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城永济普救寺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巴山夜雨时00 2022-01-27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4A级景区
  地址: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门票:50元,凭学生证半价。
  开放时间:08:00-18:30(夏季),08:30-17:00(冬季)
  联系电话:0359-8485263
  投诉电话:0359-8022804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有停车场,收费标准小车10元,大车20元。景区西500米处有加油站,附近有农村信用社,最近的医院在蒲州镇上。
  交通:距运城市区60公里,距永济市13公里,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乘运城-永济客车(车票14元)到永济汽车站,再乘3路(车票3.5元)或2路(车票3元)可到。
  铁路:乘坐西安或者太原方向的列车到永济下车
  公路:1、从太原方向--大运高速--远风高速--永济西口下
  2、从郑州方向--洛三高速--运三高速--运风高速
  --永济西口下
  3、从西安方向--西潼高速--运风高速--永济西口下
  食宿:永济的宾馆一般是新建的设施,卫生条件较好,长途车站附近有很多小旅馆。游完普教寺,一定要品尝当地小吃永济龙凤面、煮饼、老劲子麻花、牛肉水饺。
  周边景区:五老峰 鹳雀楼 黄河铁牛 永乐宫 关帝庙

景区地图
普济寺地理位置方位图


普救寺鸟瞰图


景区相关资料

  普救寺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亦是山西南部"黄河之旅"线上旅游热点。当年张生待月西厢下,使这座古刹竟成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爱情圣地。1990年9月,中国《西厢记》研究会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里召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电视台,山西电视台等影视制作单位先后在这里拍摄了《王实甫与西厢记》,电视连续剧《西厢记》、《罗贯中》、《狄仁杰》和蒲剧《西厢记》、《窦娥冤》等影视片。
  随着中国永济首届"世界情侣月"活动的开展,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求美满婚姻的青年伴侣,在这爱情的海洋中遨游;所有银婚、金婚夫妇,也来到这里,重温爱情的旧梦。普救寺以新的生命,新的意义呈现于世界游人的面前。
  普救寺坐北向南,依塬而建,并逐级升高。坐落在两米高台基地的三开间单檐悬山式的建筑,即寺之山门。门正中悬挂匾额,上书"普救寺"三个浑金大字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宝。连同山门两侧"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的楹联,是赵先生欣闻这座文化胜地得以修复,兴奋之余欣然命笔挥就,真乃笔力雄健,气度雍容。


(普救寺大钟  作者:平凡的人)

  大钟楼前白马解围
  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我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系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浓郁的佛家味,又写景贴切,加之字体古朴苍劲,气韵流畅,实为一幅精美雅致的楹联。
  因《西厢记》故事发生在普救寺内,所以寺内每座建筑几乎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缘。眼前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竟成了"观陈台"。说话河中府浑咸元帅病故,主将丁文雅失政,致使蒲州乱军失统,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暂住在普救寺内,想占有为妻,便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当时,满寺僧俗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曾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此赏格正中张生之意,即献策书报蒲关,请白马将军破贼解围。白马将军姓杜名确,字君实,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10万大军,镇守蒲关。他与张生原是同窗好友,又是八拜之交。接到告急文书,必定火速营救,到时免不了一场恶战。张生为了显示白马将军的威力,便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陈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中又成了"观阵台"。游人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味"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不胜感慨。

  妙龄少女回廊觅郎君
  穿过大钟楼,沿两侧石阶攀登,行至塔院回廊,古朴典雅,清秀挺拔的莺莺塔便屹立在院中央的塔基之上,44间仿唐式回廊环绕四周。《西厢记》中张生当年游寺时"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即指此地。


(后花园 作者:ethanwt)
  剧中说,老夫人怕"门掩重关萧寺中"的莺莺闷坏了身体,命红娘陪伴莺莺走出梨花深院游玩散心。当莺莺与红娘游至东廊下时,正巧与绕廊揽胜的张生相遇,两人对视,一个是天姿国色倾城貌,一个是意马心猿双眼馋;一个是闺阁千金摒弃嫌疑小脚难行快,一个是风流倜傥穷追不舍大步流星撵。莺莺急行回廊拐弯处,不慎跌跤,左手捂地,她那沾满香脂的素手在铺地砖上留下了清晰的印痕。莺莺的手印,竟引出了一段千古风流佳话,留下的手印砖,竟成了"张生戏莺莺"的爱情佐证。千百年来,从古到今,民间仍有"日当午,塔影中,塔下张生戏莺莺,莺莺回头望张生,一跤栽倒地流平"的传闻。如今,凡是前来普救寺旅游的妙龄少女,都要寻觅爱情故事的旧迹。并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手与砖上莺莺的手印重叠比试,据说这样就能找到像张生那样的如意郎君。

