图片

中国铜镜发展史

可按中国历史年代分为六个阶段:

早期出现时期——齐家文化商周铜镜
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
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
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
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
趋衰落时期——五代 明清铜镜

图片

神清气韵百花齐放
(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


精美奇丽、神秘诡谲的

春秋战国铜镜

春秋战国
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
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
铜镜的铸造工艺及铸造的数量

都极大地超过了之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
铜镜以光素无纹者居多,
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
春秋战国

以铜镜纹饰题材逐渐丰富起来,
并且出现了一些

特殊工艺技法的运用,
如涂朱绘彩、金银错、复合透雕等。

战国时期,
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
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在思想、文化、艺术大繁荣的背景下,
铜镜作为起源于

神权礼器的一类工艺品,
由于逐渐贴近了贵族阶层的生活,
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

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下,
“学在官府”、“器在官府”的

格局随之改变。

时至战国时期,
铜镜至少在统治阶层中
作为实用器物已经苦遍使用了,
铜镜以与社会、阶层、家庭、个人生活
密切相关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成为新时期社会大繁荣和
思想大解放的艺术经典,
显示出欣欣向荣的

社会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

铜镜纹饰,
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动纹以蝠龙、凤鸟等为主,
如龙(凤)纹镜,
龙或凤身躯蟠绕,
勾连交错,或与几何纹,
或与植物纹有机的融为一体,
配以羽状纹、云雷纹等
纹饰的映衬,
显得繁弱复杂

而又霸气凛然。

有些纹饰组合

至今让人捉摸不透。
在楚汉浪漫主义思涌动的影响下,
此时的铜镜纹饰精美奇丽,
充满了浪漫美感,
显示出一种

神秘诡异的抽象艺术风格。

图片

战国“山”字纹镜

“山”字纹镜中的“山”字纹
是由商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演变而来,
它截取了勾连雷纹的基本构图,
作了结构性的改变,

成为战国时期铜镜上

一种新颖的几何形纹饰。

展览中的镶嵌花瓣纹五山镜,
主纹区为逆时针方向相连的

五个“山”字纹,
羽状地纹。
“山”字字体瘦削,

倾斜度很大。
“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顶住镜缘。
每个“山”字的外框镶有细边,
左边细边延长伸至另
一山字的底边,

形成五出星芒形。

堪称战国时期难得
的罕见珍品。
这面五山镜的特别之处有三
一是尺寸大、数量少。
直径达到26厘米,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
战国汉代铜镜,

这么大的尺寸都不多见。
这面五山镜是迄今为止
已发现的五山镜中

最大的一件。
二是纹饰特别,

品相堪称完美。
该镜铸造工艺精湛,

纹饰精美。
纤毫毕现,

每一处细小的纹饰

都清晰可见,
每一个“山”字都如出一辙,
棱角分明,刚劲有力,

拐角处如刀似削。
羽状地纹,繁星点点,

变幻多姿,
耐人寻味。
经历两干多年埋藏,
以及地下水、土壤的侵蚀,
没有自然力的损害,
在出土时没有人为的破损,
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三是铜镜制作工艺特殊。
此五山镜背部分布10个小圆圈,
在小圆圈内至今尚可见朱红色,
应是涂的色彩
同时小圆圈内空,
据推测可能曾镶嵌有宝石等,
在铜镜下葬时镶嵌物已遗落。
所涂的朱红色凸显出
古人对斑斓色彩的迷恋。

图片

图片

战国连弧纹镜

铸适精良,且各具特色,

纹饰呈三层工艺

(即地纹、动物纹、连弧纹)配置,

皆属罕见之佳品。

凸线条勾勒的动物纹,

宛若浮状凸起,

瑞兽的运动感、

骨骼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令人叹为观止;

