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武举制度兴衰下的武术发展

 懒风林 2021-05-28

韩美佳 张大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摘 要: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衰对当时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深入探讨武术与武科举之间的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宋朝 武科举 武术

1 前言

武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余年,究其原因在于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抵御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武科举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推动武术的发展和延续,并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武举制度沿革的千余年,正是我国武术的大发展时期,而宋代也是武科举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武科举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针对宋朝武科举兴废跌宕的客观成因,文章进行研究,以求分析武科举制度的兴废对武术的影响。

2 “兴与衰”宋代武举的发展轨迹

2.1 顺应时势的武科沿袭

自有宋一代,武举延续约二百年左右,发展几经曲折,同样,武术也随着武科举的兴衰而跌宕。

宋朝建国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基于维护国家政权的必要性考虑,他对“武科”科考有着积极的态度,急于考选一大批武官后备人才,但由于武举考试沿袭的唐代体制,并没有正规化,选举过于仓促,导致了科考的混乱局面。直至宋真宗时期方有了恢复武举之意,并制定了一些选拔制度,但并未实行。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甲寅,河北守城举人康克勤等三十人对於便殿,上亲阅,试以强弓劲弩。克勤善左右射,击剑。擢中选者十八人,并补三班借职”。[1]

这表明在宋真宗时期,武举入仕的事实已经产生,但未正式设科,也就无法形成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政策。

宋朝正式的武举设科,是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闰二月壬子,宋仁宗下诏:

壬子,诏曰: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置不设,意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复置此科……又置武举,以待方略智勇之士。[2]

而后在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皇帝增设武学并亲试科场,代表了武科举制度在宋代正式的确立。

2.2 战事影响下的兴废

由于战事侵扰,为与西夏议和,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九月己未,“边事浸息,遂废此科”,宋代武举在恢复沿用近二十年后暂时性废止。由于北宋王朝长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加之其养兵养官的政策,决定了武科举制度只能是短暂性的停废。

公元1060年正月,因“天狗”星坠落,人们按照占卜星术,认为将会有大的战争灾难要发生,为此,公卿大臣纷纷向皇帝进言:通过恢复科举考试来选拔武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防备战乱爆发。[3]在公元1063年,枢密院也向皇帝提出了同样的建议,由于枢密院地位极高,其谏言受到皇帝重视。

“初,天圣七年置武举,皇祐元年诏罢之。嘉祐八年,枢密院奏,以为文、武二选,所关治乱……况今朝廷所用武人,稍有声称者多由武举而得,则此举不可废罢明矣”。[4]

因此,在那一年,武举考试被恢复。其后到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开始又一次正式设立武举制度。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又开武科解试,“武举解试始于神宗,三岁一试”。宋淳化年间还确定了考试弥封制,宋代武举制度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以前凭武艺选拔人才的做法,仅仅保留了步射和骑射两项,而且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对臂力的要求。至此,基本上完成了系统化、完备化建制的过程。

2.3 世俗环境下的“重文轻武”

宋代中期,由于政治趋于稳定,统治者在政策上重文轻武,社会上也有了重文轻武的风气,武学逐渐出现衰废势头,武科举也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到公元1190年,宋光宗赵惇当政,宋代社会重文轻武风气日趋严重,甚至出现了“武臣试换文资”的现象,不少武臣不习弓马而好文章。在这种轻武的社会风气冲击下,“武举”几乎遭到废弃。[5]

到公元1195年,宋宁宗赵扩即位,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恢复“武举”科考的旧制,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科举舞弊现象甚为严重。[6]致使“武举”考试的考生质量大大下降,中举者多为滥竽充数之人,“武举”科考制度几乎是名存实亡。到公元1225年,宋理宗赵昀当政,朝廷对“武举”科考来了一次大的改革,1228年,宋理宗“命武举进士避亲及所举之人止避本厅”,就是说,凡考“武举”进士者都得一律避开亲近的人和熟人。可见宋理宗对“武举”科考下了决心进行整顿,这种做法难能可贵,然而要扭转整个宋朝的科考局面已经是为时已晚。宋朝至此,朝廷统治已经是风雨飘摇,时局难控,“武举”科考也就随着宋朝的衰亡而被废弃。

