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079罗马帝国3世纪经济危机(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5-31

罗马帝国3世纪经济危机(下)

(3)帝国财政的枯竭

奴隶制度的日益危机,也引起帝国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维持这套日益膨胀的官僚、军事机构以进行长期战争,帝国政府必须支出庞大的经费。再加上公共庆典的挥霍无度,以及官吏的贪污靡费,财政发生了困难。

为了增加税收,卡拉卡拉于公元212 年颁布一道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居民(投降者除外)以罗马公民权。" 政府造就大批新的公民,其目的在于借此来造就大批新的负义务者".这个敕令使各省居民除缴纳他们应付的各种捐税外,还要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遗产税和其它各种捐税。他还临时加收了" 王冠金" ,并将继承税和释免奴隶税提高了一倍。像卡拉卡拉一样,皇帝们在3 世纪困难的时候,宁可忽略正税不顾,而集中力量从临时税(特别是王冠金)和临时捐献的粮食、原料、制造品等等上榨取大宗款项。正是由于这些临时捐税、强征暴敛摧残了城市中产阶级、劳动阶级。这表明,在这个时期," 国家之生存不是依靠它的正规收入而是依靠一种略具组织形式的劫掠制度".但是,这种靠损害私人财产而使国家财源剧增的做法并未使帝国变富,而是使帝国变穷了。

尽管帝国赋税大量增加,但国库仍然一空如洗。由于战争的破坏,税款的征收更加困难。为了解救财政危机,帝国政府在税源枯竭的情况下,主要靠大量发行货币来维持,由于贵金属的缺乏,就采取发行劣质货币的办法应付国家开支。造成货币成色下降是因为:由于对外贸易的结果而引起银币出口;一系列银矿矿源枯竭而又没有发现新的银矿;皇帝们大量挥霍钱财而国家的正常收入又无法予以弥补。3 世纪以来,金币成色减少17%,银币含银量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只有5 %。" 通货成色之日趋低劣是帝国财政危急的不祥之兆".在这种情况下,足值货币全被居民收藏起来,货币流通陷于停止状态。由于得不到必需数量的稳定适用的通货,罗马帝国已濒于返回自然经济的边缘。银币之逐渐贬值和金币之绝迹于市场,其转折点均在卡拉卡拉时期,他用安东银币取代了银元。从他以后,帝国货币的购买力就一直下降。

公元260 年,由于货币惊人地贬值,银行举行罢市,关闭店门,拒绝承认及兑换皇家钱币。此时许多契约中所列的货币不是皇家发的掺铜很多的银币,而是托勒密王朝的银币。货币迅速贬值和物价迅速高涨是这一时期经济生活中最显著的现象之一。在埃及,公元2 世纪时1 阿尔塔巴的小麦价值7-8 德拉克玛,公元2 世纪末为17-18 德拉克玛,公元3 世纪上半期价格在12-20 德拉克玛间波动。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猖獗的投机活动,尤其是与钱币有关的投机活动。由于劣质货币的发行造成物价飞涨,政府的开支也随之膨大,税收更显不足,于是又得靠再发行更劣质的货币来弥补财政的不足。就这样恶性循环,使财政陷于枯竭。

2.3世纪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

(1)经济危机的原因

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公元1 世纪起,特别是从公元2 世纪初以来,罗马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尽管有些暂时的军事和政治胜利,但罗马帝国已经基本上转入防御状态。作为奴隶重要来源的战俘已经不再源源不断地供应。自从地中海的海盗平定以后,掳掠人口的活动也不像以前那样流行了,这也影响到奴隶的来源。而这一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各行省也确立了大奴隶制经济而日渐增长。这就使得奴隶的人数供不应求,从而造成奴隶的价格急剧上涨。

科鲁麦拉就曾指出要买到合用的奴隶,必须付出高额的价钱。奴隶价格的上涨,必然影响生产的成本,对于奴隶主是不合算的。奴隶主曾经以多买女奴,允许奴隶婚娶和鼓励生育的办法来弥补奴隶供应的不足。但是家生奴隶的成长费时既长,花钱又多,仍然不如购买外来廉价奴隶合算。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方法来补偿奴隶价格的上涨也不合算。由于奴隶对奴隶主的憎恨日益增长,奴隶不但不可能有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还是一种危险。奴隶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这些战争不仅影响了意大利,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帝国,它们蹂躏了帝国最富庶的地区,即经济上最繁荣和最先进的行省高卢和小亚细亚".在这种情况下," 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已不再有利可图;……现在小规模经营又成为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了".小规模经营就是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被释奴隶和隶农耕种。但此时占生产主要地位的隶农的地位在不断恶化。其表现是:所受剥削日渐沉重,人身逐渐依附于土地。使得他们初时的生产积极性在逐渐消失。这些都造成奴隶制经济日趋衰落。

(2)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助长了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安东尼王朝灭亡以后,随即在帝国各军事将领间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仅几个月内就有2 个皇帝被杀,各行省驻军自立皇帝,混乱延续4 年之久。公元235 年塞维鲁王朝灭亡后,帝国的政局更加混乱。公元238 年一年内就有4 个皇帝被杀。在此之后的15年内前后更换了10个皇帝。在此时期,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拥立自己的统治者,出现了所谓" 三十僭主" 的分裂局面,帝国政权已处于瘫痪状态。在西方,近卫军长官马可斯.卡西亚尼阿斯.鲍斯塔马斯建立了高卢帝国;在东方,叙利亚和埃及曾摆脱罗马帝国的控制而自立。

经济的衰败,助长了政局的混乱,使广大群众无以为生,处于苦难深渊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3 世纪初,在意大利,布拉领导一支主要由逃亡奴隶组成的队伍,到处打杀富人,拯救贫困者。公元238 年,在北非爆发了奴隶和隶农大起义。" 三十僭主" 期间,北非又爆发了以法拉克森为领袖的隶农起义,斗争矛头指向贵族地主和罗马统治者。公元274 年,在埃及爆发了费尔姆起义。大约同时,在高卢爆发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 巴高达运动" ,广大奴隶、隶农和贫民参加了起义。经济的衰败,导致了罗马国力的下降。帝国边境的蛮族部落乘机侵袭帝国的边境。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进入高卢地区和北意大利;哥特人进入罗马境内,后来又进入爱琴海一带和小亚细亚;在帝国的东部,新兴的萨珊波斯王朝也不断向幼发拉底河一带进攻,其势力抵达卡帕多细亚。

经济的衰败,使基督教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不仅广大下层民众纷纷皈依基督教,使教会组织进一步扩大,而且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奴隶主、大商人、官僚、乃至一些王室的亲属也加入了基督教,并逐渐掌握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从组成上、思想上、组织上更加靠近罗马帝国的奴隶主阶级政权。

经济的衰败和社会动荡的结果,是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被破坏了,助长了各行省分裂主义经济因素。自2 世纪以来各行省就已经出现的经济上的闭关自守倾向进一步加深。而且由于商业贸易的衰退和城市生活的萧条,社会经济的重心也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城市丧失了对乡村的统治,相反,现在出现了乡村统治城市的趋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