凤鸟纹婀娜的身姿,长尾,

显得轻盈妙曼。

战国时期这些活力十足

且蕴含抽象意味的

动物艺术造型

也常见于当时的

漆器、青铜器、玉器

及其它艺术门类。

图片

图片

战国花卉纹镜

战国中期开始在
艺术品上

大量出现花卉题材纹样,
尤其是在纺织品的装饰纹样中,
在青铜器、漆器、瓦当
纹饰中也有所见。

同时植物纹

在铜镜纹饰中广泛运用,
开启了铜镜装饰纹样的

一种新风尚,
在花叶纹镜、花瓣纹镜的

基础之上,
具有创新意识的

铜镜工艺美术大师们
创造出了

更为精美、复杂、繁缛、写实的
花卉纹镜。
战国铜镜纹饰

纤美细腻的审美风格
在该展览中

几面稀有的花卉纹铜镜上
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刻画精巧 文字瑰奇
(公元前202年-220年)

线条流畅、遵规蹈矩的

两汉铜镜

两汉时期

包括西汉、新莽、东汉,
是中国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
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

前所末有的高度,
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
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但青铜范铸工艺并没有衰退,
而是以更精湛的铸造工艺
进一步转向了铜镜铸制等方面。
因此,两汉时期铜镜铸造业

获得了重大发展,
迎来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中

繁荣鼎盛的新高潮。


溯及历史,
铜镜自产生之日

就为贵族阶层所垄断,
而秦汉时期生产力的

进步、经济的发展,
扩大了使用者的范围,
让手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这对铜镜的普及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使这种艺术形式

充满了生机。

两汉时期的铜镜

纹饰异常丰富,
制作精巧,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各具特色。
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
西汉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
铸镜工艺发展缓慢,
很大程度上

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铸造风格。
“文景之治”以后,

特别是武帝以后,
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铜镜铸造业

显示出繁荣鼎盛的局面,
不仅在质量方面

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数量方面也明显增加。
纹饰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文字开始成为

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瑰奇的铜镜铭文
展现出精彩的

汉代书法艺术发展史。


纹饰表现手法

犀利雄浑,线条流畅
内容精彩纷呈而又遵规蹈矩,
恪守章法,
西汉晚期至王莽建立新朝后,
社会动荡,
如五行思想的盛行,
人们希望以宗教幻想

摆脱现实苦难。
因此,

西王母、东王公、天禄辟邪等
神人神兽皆入铜镜纹饰
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
出时铜镜纹的内容愈益丰富,
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

不断提高的趋势。

图片

图片

铜镜上的早期佛像纹

该展览中的变形四叶佛像纹镜,
四宝珠形叶片将镜背分为四区,
每区两只相对的凤鸟展翅翘尾,
共衔流苏。
其中两片叶内为佛像纹,
其中一佛端坐于莲花瓣上,
头顶有圆形背光:

另一佛像半枷跌坐于莲台之上,
面前跪一供养人,作礼佛状,

佛像背后有华盖;
另外两片叶,

内为似人又似兽的纹饰。

图片

变形四叶佛像纹镜是
研究中国早期佛教的

重要实物资料。
关于此类镜的流行时期,
水野清一认为其年代为
三世纪七十年代至三世纪末,
王仲殊认为

鄂城出土的变形四叶佛像镜
是吴镜而不是西晋镜,
其制作年代应该在三世纪中期。
吴都鄂城及其附近地区
是变形四叶佛像纹镜

最重要的铸制区。

同时期的我国早期佛像纹
在四川一带出土的

摇钱树上有屡有发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代草叶纹——重农政策的体现

汉初提倡黄老之学,
“清静无为”的思想深入人心,
至文景时期,
社会思想已从战国时期

崇尚鬼神的幻想中脱离,
开始真正领悟

来自生活中的现实乐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以大自然的花叶、草叶等

元素组合成的草叶纹,
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在此时逐渐盛行。

草叶纹镜

是西汉早中期出现的新镜种,
其流行时代为汉文帝前后
到汉武帝或者汉昭帝时期。

草叶纹镜

以镜背装饰的草叶纹而得名。
草叶纹的形状犹如麦穗,
因此有的硏究者

认为其就是麦穗纹,
体现的是一种农业思想,
而且认为西汉早中期的重农政策,
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