3 利弊互存下的武术发展

3.1 乱世之时重视武举人才,军事武术得以发展

3.1.1 智勇将才的筛选

“武举”选拔,是增强军队素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军事家曾知“武士不选,则众不强”的道理。经过武举选拔出来的武艺高强的军士,可直入敌阵,擒敌将领,“篡卒力十者所以绝阵取将也”,他们可出敌意表,以奇制胜。

国家安危,社稷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握重兵的将帅个人素质之好坏,从这个层面上讲,“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统治者为维护政局的稳定,必须拥有智勇双全的将帅来打江山。在宋朝政局动荡之际,武勇的将领是军队的中坚,是其克敌制胜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统治者要寻找如此将才,须寻找最为直接的途径,武科举就是这样一个捷径。通过由下而上的乡试、会试、解试、殿试,一层层严格把关,选拔出来的武勇人才,一方面具备高超的武艺;另一方面,还具备了调兵遣将的才能,他们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武举”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具有导向性,是士卒的指挥棒。[7]整体军队的方向与每个士卒的自我设计在“武举”这根指挥棒下实现有机结合,产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效应,从而推动着整个军队战斗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军事武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维护政权的需要,乱世之君才重视选拔武勇人才,武勇人才的选拔也使得当时军事武术得到了很好的推动与发展。

3.1.2 优组兵力——集合亲兵组织

俞敏杰是顾晓琳在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两个人学习上谁也不服谁,第一名的成绩轮流坐庄。不过,顾晓琳现在糟糕的家庭状况让俞敏杰为她担心起来,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她的成绩肯定要下降,可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成全自己在班里第一名的地位,自己好像有点儿胜之不武。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全部兵权收归己有,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兵不在多而在精,在于优化组合。于是大部分统治者推崇“武选”之策,通过武选,把好入伍关,以提高自身兵士的战斗力。特别是时局不定之时,统治者在武科考试中,将身体素质的好坏、武力的强弱视为能否录取的先决条件。

3.2 时政影响下的草根武术之风兴盛

在武举制度确立以前,朝廷选拔武勇人才的基本方法是地方官吏举荐以及皇帝诏令,难免出现世袭和任人唯亲的弊端,大批的人才被埋没。在实行武举制度以后,“广收天下奇才异士”为朝廷效力,打破了传统的门阀荫袭传统,为大批的民间习武人士开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9]加上武科举考试规范的考试程序,使得社会习武人士都有机会通过平等竞争加入仕途。武举考试成为了广大习武人士获取功名、地位、权利的重要途径,考试只考核成绩,不涉及考子的身家地位和背景,即便是家底贫寒的士子,只要考试合格都可以进入上层社会,这无疑能够激发广大群众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和推广。

“武举”制度的确立,扩大了人们享受军事教育的范围。[10]为了能够通过武科举的严格把关,晋升官阶,光耀门庭,人们不仅仅习练武艺,还得熟读兵书,深谙谋略。武科举也使得一些江湖习武人士有了进入仕途的台阶,他们开始注重兵法的研读,军事战术的通透,武术技艺的精湛。武举考试中对武艺的考察,包括了射术、枪术以及力量的测试,为了能够达到这些方面的要求,广大习武者必须通过自身勤奋刻苦的锻炼,不断的提高武技水平。这些都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宋朝著名将领岳飞就是武举出身,而非名门望族,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除了他本身的品德、能力和战斗力以外,与“武举”制度的确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3 规范化的武科举对武术发展的局限性

3.3.1 武科举重文轻武,传统武术发展偏离正常轨迹

武举制度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宋代,武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得到完善,增加了策问的考试,考试中各类骑射和马枪,这些是在冷兵器时代对一位军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策问是一个将帅之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常识,但是这些内容和要求,从武术的文化特征上看,并不完全等同于武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武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大程度上体现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事武术,这些导致了人们将军事武术误读为武术,人们在练习过程中偏重对军事武艺的练习,其结果是推动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却使传统武术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