  张太守捐俸修莺莺塔
  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建筑,因张生对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人们俗称它为"莺莺塔"。此塔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并有一段张太守捐俸修塔的故事。
  普救寺原有一座舍利塔,创自隋唐,工制壮丽,毁于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的一次地震中。震后8年(1564年),四川铜梁进士张佳胤到蒲州任了知州。当时蒲州一带深受黄河水患之苦,郡汉蒲州城也被水围。创业了根治水患,深入民间,寻求良策。有个精通风水之道的人告诉他说:"蒲州城,两头尖,开头好似一条船,城东官道如缆绳,舍利塔上把船挽。"意思是说,舍利塔如同系船之柱,如今塔已不存,船无柱可揽,郡只好在水浪里摇摆不定,只要把舍利塔修起来,可保郡城完全无恙。此话竟使治理水患心切的张太守下了重建舍利塔的决心。他从中条山请来和尚明晓,又选择有管理才能的王太石,共同商议修建塔一事。大家都为修塔缺钱财发悉张太守说,我愿意把自己的俸金全部拿出来,我再号召大家都来捐款,不怕筹不到钱财。经他倡导,连当时的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杨博也捐款支持,重建舍利塔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正当修塔工程进行了大半时,张太守升迁河南颖州兵备道台,行前王太石与明晓和尚在普救寺内为他饯行。酒酣之际,王太石感慨地说,舍利塔坍塌了,你倡导把它建起来,要是以后再倾圮了,谁还会下功夫来修呢?张太守为回答这一问题,当即吟诗一首:"胜地曾为瓦砾场,浮图今放海珠光。望分条华东南伏,影接星河上下长。莫向空门悲物理,从来吾世有沧桑。酣歌且卧芙蓉级,明月相携照十方。"这首七言律诗,寓意深刻,极富哲理,告诉人们世上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假如重修之塔再遭损坏,后人是会修葺,而且会重建得更好。如今这首诗就留在塔前石刻上。


(普救寺景区广场    作者:waner)

  妙趣横生的蛙声石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特殊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据资料载,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声"(简称石琴)齐名,被誉为我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师徒比艺留蟾声"的传说。
  相传唐代,佛教大兴,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条脚下的万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选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动工。一天,从外地来了师徒二人,言说专揽浩大工程。两寺主持听说来了名师高徒,便将师徒邀至禅堂,商量建塔一事,师徒欣然应诺。
  开工选在四月初八佛诞日。两寺主持当着师徒面说:"师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级一样高,青砖砌成一样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时见分晓。"当下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则建普救寺塔。话妥,各行其是。
  话说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聪明,心想这可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细刻上,妄图以此胜过师父。岁往月来,转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两塔同时竣工。验收那天,众僧身披袈裟,顶礼膜拜,香客如流,争相观瞻。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大家经过比较,都说万固寺塔八面玲珑,磨砖对缝,密檐楼阁,精雕细刻,齐声夸赞徒弟比师父艺高一筹。有诗为证:"佛塔倚中条,峻峭耸云霄,芙蓉连斗极,徒艺比师高。"徒弟听了十分得意。
  正在这时,师父当众说道:"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蛤蟆',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人人称奇,个个喝彩。亦有诗为证:"古寺紫气开,塔高望眼宽,师父造诣深,当年活鲁班。"顿时,徒弟羞红了脸,跪在师父面前请教。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一座建筑,外形上的华丽美观固然重要,而内部结构更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要牢牢记住'谦受益,满招损'这个做人的哲理!"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蟾声"引起了我国声学界人士极大兴趣,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这一千古之谜已被揭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哇鸣。


(普救寺内   作者:时光涌动)