史实与草叶纹
(麦穗纹)流行的年代相吻合,
因此,

草叶纹正好体现了这一思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字——铜镜铭文的书法艺术

铜镜作为汉字的稳定载体,
是汉字演化的重要见证。
汉字起源于

距今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
而现存最早铜镜
距今约四千年,
铜镜与汉字基本同时出现。

自汉代开始,
铜镜铭文大量出现。
铜镜铭文的发展
正好经历了

汉字从古文字到隶楷的转变,
为研究汉字演变

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佐证资料。
纵观自西汉早期以来

铜镜上的铭文,
其字体经历了从笔画圆转,
笔力遵劲的小到方劲挺直的汉篆,
再到方正端稳的缪篆,
美术体的悬针篆,乌虫篆,
再到方正规整的隶书,
方正道美的楷书。

中国古代不断丰富
且充满艺术美感的艺术书体
在铜镜上一览无余,
篆书古朴典雅,
书静中有动,
富有装饰性,
楷书工整秀丽
且风格多样,
各具特色。

铜镜上的书法艺术
是任何器物都无与伦比的,
它跨越时间长,
涵盖书法艺术精深,文字繁杂、
书体丰富、异彩纷呈、蔚然大观,
俨然是一部文字书法历史辞书,
是研究文字、书法发展史

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王公
最迟在汉代已有记载,
普遍见于

青铜镜、画像石、墓室壁画、
文字典籍等资料里,
作为西王母的对偶神出现,
东王公与西王母共理二气,
是育养天地万物的创世神,
东王公

被认为是代表阴阳中'阳”的神。
同时受秦汉的登仙思想影响,
东王公与西王母

一起作为死后成仙世界的主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公元581~907年)

生动写实、技艺巅峰的

隋唐铜镜

隋唐时期的中国

先进、文明、繁荣、强大,
为当时亚洲的中心,
也是世界中心之一,
其时宏大的格局、

开放的气势、

壮阔的场面,
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
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
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
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社会制度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高、
长期统一、文化繁荣发达,
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盛极一时的唐代,

中国的首都长安,
可以说是真正的世界之都。
这里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
在东方世界他们寻觅着
贩往东罗马帝国

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丝绸、
瓷器和奢侈品,
从而以满足西方王室和贵族
对于东方的想象和奢侈的炫耀。
同时,

这些异域胡商
也带来了

大量美轮美奂的舶来品。

这个时期的历史,
不仅影响着

我国后来的社会发展,
而且对世界文化发展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一定程度上

促使铜镜铸造业

得以高度发展,
显示出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
达到了我国铜镜艺术的巅峰,
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

高超的工艺闻名于世。


这时期铜镜的最大特点是
艺术手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
同时,

唐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交流
空前发达很多青铜镜
都是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反映了大唐盛世兼收并蓄、
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贞观之治”后,
中国的封建经济

进入了极盛时期,
采矿冶铸业、瓷器制造业
以及其它手工业都非常发达。

统治者对制做铜镜十分重视,
使铜镜制造业成为

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唐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
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
帝每骑马自照,

人马并在镜中。”

唐代以后

随着翻砂法的广泛应用,
青铜浇铸技术随之逐渐失传。

主题纹饰:瑞兽、花鸟、人物故事。
纹饰特点:接近自然,面向生活。
广画面式构图,花式形外形,
形象鲜明突出

主要镜类:

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鏡、
瑞兽葡萄镜、对鸟镜、花枝镜、
人物故事鏡、盘龙镜。

