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济普救寺,佛门爱情圣地(叶平)

 叶老师YP 2021-05-26

天下寺庙不谈情,唯独山西普救寺。俗世人间美好的爱情与佛门净土的清规戒律原本水火不容,却在永济境内的这座普救寺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流传千古的爱情祈祷语,也正是普救寺的忠实写照。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名著《西厢记》在此地问世,才使得这座“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张生与崔莺莺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更成就了普救寺作为蜚声中外的佛门爱情圣地的美名。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外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土岗上,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估计也只有在武则天时代,才会允许如此奇葩的佛教寺庙出现。
普救寺原有的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所在的峨嵋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地势高敝,视野宽阔。
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山门上悬挂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寺名横匾。据传,这里就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因而许多建筑,都与西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回廊、梨花院、书斋等,最后是后花园。
普救寺地图告诉我们,普救寺的布局不仅与传统寺庙格局不尽相同,一切都与《西厢记》的记录相同:寺内高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游览梨花院、塔院回廊、莺莺小道、月老殿,与朝拜天王殿、大钟楼、罗汉堂、大雄宝殿相得益彰。
《西厢记》的原型为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经过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充实,特别是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创造性的改写,使其成为与《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相媲美的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描述的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不间断地流传,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熟知。我们将以剧中主人公张生(张君瑞)的视角,带领诸位游览普救寺,重温《西厢记》的美好传闻。
为了讲述这个故事,普救寺在庙前广场上,修建了一个硕大的同心锁,一面书有“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面书写着“永结同心”的字样。
根据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描述,唐德宗年间,西洛的书生张珙,字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欲上京应试,路经河中府(蒲州古城)。
《西厢记》剧本写道:张生行路之间,早晨到了蒲津。看见黄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内之地。这条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剧本里说的正是蒲津渡。
张生住下店之后,问店小二此处哪里可以游玩。小二回答:“俺这里有座寺,名日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盖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南来北往,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则除那里可以君子游玩。”
张生于是来到普救寺,进了“佛殿、钟楼、罗汉堂、香积厨、盘桓一会”,然后,“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根据《西厢记》这个说法,我们跟随张生的脚步,同样走进西轴线上的殿门,登山坡,前往大钟楼。
大钟楼。系普救寺西轴线上第二进建筑,唐代形制,平面三间正房,重檐歇山式,二层平座至上,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可供游人登高眺览。
钟楼上的对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带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在《西厢记》中,这里是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解围时的“观阵台”。
鼓楼。其次是建在悬崖上的鼓楼,大鼓径近两米,名曰“吉祥鼓”,张生当年在观阵台击鼓助战,祝白马将军马到功成。
天王殿。以下的朝拜,与其他佛教寺庙并无差异。我们将转向寺庙的中轴线。中轴线的第一进为天王殿,居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坐像,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
弥勒佛坐像后面,是护法神韦驮立像。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普救寺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弥陀殿。中轴线第二进为弥陀殿,位于普救寺上院之南隅,宋代形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殿前菩萨洞顶是宽敞的平台,供游人眺览小憩。
此殿以供阿弥陀佛而得名,阿弥陀佛是梵语的禅音,意思是“无量光明”,又称无量寿佛。
藏经阁。中轴线的第三进院落,主殿为藏经阁。
藏经阁为宋代建筑形制,通高达20米,是普救寺中最高的木构建筑。董解元《西厢记》中描绘了普救寺中“祥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其中“经阁”就是说的这座“藏经阁”。
藏经阁大殿中供奉的佛像,前为18臂观音菩萨坐像,后为佛祖释迦牟尼佛坐像。
藏经阁的东配殿为罗汉堂,坐东朝西,为宋代建筑形制。《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数了罗汉”的地方,就是在此殿。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省称,佛教在印度时,只有十六位尊者,他们都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护法弟子。传入中国后,在宋代时又增加了二尊,成为十八罗汉。
藏经阁的西配殿为十王堂,因殿内供奉有十殿阎罗王塑像而得名。当年张生游普救寺时,曾到过此堂。
居中供奉的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菩萨”。

大雄宝殿。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普救寺大雄宝殿修建在寺庙的西轴线,为第四进建筑,与山门、大钟楼和莺莺塔在同一条线上,但与中轴线上的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不在同一边。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为寺内最早的仿唐建筑,《西厢记》中“张生闹道场”就发生在该殿中。

