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邹杰峰:找到文本解读教学与课程评价的切合点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5-29

找到文本解读教学与课程评价的切合点

中山市民众中学/邹杰峰

正如郭老师所言,靳玉乐先生主编的《课程论》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著作,其中第十章“课程评价”刚好与我近期关注的“学教评一体化”主题相契合,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起点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我把自己思考的内容聚焦一下,就是语文课程评价在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如何互相匹配的问题。

一、价值:课程评价的核心

第十章“课程评价”在导言中指出“它既是有效性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保证,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持续性、科学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发挥着激励、监督、调控与甄别的功能与作用”。这几句简单的表述,很精确地定位出“课程评价的地位:是“保证”,是“动力”,还有“激励、监督、调控、甄别”的作用。

本章还对“课程评价”在课程史上的定义做了如下梳理:

其一、等同于教育测量和测验,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测量。

其二、对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估,注重预设与结果之间的比照。已成为一种主导的课程评价模式。

其三、搜集与提供信息,方便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是指通过搜集、提供信息的方式来促进决策与改进。

其四、一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其五、一种政治活动。

研究者指出这五个定义是从“教育的测量与测验”“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估”到“对教育方案决策所给予的辅助”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其发展过程是逐渐深入发展的。最后,研究者根据这些定义,重新对“课程评价”下了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产生的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其核心中的核心即是“价值”二字。

二、一致:学教评一体化的追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如何衡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读的效果?课标也有很明确的指引,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要达此目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观的转变就是趋向课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即“学教评一体化”,以此为依据来引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的目的。故而所谓“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最新的研究也表明“达成一致性的前提是教学实践与考试评价共享教学目标,共同指向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达成。”

三、共享目标:教学实践与考试评价关联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在实际教学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需要互相配合,最直观的方式则落在了纸笔测试之中,而且随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合二为一,纸笔测试在目前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的地位一直未曾被撼动过。阅读作为测试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又是比较难提升的一种能力。有研究表明当前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选取的阅读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开展言语实践活动蜻蜓点水、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宽泛失当”,造成了语文教学依旧呈现“少慢差费”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主要是“教学考”三个方面脱节造成的,即教学实践与考试评价没有共享教学目标,没有共同“指向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达成。”事实上,社会赋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过多,而实际能够抓住一些点来承载的目标十分有限,这两者之间造成了脱节。一头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解读的内容要么宽泛,要么狭窄;一头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苦心孤诣命制试题,研究出题的方式、角度、题型。解读和命题往往各自为政,故而造成没有目的的解读与没有针对性的命题之间的严重脱节。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一条中间道路可供选择,实际上是有的。那就是“教学实践与考试评价要共享教学目标”,比如可以抓住“言语形式”这个抓手来展开。

(一)指向评价目标的“教”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抓住教材文本中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进行有目的地“教”。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可以抓住描写紫藤萝的动词,比如“流动、欢笑、生长、泛、迸溅、挑逗、提、接、推、挤、笑、嚷、张满、绽开”等,也可以有意识进行赏析训练。要明确的是,这种训练首先要侧重于指导学生抓住赏析的角度,比如词性、修辞、感情色彩、押韵等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在进行赏析后的语言表述构建,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角度+表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效果)”的语言逻辑来组织答案。

(二)指向评价目标的“学”

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教材文本的时候要按照教师的学法指导培养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学会大胆质疑,学生通过自主质疑而发现了大量的解读点;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解读出来的内容——比如有关语言赏析方面字词句的理解——按照一定的语言组织形式,自问自答,力求语言流畅、准确、合理。掌握好一定的技巧后,就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指向评价目标的“评”

众所周知,在中高考阅卷场上,阅卷组负责人在组织阅卷之前都会提供“参考答案”给阅卷员,同时还会向阅卷员征集各个板块的补充答案,尤其是主观题。但无论征集出多少“参考答案”,在正式拟定的时候都要按照每道题的分值按点赋分,其目的一是为了减少误差,二是方便阅卷员进行操作。在判卷的时候,阅卷员一般都会按点给分,以求公平公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严格按照“按点答题”的原则进行答卷,比如按照“角度+表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效果)”的语言逻辑来组织语言赏析类题目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