图片

图片

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瑞兽葡萄纹镜

瑞兽葡萄纹镜
是唐代铜镜中最具特色和

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初唐至盛唐时期。
被称为“多谜之镜”、
“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葡萄本自西域,
汉朝时已传入内陆,
最早见于新疆出土的东汉织物上。
随着佛教的发展,
云岗、龙门石窟装饰中也已出现,
美国波士顿艺术馆藏
传安阳出土的北齐石刻上

就描绘了一群
胡人正在葡萄架下

举杯畅饮的场景。

唐代丝绸之路上
中西文明交流空前发达,
葡萄已成为家喻户晓的
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
象征“多子”和富贵,
广泛见于丝绸、金银器

以及陶瓷器物上。

唐代艺术家们

将中国铜镜上的传统纹样
瑞兽与外来葡萄纹样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了瑞兽葡萄纹镜
这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结晶。
唐代瑞兽葡萄纹镜
沿丝绸之路

向西传入西域(今中国新疆)、
西亚伊朗等地
向东传入今日本、朝鲜等,
向北传至今蒙古、俄罗斯等。

“丝路商贸修坦途,文明传播结友谊”,
千百年来,

古丝绸之路

连接起亚欧非几大文明,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代瑞兽葡萄纹镜
铭刻着丝绸之路上

不可磨灭的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代铜镜的基本造型

中国铜镜

出现以后,

其形式是圆形,
战汉时期

铸制了极少的方形镜,
圆形基本已成定制。
唐代敢于创新,菱花形、
葵花形等花式镜脱颖而出。

王晓峰《中国古代铜镜设计心理学研究》
一文中这样说到

“菱花形铜镜这一镜形生动的
反映出唐代大社会背景下,
人民安居乐业,
对手工制品的需求也日益生活化,
设计概念很多时候
就来源于身边日常生活的轻松、
开放的设计状态。
菱花镜美丽的形态

使这一镜形迅速流行了起来,
但由于原始菱花镜镜形中的尖角过多,
经常刮损衣物,
就产生了后续的

多种菱花镜形的演变镜形,
如葵花形、亚方形等形态,

这一演变过程也充分

显示了设计与生活之间

互相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动写实的花卉纹

唐代起牡丹开始引种

在都城长安城内,

并入宫廷、皇家寺庙及

达官贵人的府邸内,

使人们对于赏花有了一定爱好,

进而推动了艺术创作,

从诗歌到绘画,

不乏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

青铜镜、金银器、绘画等

艺术品上的花卉纹皆构图饱满、

形象生动写实,

显得雍容华贵,

花叶、花瓣、花蕊清晰可见。

许多花卉纹更加贴近实物,

结构完整。花间飞舞着蜂雀,

枝繁叶茂栩栩如生,

宛如一幅生动的花鸟画,

大有“吴带当风”之韵。


为什么此时艺术品上

会出现如此精致

且写实性很强的花卉纹呢?

有研究者认为唐代的医学迅速发展,

孙思邈等在前人的研究础上,

进一步认识到各种植物的形态特性。

唐高宗时期曾由宫廷主编

药物学著作《新修本草》,

由各地征集实物
标本绘制成图。

这些图准确

记录了植物的细节特征,

它们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展示出花、叶、茎的特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使得唐代的花卉纹饰更加写实,

更为注重对细节特性的描绘。

图片

图片

唐代摩羯纹摩羯纹

(龙头鱼身)

是受佛教艺术影响的题材。

据资料记载,大约在两晋时期

摩羯纹随佛教传入中国,

之后经过本土重新诠释,

有了多种变化,

如:佛祖如来的化身、鱼龙变化等。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原,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到隋唐时期已经深入们的生活中,

在艺术领域,

佛教内容与世俗内容已经完全融合,

佛教已经完全本土化了,

所以摩纹这种佛教题材

广泛应用于唐代金银器、

陶瓷等艺术领域。

图片

十二生肖(外侧那一圈)

