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张三丰,以及奉旨寻人的张宇初天师

 为什么73 2021-05-31

前天

图片

图片

一、张三丰与太极拳
说起张三丰真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名称,根据李远国教授的考证,应是确定于清代;而“太极拳”的拳理,当是源自于张三丰无疑。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谓曰:“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这一段论述,点明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根据笔者的习练心得,所谓“太极拳”,不在拳术,而在拳理,只要能做到别动静、分阴阳,浑身经络骨骼节节分家又节节贯通,则天下拳术皆可谓之太极拳也。
——太极拳,说起来玄之又玄,耍出来又极其飘逸,真是迷死人不偿命!
言至于此,则不免技痒。笔者去年冬天上山游玩时录制了一段太极拳的基本套路习练,就此放出,或博方家一哂。

二、天师奉旨寻找张三丰
一套太极拳已经如此迷人,又何况创造拳理的张三丰本人?
在历史上,张三丰真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留下传说无数,不但在民间广受追捧,就连皇帝也十分仰慕。
明朝永乐年间,皇家曾经多次下旨寻找张三丰,龙虎山就此接到过至少3道圣旨。 
图片
1、永乐六年(1408年),明太宗给龙虎山下了一道圣旨,派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寻找张三丰真人:
“敕真人张宇初,今发去请张真仙书一通,香一炷,真仙到山中,尔即投此,敬邀一来,以慰联,企伫之诚,故敕。永乐六年十月初七日。”(《皇明恩命世录》)
2、很明显,这一年皇帝没见着人,但也不死心,心心念念就是要见张三丰一面,因此在第二年(永乐七年,1409年)再次给张宇初天师下旨:
“尔可用心寻访张三丰老师。传此数日,我心神有将与相遇之意。如得见,尔可与之同来。须厚加礼遇,切勿轻忽。故勑。永乐七年八月十三日。”(《皇明恩命世录》)
3、张宇初天师于永乐8年(1410)羽化。此后又过数年,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帝再次给龙虎山下旨,派遣当时的上清宫提点吴伯理去巴蜀鹤鸣山继续寻找张三丰。
“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蒋夔《张神仙祠堂记》)

图片

三、寻觅结果
根据娄近垣《龙虎山志》记载,吴伯理本是龙虎山道士、上清宫提点,精于诗文书画,深受张宇初天师信任,多次陪同天师寻访张三丰真人,所以在永乐十五年再次接到圣旨,入蜀寻真,并在此后一直留居鹤鸣山弘道传法
“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

图片

同时,在整个寻觅过程当中,根据娄近垣《龙虎山志》记载,张宇初天师的确是在永乐六年于武当山找到了张三丰真人,但是张真人应该是没有领旨去见皇帝,与天师交谈一番以后转身又溜了。

后来,张宇初天师将此事汇报给皇帝,皇帝下旨在天师访遇张三丰的地方建一座道观,就叫“遇真观”。至于两位当世高道当时见面交谈究竟说了些啥,这就不得而知了。

张宇初天师奉旨寻人的工作,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从龙虎山往鹤鸣山、武当山等地不断输送人才、建设宫观,也使得龙虎山道教祖庭文化能够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张宇初天师羽化之后,其弟张宇清嗣位天师,继续参与了武当山宫观筹建、人才推荐等工作,并向皇帝推荐了在京编书道士自垣,出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武当山道教文化在明朝时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