  大雄宝殿张生闯道场
  塔院回廊之后,即是"高接清虚"的大雄宝殿。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檐庑殿顶,是寺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殿内佛台上是三尊体型健美、眉目端庄的大型石雕佛像。这三尊石雕佛是修复时从殿基1米下出土的。据专家鉴定,系南北朝晚期的遗物。这几尊石佛为什么会埋于地下,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灭佛所致。
  这偌大个佛殿,原来是《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的地方。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以佛寺清静,温习经史之名向法本长老借居"西轩",谁知老夫人治家严肃,不让莺莺随便外出,张生无计可施。一天,他与法本长老在禅堂闲话,突然红娘来到,问长老相国斋会何时举行,长老答二月十五晚上,红娘给老夫人复命去了。闻听相国斋会,张生心想到时莺莺定到场拈香,这可是个见面的好机会。他便心生巧计说道:"长老,莺莺一个十九岁的姑娘,都有报答父亲养育之恩之举,我乃堂堂男子汉,自父母去世后不曾尽半点孝道。小生也备钱五千,为两位老人带份斋,可否?"长老当面应允。
  《西厢记》是我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闹斋"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它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莺莺容颜美丽、风姿绰约表现得淋漓尽致。"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那天晚上,佛殿灯火辉煌,众僧执法器,香客挤满堂。莺莺进殿拈香,惊呆了众和尚,因贪看莺莺,出尽了洋相,年老的大师偷眼瞧,敲钟的和尚心里痒,击罄的头陀走了神,上香的行者把手烫,敲木鱼的班首呆呆地竟把法聪和尚的光头误作木鱼敲响。冠世才学的张生神魂颠倒,扭捏着身子百般做作,在莺莺面前卖弄俊俏。烛影风摇,老的、小的、僧的、俗的,都被莺莺的美丽所吸引,个个神魂颠倒。


(西厢记张生跳墙之处  作者:时光涌动)

  粉墙梨花院巧幽会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明这是一处典雅幽静所在。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的"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关目,都发生在此院之中。
  这是一座具有我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巧相会的地方。如今,对对青年恋人来到这里,吟诵那"街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绝唱,争相在此留影,表达了人们对崔张爱情的向往和羡慕。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诗碣,是这次修复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关于此院方位,"董西厢"中是这样描述的,张生游寺,"随喜塔位,转过回郎,见个竹帘儿挂起,到藏经北、法堂西、厨房南面,钟楼东向里,松亭那畔,花溪这边,粉墙掩映,几间寮舍,半亚朱扉,正惊疑,张生见了魂不逐体。"这说明此处是张君瑞第一次碰见莺莺的地方,显然是一座院落,是崔氏寓所。当张君瑞贸然要进去时,被法聪和尚阻拦说:"这一位也非是佛殿,旧来是僧院,新来做了客馆,崔相国家属,现寄居里面。"以上这些特定环境的描述,说明崔氏一家居住在普救寺内一座单独院落,这座院落的方位在寺内佛殿与藏经阁之间北隅。
  如今游人一到这里,观赏当年张生与莺莺绝妙幽会的梨花深院,再抬头看看那越墙的杏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是一千古绝唱的寄情诗,便会脱口而出,更能把游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西厢 作者:ethanwt)

  西轩居室正如意
  西轩,是《西厢记》中张生"借厢"的居室,"兵围普救"、"白马解围"至"夫人停婚"之前,张生一直住在这里。
  西轩的位置应在寺内何处?从"董西厢"查得,当张生向法本和尚借厢时,法本"乃呼知客僧,引于塔位一舍后,有一轩,清肃可爱,生令仆取行装而至。"小斋闲闭户,没一个外人知处,一间儿半……纸窗儿明,湘簟儿细,竹帘儿疏。"在于这座建筑,《西厢记》中有类同的描述:张生说道,"昨日见了那小姐,倒有顾盼小生之意。今日去问长老借一间僧房,早晚温习经史;倘遇那小姐出来,必当饱看一会。""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当法本长老答应"敞寺颇有数间,任先生拣选"时,张生便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借厢的条件和位置:"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远着南轩,离着东墙,靠着西厢。近主廊,过耳房,都皆停当。"长老言道:"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甚是潇洒,正可先生安下。现收拾下了,请先生早晚来。"张生借居西厢一间房后,感到清静凄凉:"院宇深,枕簟凉,一灯孤影摇书幌。"
  "董西厢"和《西厢记》中关于"借厢"的描述比较相似。这就是说,张生借厢的意图是为了追求莺莺。他所借居的房屋一定要靠近莺莺居住的梨花深院。其方位应地塔院回廊后偏西方向,我们把它称作"西轩",而西轩这座房屋周围墙自成一院,并设院门,这样才有清静的环境,才有"院宇深"的意境。这座建筑,不能称作西厢,也不是西厢,它与莺莺居住的梨花深院中的西厢不远,中间隔着大雄宝殿,张生住着距莺莺居所不远,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称心如意的居室。


