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是位高权重者,这个毛病越是要不得!

 谋略那些事 2021-05-25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帝 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

【原文】

是岁,夏寒,日青无光,显及许、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无所取信。时长安令杨兴以材能幸,常称誉堪,上欲以为助,乃见问兴:“朝臣龂龂不可光禄勋,何邪?”兴者,倾巧士,谓上疑堪,因顺指曰:“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见众人闻堪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故臣前书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上曰:“然此何罪而诛?今宜奈何?”兴曰:“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失师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上于是疑之。 

【译文】 

译这年夏季,天飞寒冷,太阳呈青色,黯淡无光。石显跟许、史二大家族,都说这是周堪、张猛当权引起的天变。元帝尊重周堪,可是面对众口一辞的攻击,又无法堵他们的嘴。当时,长安县县令杨兴以才干能力受到尚识,而且常常称赞宣扬周堪。元帝想得到他的帮助,于是召见杨兴,问他:『有些大臣忿恨、反对光禄勋周堪,这是为什么?』杨兴是官场上的狡诈而看风行事的人物,认为皇帝对周堪已经不信任了,于是顺势指责说:『周堪不但没有能力当光禄勋,就是当一个乡下的里长邻长,也不适宜。我从前听说,人们认为周堪跟刘更生等人挑拨离间陛下的骨肉亲情,应当诛杀。我之所以持不同意见,并不是赞成他们,只是为国家培养恩德。』元帝问,『那么用什么罪名可以杀他?现在应当怎么办?』杨兴答道:『我愚昧的意见是,赐封周堪关内侯,给他三百户人家的采邑,不让他掌权管事。这样的话,圣上可以仍维持师傅的旧恩,应是最上等的策略。』元帝于是对周堪、张猛开始怀疑。

【解析】

萧望之被石显等人设计陷害自杀后,其同党周堪等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上面与其说是石显陷害周堪,倒不如说是诸多矛盾累积爆发之后周堪下台的必然。

涉及的人有四个,汉元帝、石显等人、周堪、杨兴。

四个人中,汉元帝作为最终决策,石显与周堪敌对,杨兴表面上看是倾向周堪的中立派。

本来周堪和汉元帝关系不错,有情分在,但是架不住石显、杨兴的黑手。

所以,通过上面这段材料,不难发现,周堪的失败,经过了这4个阶段。

1.众口铄金毁销骨

材料发生时间是萧望之死后,汉元帝怀念他,因而将之前被贬周堪重新起复。

面对原来的政敌被起复,石显等人自然不愿意。

有道是打蛇不死必受其害,对于周堪等人纵然弄不死,也要将其踢出权力核心。

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

这个就是石显等人的前期布局,先不急着下手,而是不断的给汉元帝上眼药,让其对周堪怀疑不信任。

2.因缘际会出天变

是岁,夏寒,日青无光,显及许、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

汉元帝说他是皇帝,倒不如说是他是儒生兼职做皇帝。

对于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汉元帝是信得不得了。

而儒家的这一套东西中就有出现天气异相是老天对人间帝王的警示,掌握解释权的儒家,则把所谓的原因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引,或抨击政敌或和皇帝对着干。

在这里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天象有变的时间点,把攻击周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3.面带忠相心藏奸

其实石显等人与周堪的矛盾,汉元帝自己心里也明白。

两拨人相互咬来咬去,彼此说对方的坏话都算一面之词,不能轻信。

如果说汉元帝如汉武帝一样内心坚毅、坚持想法那没什么,关键是汉元帝本身就是个耳根子软的人。

尤其是在如此多人说周堪不对的环境下,汉元帝看法与众人相悖,这让他会产生对自己想法的怀疑,从而动摇。

不过观点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人来临门一脚。

这个人就是杨兴。

相较而言,在汉元帝的看法中,杨兴算是对周堪关系不错的。

人在面对内心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不是说一上来就躺下,而是会有个求证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倾向找一些能够证明内心正确的证据,或者说找自己想看、愿意看的。

就好比说,你的股票暴跌你没卖,你会在网上找关于这个股票利好的消息来证明,你没卖是对的。

汉元帝想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周堪的好话,维持自己对周堪的判断,因此才会找杨兴。

时长安令杨兴以材能幸,常称誉堪,上欲以为助

不过汉元帝的话在杨兴这里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朝臣龂龂不可光禄勋,何邪?(光禄勋就是周堪)

一方面,假如汉元帝相信周堪,自然不会多问这一句。因此问这一句的前提已经是他不相信周堪。所以材料中才会有“谓上疑堪”

另一方面,杨兴为什么之前称赞周堪?其实这个和之前龙华、郑朋差不多,都是想通过如此来投靠周堪、萧望之派系混个上位。

再一方面,现在周堪有可能要倒台,那么继续跟着绝对会被牵连,如果这个时候不立即切割,将来雪崩之下,自己也会被牵连。

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见众人闻堪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

这下杨兴立马转变立场,给周堪来了最后的临门一脚。

不过,杨兴如此说,也是存在风险的。

即,他之前如此称赞周堪,现在又转过头来说周堪的不是,如此反复前后不一致,杨兴不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吗?

这一点,“倾巧士”杨兴在预料之中,为自己如此反复无常找了一个解释,一个不那么靠谱的解释。

“故臣前书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

这话感觉是有问题的,不过在这里,反而并不是主要矛盾,汉元帝不会过多深究。

或者说,对于杨兴如此反复,汉元帝只需要一个理由来让自己相信,至于理由是什么不重要。

4.收权边缘高架起

最后就是对周堪的处理问题。

这里关键点其实并不在于周堪犯了什么罪、罪名是什么。

而是当汉元帝完成内心对周堪看法转变的时候,如何去平复内心。

一般情况下,人在完成这种转变时会有两种主要心态。

其一,是认清现实,但是内心还留一点点眷恋、幻想。

其二,与过去切割,立马转变观念,且对过去极其残忍,凡是和过去有关的都要下狠手。

这个心理过程不去细说,当然还有中间态,这个不去讨论。

汉元帝显然是前者,虽然怀疑周堪,但是情分犹在,所以在处置方案上就不可能过重。

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失师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

所以,这一点其实就是照顾了汉元帝的想法,又给了周堪面子,照顾了情分。

因此,话说到这,且又给了周堪一个体面,周堪下台基本上算定了。

【启发】

真要说启发,还是替汉元帝如此感到惋惜。

汉元帝是个能听劝谏的人,但是问题在于耳根子软。

人啊,尤其是高位者有其他毛病都没啥大关系,最怕就是耳根子软。

因为这耳根子一软,就容易被别人牵着走、忽悠。

到时候,有好处别人给暗中搂了,有坏处反而要他自己承担。

汉元帝耳根子软的毛病就在此展现无遗。

但是有的时候,又没办法啊,身居高位,坐于宫墙之内,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亲眼见、亲耳听,都是别人告诉他的。

那么这种别人告诉他的信息,到底是客观信息,还是参杂水分,这个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不然为什么越往后面,皇权越发总是情报系统构造,就是为了扩充信息,为自己决策,防止下面的大臣选择提供信息来蒙蔽皇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