大雄宝殿是寺内举行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佛龛上三尊大型石雕佛像是1985年从原址地下1.5米处出土。据有关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晚期的遗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塔院迴廊。塔院迴廊为普救寺西轴线上的第三进建筑,唐代形制,共44间,前设龟须座门,后设随墙门,廊柱敞朗,周设坐栏,结构严谨。
在《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迴廊绕遍”,即指此院。
莺莺塔。塔院迴廊的中间为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此塔原名“舍利塔”,因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称“莺莺塔”。塔高39.5米,共13层。该塔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但它确系明代重修的砖塔,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
莺莺塔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方形空筒。二至九层塔壁内设有转角通道,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
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蹬琴声”被誉为我国古典园林的四大回音建筑,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是古永济八景之一。
普救蟾声的趣闻我们将在后面再来详述,因为走到这里,《西厢记》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
梨花深院。大雄宝殿之后,有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这就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

这里所说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取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我们将把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结合当代画家王叔晖先生的连环画,在梨花深院里实地再现。
画说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的梨花深院暂住。崔莺莺年方19岁,生得如花似玉,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普救寺之梨花院就是崔莺莺一家人的临时寓所。梨花院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欢郎的居室。
那一天,张生游览完普救寺,准备前往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杜确,走到梨花深院门口,恰好与莺莺相遇。
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他叹息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为了能与莺莺多见上几面,张生便向寺中方丈借宿,谎称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内冗杂。”
方丈回答说:“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甚是潇洒,正可先生安下。现收拾下了,随先生早晚来。”张生于是借住在西轩,与莺莺所住的西厢仅一墙之隔。
张生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来花园内烧香,他先在太湖石畔墙角儿边等待,想等小姐出来,饱看一会。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在后花园内看到了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原来,张生夜夜苦读,也感动了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心。就这样一来二往,两人已经暗生情愫。
镇守河桥的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此时挺身而出,他对崔夫人说:”我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号为白马将军,现统十万大兵,镇守着蒲关。一封书去,此人必来救我。“于是,张生写了信,请惠明和尚杀出重围下山送信。三日后,白马将军杜确的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莺莺获救。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在酬谢席上却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主要原因是莺莺已许给夫人的侄儿郑恒,且张生当时还是布衣(此为梨花院老夫人住所的蜡像,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藏经阁北,梨花院以西,有书斋和卧室,四周围墙,自成一院,亦称书院,“白马解围”后,张生从西轩迁居这里。
因想念莺莺,张生得了相思病,在书斋内卧床不起。
这是莺莺与红娘的居所——梨花院西厢。
莺莺听说张生患病,派红娘探视。张生便托红娘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月下相会(此为梨花院西厢房内“传简”蜡像)。
入夜,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攀上墙头,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
梨花院外栽有一株梨树,树旁墙上指示牌书“张生翻墙处”。
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再次前来探望,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的病立即痊愈。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了终身。
梨花深院老夫人居住的正房。
张生与莺莺的情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在《西厢记》剧中,红娘幽默,果敢和无私助人。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表现出英勇无畏,都令其形象得到升华。正如金圣叹对红娘的精彩评价:双文(莺莺)是题目,张生是文字,红娘是文字之起承转合。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必须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肯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不得不上京应试,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再三叮嘱张生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张生金榜题名,考得状元归。张生和莺莺这对坚贞不渝相爱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并肩漫步在这条“莺莺小道”上……
修复普救寺时发现的一条唐代寺内遗迹。有“西学”专家认为,这是当年崔莺莺走过的小路。

让我们继续游览普救寺——蛙鸣榭
普救蟾声。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这一奇异效应使游客留恋往返,赞叹称绝。
一些声学专家把莺莺塔的“蛙鸣”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四方游客来此都要俯首击石,聆听蛙鸣。
听蛙亭内听蛙鸣。
经专家科学考察,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造成击石回波脉冲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枯木堂。位于寺内东轴线中心线段,明代形制,面阔三间,单台单檐山式,此堂为寺僧研究佛经的地方。
月老殿。中国其他佛教寺院估计没有这个殿堂,其楹联为:“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
后花园。寺庙后部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剑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普救寺与西厢记的故事千古流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