武科举标准本应文武并重,却误将标准界定为以文为主,相对减轻了武学的考究,选拔出来的武举人,也带有了文过于武的特点,也导致了宋代在军事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武将皆文臣,曾被定义为“文弱”的宋朝。试想,在冷兵器时代,作战依靠近身搏杀来定胜负,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学士处于刀兵剑刃之下,除引颈就戮之外,别无选择,即便有再高深的谋略,又怎会有施展的余地。然而宋朝历代多数统治者均没有意识到武将最重要的仍是武艺,具备高超武艺的习武人士,由于无法通过科举考试的文试,始终无法参与军事,仅有少数文武兼备者,成为一代名将。

3.3.2 武术理论多元化发展为军事政治所沦陷

宋神宗时,武科考要考兵书义、时务策和武艺。武学中“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可以为优等,补上舍;武艺“不应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取旨补上舍”。到宋孝宗时仍然“以策义考定等第”。[11]这就导致了“武举”科考选拔处的举人均是文人,武艺并不超群,实际怀揣高超武艺的习武人士只能是望庙宇兴叹,游走于江湖。

武科举以文为主标准,使得更多的参与科考人士均以文为主,荒废了武艺的习练,武术在武科考中“退居二线”,朝廷设立的武学也逐渐被废弃,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上习武传统更加减弱,武术的社会地位也随着武科考的标准而下降。

由于考试内容的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武术拳种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12]广大的习武者为了能顺利的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必须严格按照武举考试中的规定来进行练习,严重限制了武术的发展空间。武举制度吸引了众多习武人士的注意力,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人们将聪明才智全部运用在应付武科举考试上,导致人们对武术技术和理论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创新,限制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进而限制了武术的流派和拳种的形成与发展。习武之人入仕以后,忙于战事,忽略了武术研究,加上官场的文化熏陶、利益驱使等等原因,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武术的理论研究越发显得苍白,习武者们逐渐沦为统治者的忠实奴仆,有关武术理论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武术的发展。

4 结论

宋代武举制度对前朝武举制度体系进行了吸收和改革,在我国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史上,有其独到和积极的一面。宋代武举制度虽是不平衡发展,但仍为统治阶级发现和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武将帅才,提高了军队素养和战斗力,对于巩固宋朝安定统一,抵御其他民族入侵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朝统治者期望文人志士将读书与科考的理论运用于武官的选拔制度上,以改善和提升武官的整体素质,进而制定了“文武并重”的考试制度,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意志理念和考试内容等因素,以及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消极性的影响,原本所设想的“文武并重”的选拔宗旨演变为“崇文抑武”的选拔标准。虽然武举选拔“重文轻武”,但是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还是在武举制度的影响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武生仕进之路被视为“正途”。不可否认,武科取士的制度,虽然在一定方面局限了武术的多元化,却也为武术的群众化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会,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七.

[2]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零七.

[3]王 华,高朝旺.中国古代军官是怎样考试的[J].文史天地,2002(07):44-49.

[4]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零二.

[5]朱希伟,王俊奇.简论宋代“武举”[J].文史研究,1996(06):17-18.

[6]王惠霖. 宋代武学考述 [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19-122.

[7][8]刘 健,唐永干.论“武选”的缘起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03):79-81.

[9][11]陈 煦,向 珉. 论中国武举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流变[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113-114.

[10]吴咏梅.“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05):111-112.

[12]文定旭.宋代武举弊端浅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0(05):13-15.

On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with the Raising and Declining of Millitary Officers Choosing Examination

Han Meijia Zhang Daw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073)

Abstract:The great developing period of the Examination of Millitary Officers Choosing is Song dynasty which formed normative system.The paper,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makes arrangement for the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the examin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The purposes of the paper is researching the influence of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the examination of Millitary Officers Choosing on Chinese Wushu,and does a great effort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llitary Officers Choosing Examination and Chinese Wushu later.

Key words:Song Dynasty Millitary Officers Choosing Examination Wushu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2)06—0008—03

作者简介:1.韩美佳(198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