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湖景区 茶磨屿上看一柱楼惨案(三)

 贝叶闲持 2021-05-26

山水胜地多墓葬。清明时节,在吴中的各山路上,随时会遇见一队队的扫墓大军。

扫墓,彰显的是血脉的传承,亲人对逝者的思念。所谓 风雨梨花寒食日,儿孙纷纷上坟来。

过去,有墓葬的地方就有盗墓,官府虽明令禁止,但免不了防不胜防。在茶磨屿的草堂书屋内,看到吴荫培的题字,便免不了想到他的保墓会和茶磨屿顶的徐述夔(kui音)墓冢。

民国初年,吴中大地盗墓成风,下葬仅二三日就被盗,有些不肖子孙,甚至在祖宗的棺材本上打主意,殉葬品中值钱的就变卖,有的连坟地也卖。

山间被任意抛弃的累累白骨,促使晚清探花吴荫培下定决心,创办吴中保墓会吴探花对于保墓会,可谓殚心竭虑。不但以近七十岁的高龄亲自下乡参与走访,尤为重视保护先贤先儒等名人古墓。

经他手修缮保护下来的,有渔洋山董其昌墓、光福吴梅村墓、五峰山金圣叹墓等等。

在茶磨屿山顶,他还发现一座残损的徐述夔(葵音)墓冢。

徐述夔,是清朝著名的文字冤案之一的一柱楼诗案的主人公。

徐述夔,江苏南通人,出生于富商家庭,自幼聪颖。乾隆三年(1738年),徐述夔应乡试中举,清代科场规定,凡中举的答卷必须送往京城,由翰林院官员校阅。因徐述夔文章中有“礼者,君所自尽也”之句,其中“自尽”二字被认为对朝廷有不敬之意,由此徐述夔被罚停考进士。徐述夔突遭厄运,心灰意冷,回到故里著书立说。他在院中建了一座读书楼,中立一柱,众梁分架其上,取名“一柱楼”。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徐述夔病故。他生平著述颇丰,但在世时并未刊刻印行。他的儿子徐怀祖与他的学生徐首发、沈成濯将其作品编成《一柱楼诗集》等刊刻印行,付印时发现文章没有序言,便请文坛泰斗沈德潜来写。此事沈德潜已经91岁,很少动笔,徐怀祖不惜重金,结交了沈德潜的儿子沈种松,才如愿以偿。

徐怀祖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病逝。然而谁也不曾料到,徐怀祖死后的第二年,这些名不经转的诗作,竟使徐氏满门遭到灭顶之祸。

徐述夔生前曾经买下同乡蔡家几顷农田,后来蔡家后人蔡嘉树发了财,想把农田再赎回。但因此时的地价涨幅较高,徐怀祖的儿子徐食田便要多加银子三百两。

蔡嘉树与之商量不通,便到东台县衙告徐家霸占祖产。庭审时,徐家拿出地契,蔡家不能强买。蔡嘉树见势不妙,第二次庭审时,他拿出的是检举书,告发徐家编写逆书一柱楼诗集,并列举书中攻击朝廷的句子。

县令涂跃龙判定控告不成立,仍然照田产诉讼处理,蔡家败诉。

蔡嘉树不服,越级上告。案子落到了江宁布政使陶易的手里。陶易看过东台县的处理,还是判蔡家败诉。幕友陆琰觉得蔡家是输了官司想报复,便在诉状上写了“于尔何干”四个字送往扬州府。

扬州知府谢启昆收到诉状后,采取拖的办法,以便见风使舵。

当时,当局对文字尤为敏感,不少文字狱都是这么寻章摘句造成的。南通童志璘家有这本诗集,他怕有藏匿逆诗的罪名,便把诗集上交了江苏学政刘墉,即刘罗锅。

刘罗锅不动声色,直接向乾隆报告。当读到毁我衣冠真恨事  捣除巢穴在明朝诗句时,乾隆勃然大怒。

徐述夔、徐怀祖开馆斩首示众,徐家后代十五岁以上男丁皆被问斩,女眷发付功臣之家为奴。至此,徐家灭门。

当然,此案也牵连了一大批人。布政使陶易、陆琰、徐首发、沈成濯等被问斩;谢启昆、涂跃龙被革职;做跋的毛澄被流放;做序的沈德潜追夺谥号,费为庶民。

那个小人蔡嘉树也没有落个好下场。乾隆觉得作为同里,蔡嘉树应该早就知道逆诗而不告发,判了他一个取保省释的罪名。

徐述夔一生未到过苏州,徐家被灭门。想来,茶磨屿上的坟墓也只能是敬重他的人为他修的衣冠冢吧。

                   茶磨屿上看石湖

当然,这座衣冠冢现在也不存在了,只留存在吴荫培的文字记载中。

微信号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