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芥,乡愁的味道

 平氏良子 2021-05-26

荆芥,对于生活在外地的河南人,有一种独有的难以割舍的情怀,咀嚼在口中,留下的一种与众不同味道,那是乡愁的味道。

妻知道我喜欢荆芥,就想方设法种荆芥,满足我一个人的口味。

冬季里,妻就在家中阳台上的花盆里撒种一些荆芥的种子,由于室内供暖充足加上阳光沐浴,荆芥和其他植物一样长得郁郁葱葱;进入现在的夏季,除却家里的花盆以外,小区墙角处,妻也见缝插针播撒种子,于是,在你一不留神之际,齐刷刷冒出一大片绿色。

于是乎,不管是在寒冬腊月外面飘雪的日子,还是烈日似火热风扑面的夏日,一年四季我几乎不费多大劲都能很容易吃上荆芥。假如管理得当照顾精细,有时还会出现“吃不及”现象,每逢此时,我便毫不客气一拽一大把,洗净,撒一些精盐,淋陈醋若干,然后大快朵颐吃个痛快。

妻和孩子们看着我如此津津有味享受,偶尔也浅尝一小片荆芥的叶子,但往往都是眉头紧皱难以下咽,他们实在无法接受荆芥那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味道。

也难怪,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没有接触过荆芥这种东西。

由于对荆芥的偏爱嗜好,所以不管怎么吃,都是美味。

早上煮芝麻叶面条时,放入一把荆芥,一锅的面条似乎有了灵魂,与众不同。白色的面条、褐色的芝麻叶搭配上绿色的荆芥叶,再加上几滴小磨香油,顿时,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

夏日的中午,拽一把荆芥,弄少许和蒜姜辣椒细盐捣碎在一起,浇上陈醋,滴入香油,备用。下一锅面条,经冷水过滤,将余下的荆芥洗净,拦腰一切两段,撒在面条上。当然,也可以再弄一些绿豆芽或者黄瓜丝一类的。最后将调配好的蒜汁调料一股脑浇到面条上。

这种凉面条,我一顿可以吃上一小盆子。对,是盆子,不是碗,用碗吃不过瘾。

在没有应酬没有压力的晚上,泡上一两张豆筋,切成小片状,将和吃凉面一样的调料和荆芥一起拌在一起,从里屋拿出孩子孝敬的佳酿,自斟自饮自我快活自娱自乐。

有关荆芥的记载,从古代就有。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里说“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明代王圻也在《三才图会》里指出:“生汉川泽,今处处有。初生生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元代《饮膳正要》有药膳“荆芥粥”,在汤羹中放几片荆芥叶子可增加汤的香气。

老家河南有一句俗语:人家可是吃过大盘荆芥的。意思就是说:人家混得可光贵儿,(光贵儿,音guang gui er,牛逼的意思。)是见过大世面的。

为啥大盘荆芥成了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

这还得从北宋说起,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就是现在的开封,当年的汴京,可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当时到京城里述职的、做买卖的、赶考的、游玩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这些人在汴京城里吃住,饭铺里、小摊上都会吃到荆芥。因为外地的人没吃过荆芥,只有到过京城的人才会有这经历,所以,这味道独特鲜美的小菜,就成了很多人吹牛逼的资本。

后来,人们称到过京城人谓“吃过大盘荆芥”者。久而久之,“吃过大盘荆芥”,就成了那些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见多识广的人群的代名词。

如今,虽然现代通讯工具拉近了和老家之间的距离,但是,那一抹荆芥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味道,永远都是萦绕在一个在外河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

荆芥

牛系列之二——冬天的牛屋(一)

牛系列之二——冬天的牛屋(二)

牛系列之三——放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