(普救寺蜡像   作者:容刀)

  红娘递简书斋院
  书斋,亦称书斋院,是《西厢记》中"白马解围"之后"夫人停婚",让崔张兄妹相称,张生从西轩移居读书的地方。所以,书斋院一定距莺莺居住的梨花深院很近,只有这样才利于红娘传书递简,穿针引线。
  《会真记》、"董西厢"、《西厢记》中都写了张生逾垣,除《西厢记》因传统戏曲的特征而将此折安排在花园中外,《会真记》和"董西厢"都安排在书斋与梨花深院之间。《会真记》关于崔莺莺寄情诗《明月三五夜》张生逾垣的情节描写得十分具体:"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枝,攀援可逾。即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董西相"卷四将此情节描写得更为细腻:张生"手约青衫,转过栏杆角。见粉墙高,怎过去?自量度。又愁人撞着,又愁怕人知道。见杏梢斜堕袅,手触香残红惊落。欲待逾墙,把不定心儿跳。怕的是:'月儿明,夫人劣,狗儿恶'。""君瑞,君瑞,墙东里一跳,在墙西里扑地。""君瑞好乖劣!半夜三更,来人家院舍。"从以上这些情节的描写中,告诉人们三个问题:其一,张生所逾之墙是崔氏一家寓居的梨花深院之东墙;其二,"迎风户半开"指的是莺莺的居室西厢之门;其三,张生居住的书斋院位置应在梨花深院之东。《西厢记》中多处提到张生后来的居室,也是莺莺"酬简"之所。其方位应在梨花深院之东,藏经阁之北的一座宅院。这座宅院前后设门,前门与寺内中轴线相通,张生逾墙应是从前门出,经藏经阁后朝西达崔之东墙;后门与花园相通,是张生到花园窥视莺莺的便门。
  寺后即是一古典小园林,园中有悬险如削的叠石假山,有飞檐翘角的鸳鸯双亭。池塘平湖,曲径小桥排列其间,湖边的石桌,就是当年崔莺莺夜烧香的"拜月台",园内的仰复瓦顶、两面敞朗的长廊,掩映在长松矮柏、千竿翠竹和柳丝花丛之中。如今,对对恋人在这里可以意会到,当年张生和莺莺"一个潜身曲栏边,一个背立湖山下"那缠绵相会的情景,体味这艳情故事的温馨。
  《西厢记》中"白马解围"之后,夫人停婚,便将张生从西轩移居于书斋院。院门旁有醒目的楹联:
  才被巍科策摧凶丑笔走龙蛇手挥焦尾不枉十年寒窗;
  艳驚遐迩敏和新诗智驱黠婢勇赴书斋终成三生眷属。
  此联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张燕谨先生编纂的,上联写张生,下联写莺莺。


(普救寺青蛙石刻  作者:平凡的人)
  《西厢记》"杯酒违盟"中,老夫人不惜以赖婚的手段,在莺莺和张生中间划了一道横沟,阻挠二人合情合理的婚姻。莺莺和张生是一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为了追求婚姻自主,他们藐视封建礼教的禁围,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特别是崔莺莺,"酬简"说明她克服了内心的矛盾,决心与张生结合。在张生害相思的时候,竟以"药方"酬答张生:"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在红娘的帮助下,她勇敢地与张生幽会书斋,自定终身。这种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决裂的叛逆精神,是社会的进步,是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和抗争。
  莺莺"月下佳期"之举,触怒了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代表老夫人,她问罪红娘,"拷红"之后被迫承认了崔张的关系,同意把莺莺许配张生,但又节外生枝,借口维护门第的荣誉逼张生应试,把张赶出了普救寺。张生考中了头名状元,金榜题名,返回普救寺与莺莺团聚,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游完了普救寺,那一座座高大恢宏的殿堂,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一串串奇异的哇鸣声,还在脑海里回荡,特别是《西厢记》那迷人的艺术魅力,使人们陶醉在美和爱的海洋之中,接受爱的洗礼。

景点图片

普救寺  作者:假深沉


墙内接住张生的假山石  作者:时光涌动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9年01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