古代术数家

以十二种动物

来配十二地支,

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

卯为兔、辰为龙、已为蛇、

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

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称为“十二生肖”,

也叫“十二届相”。

古人认为一个人生于某年

就与该年所配之动物相肖。

于是作为属相的鼠、牛、虎、免等

也就与人结下不解之缘。

十二属相之说起源于东汉,

但到隋代,才在墓葬中有较多实物出土。

在今陕西西安、新疆吐鲁番等地

均出土有唐代十二生肖俑。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辰,

也是古人划分时间概念的标志

隋唐时期的十二生肖纹镜

是这个时期创新发展的铜镜新品种,

主要流行于隋代、唐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代狮子

在近两干年的中国狮子

造型艺术史上,
狮子造型

走过了一条从神异化到写实化、
再从写实化到世俗化的道路,
大致可以分为
传奇阶段(神兽阶段)、
写实阶段(猛兽阶段)、
世俗化阶段(宠物阶段)和
程式化阶段。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狮子在造型上完全告别了虎之形体,
彻底摒弃了神秘色彩。
一改过去那近两千年的演变过程
其实就是狮造型

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一改过种拘谨、冷漠、神秘的气氛。
呈现出强健、饱满、丰腴、
比例适当、结构合理,
且富有人情味、令人喜爱的狮子
该展览中的双雁双狮折枝花卉纹镜,
双狮的造型显得憨态可掬,
颇具幸福喜庆的韵味,
宛若庆典中所舞之狮,
虽为兽中之王,
但并不显得威严恐怖。

其肥硕饱满的体型,
更突出其矫健、活泼、机警、
充满生机的情态。
纵观这时期金银器、石雕、铜镜等
艺术品上的狮子,
其反映的不再是

孤独、冷淡、威严的
面向欣赏者的情态,
而是在造型上

具有可爱的嬉戏趣味,
与花草葡萄枝蔓有机的连成一片,
奔驰在世俗的社会里。

图片

唐代宫廷舞马


唐人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舞马》中

:“月窟龙孙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

曲终似邀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啼。”

描绘了盛唐时期宫廷歌舞宴乐,

舞马助兴的盛大场面。

诗文中描绘的“舞马”形象的写照。

唐中宗与唐玄宗皆喜欢舞马这一活动,

并且各自都有自己一定数量的舞马。

这些舞马可以随着音乐节拍舞蹈嬉戏,

每当表演时,

舞马全都分作两队盛装上场。

八月五日是庆祝皇帝诞辰的节日,

每年此时在“勤政楼”下

举行的庆典活动中,

都少不了健美的舞马表演,

西安市何家村客藏出土的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生动的

再现了这一场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雁 —— 忠贞爱情的象征

婚礼用雁,自古有之。
诗经《匏有苦叶》中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大意为:大雁雍雍鸣和之声,
响于旭日初升的清晨。

这个时候
也是男方纳采

用雁之时(开始行路),
纳采用雁日期

要赶在迨冰未泮”的正月以前,
因为到了二月就将正式举行婚礼。
唐代婚嫁礼仪中的“纳采”,
是男方送彩礼去女方家里求婚,
此事由媒人出面,
聘礼用雁,
因为雁是候鸟,
候阳而动,
秋去春来,
行为有序,
暗喻妇女一切行动
要以男子为中心,
期以正道事君。

雁又忠诚,
与配偶终身厮守,
即为孤雁,
也不再择偶,
鸿雁这种不离不弃,
终身相伴的习性,
受到人们的赞赏,
成为两性之间

稳固关系的象征。
所以在唐代婚礼中以雁为礼。
因为活雁不易得,
因此身世显赫的家族

会用带有鸿雁纹饰的铜镜,
作为婚姻聘礼,
这种铜镜寓意富贵祥和,
喜庆美满,
天长地久。

图片

仙鹤一寓意夫妻和睦、白头偕老

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
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歌辞
“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
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日摧颓。”

东晋王韶之《神境记》里的记载,
更富神奇色彩:
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
活就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
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
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

在鹤的家庭中,
伴侣之间的待遇是平等互利,
相亲相爱,互相体贴。

养育幼鹤,

觅食御敌的任务都是两鹤均摊,
没有好逸恶劳或一尊一卑的现象。
两只鹤一旦结为伴侣,
便彼此忠贞相爱,绝不另寻新欢
若有一方丧生,另一方便独居终身,
不再另配。
在古人看来,

如此高洁的爱情,
是人类应该仿效和推崇的,
所以以此来寄予夫妻恩爱之情。

其次鹤的造型艺术

还多为呼唤吉祥,
美满,包括长寿,祥瑞,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幸福寄予
其中清闲超逸乃至得道升仙,
在我国神话中,
鹤总是与神仙形影不离。

图片

图片

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中有
“背有九五飞天龙,

人人呼为天子镜”的诗句,
说明百炼镜的纹饰为飞天龙。

唐诗中还有明确指岀
赏赐“龙镜”的诗词,
如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
“令节颁龙镜,仙辉下凤台。”

从史籍记载看,
单龙镜主要流行于盛唐,
特别是唐玄宗时期。

展览中的

葵花形飞龙戏珠祥云纹镜中
单龙的气势更显威武雄健,
强健跃腾的龙体和矫健的四肢
具有独特卓异的

动律美、节奏美和力度美,
将飞龙威武雄健之势

表现的淋漓尽致,
集装饰之美、工艺之美、
意境之美、精神之美于一身,
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

磅礴气魄和阳刚气概。
这种充满霸气的飞龙艺术造型
在盛唐时期其它艺术门类

也皆体现得霸气凛然。

图片

道教法器—照妖镜

人们认为镜子的光芒
来自日月光辉,
而且镜面光洁,
既可以把鬼邪之气反射出去,
也可以使妖魔鬼怪原形毕露,

唐代之后一类特定纹饰的铜镜
被称为“照妖镜”,
如该展览中的五岳星辰八卦纹镜和符箓纹镜。
现今有些地区
还有在房屋主梁悬挂镜子的风气,
意味着“祛除邪气”。

图片

唐代 五岳星辰八卦纹镜

五岳星辰八卦纹镜镜背纹饰

所表达的意境深奥,
镜钮为“嵩岳”,
四方为

“泰岳”,“恒岳”、“衡岳、“华岳”,
八卦图形

乾、坎、艮、巽、离、坤、兑,
分别象征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钮四角各有四字篆铭,
读为

“天地含象,日月贞明,

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意为能容纳天地万物。


八卦图形内方为地,
铜镜圆形表示外圆为天,
天上有日月及用点线相连的星座,
五岳图形和八卦图形纹饰与
唐宋时期道教学说相关,
据学者研究,
此镜纹饰为唐玄宗时期

宫廷道师司马承祯
根据教理教义设计制造的道教法器镜,
铸出后进献给唐玄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铜镜虽小,

学问知识相当丰富~

利用这座馆的馆藏青铜镜

简要概括的给大家呈现了

铜镜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关于上面提到的纹饰

也可以同之前

给大家分享的

不同馆藏的不同文物

互相联系,

例如像汉代画像石。

为啥选择这座博物馆

介绍铜镜?

前面大家应该注意到了

有不少铜镜

借给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举办前不久的青铜镜特展,

可见其馆藏实力。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

就像之前提到的

最好有明确的出土地

这么多的青铜镜数量虽多

但是关于其断代、地区地域差异研究

都容易有争议~

像一些地方博物馆

也有专门的青铜镜展厅

作为自己的馆藏亮点

后续有机会的话再同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

最后给大家看看这里的 

专家阵营

还是有后援团的~

图片

博览记
记录看过的 所想的 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收获
6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青铜之光|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青铜器

科技的力量 - 古人的高科技

颐养之道|成都市博物馆 特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