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诗笔会]诗人要做有光的人,勤勤常拂拭 ​——正慈法师与诗人们“禅与诗的对话”整理摘录

 黄石新东西 2021-05-31

诗人要做有光的人,勤勤常拂拭

——正慈法师与诗人们“禅与诗的对话”整理摘录


主持人:徐燕玲
对话主讲:正慈法师
对话嘉宾:(诗人)也牛、胡晓光、海恋、下午百合、石高才、伊正中


徐燕玲:
    我们现在要开展的是一场关于“禅与诗的对话”活动。中国禅随着国学的回归,越多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文化、文学艺术方面,因此就形成了禅诗,并且在逐渐地发展成一种现象,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如何看待它的发展走势呢?今天我们就与几位诗友一起问禅正慈法师。

因为有禅,人的内心都有诗的气度和空灵
  
徐燕玲:
    第一个话题从也牛先生开始,我们刚刚举办了《现代禅诗精品赏读》首发式,您是《现代禅诗精品赏读》这本书的主编。您对这本书的出版期望是什么?

也牛:
    一本书的诞生就像生命的诞生一样,就像佛陀说的,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天空都有一颗星星为之照耀。生命诞生的时候,我们人类诞生的时候,有了觉受,感到了觉受是苦的。我的初衷,是想让读到这本书的人离苦得乐。

徐燕玲:
     我想您编辑出版这本书应该是想对禅诗这种文体和禅诗写作现象有很多的帮助,您希望很好地光大和发扬是吧?该书收录了不少黄石诗人的作品,怎么评价?

也牛:
    在去参加万达·壹品艺墅《现代禅诗精品赏读》首发式回来的路上,与同人谈到黄石的诗歌写作现象,黄石写诗的高手很多,而且他们根器很利,随便写一首出来都是禅诗,具有那么高的禅意,这也在于,他们所在的地方是禅的发祥地,禅文化的发祥地,自来就受到禅文化的熏陶。

徐燕玲:
      请问胡晓光老师,您看过这本书吗?

胡晓光:
     我看过了,这本书选入的禅诗,应该是我见到的禅诗的精品。祝贺也牛老师。

徐燕玲:
      您接受也牛先生刚才对我们黄石诗人的赞誉吗?

胡晓光:
     也是赞誉他自己。

徐燕玲:
     在座的几位都是以写禅诗为主功方向。我想了解下大家是怎样开始禅诗写作的?怎样看待禅的?

伊正忠:
    我先说下。我认为我最早读到的一首禅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才知道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我后来学佛,读到《六祖坛经》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我不知道严格来说这些句子算不算是禅诗,但我读经时常常记和背,我诗歌创作是受到了这些经文和偈语的影响的。还比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些很有禅理,很押韵,不知是不是属于禅诗。我想请正慈法师开示。

正慈法师 :
     我是为这次禅诗笔会活动做服务的,感谢给慈光精舍这样的服务机会。参加这个活动我很欢喜,有机会与诗人老师们交流很荣幸、很难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的内心都有诗的气度和空灵,这是因为与禅的相遇。与禅想遇的诗人很多,古代有如王维、孟浩然等等。
     我前年接待台湾佛光代表团时,听一位70多岁的老法师这样说过,她说,佛陀当年拈花示众,迦叶尊者一笑,这种不用一句话,以心传心,很美。这是禅的起源。然后她说到了西方的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中的蒙娜丽莎也只是微笑着,什么也没讲,却能让人感悟到其中的内涵和美。这位老法师能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我很惊讶!内心有悟,心心相通。就如也牛老师讲的,每一个生命的诞生,天空都有一颗星星为之照耀。心通了,不管多远,万物皆有呼应。禅与诗也是这样发生的。是空灵的,诗在远方!
     在我们生活生命当中,要有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进取的精神,就像佛教讲的,佛法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无穷无际无边无界,都是无,但我们的生活中,都是有边有限,办的也是有限公司。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在与中国文化相遇之后,就给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一种空灵。

 诗人也要经历修禅这样一个渐变和复活的过程


徐燕玲:
     刚谈到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的起源如此,其实我们在诗歌里面,禅诗,也是能给我们带来意会的心灵感应,不知这样理解对不?请问几位诗人。

海恋:
     关于诗与禅的关系问题,我想先从主持人提的上一个问题说起,什么时候开始写现代禅诗的?我加入现代禅诗研究会的时间并不长,我记得是去年的十月三日加入的,因为我觉得这一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所以记得很清楚。之前,我只是关注现代禅诗研究会比较多而已。我写诗的时间不算短,对诗歌书写方式也做过一些尝试,但大多数诗歌的诞生是随性而为的事。我也并不觉得自己写的是现代禅诗,或者说并没有有意识去写现代禅诗。后来研究会的碧青老师、林荣老师她们在点评我的作品的时候发掘了其中的禅意。所以我觉得写现代禅诗或者完成一首现代禅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现代禅诗的概念是谁也没办法准确定义的,但我觉得它是有辨识性的,空灵,高远,有情怀,有境界,都是现代禅诗的基本特征,虽然不好定义,但我们却能在众多的诗歌中认出它,那么诗与禅的关系也很好理解了,诗其实就是一种悟,如果不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就没有诗,而禅则是人在静定状态下,心灵回归到最本真通透的境界,此刻的灵悟能力也最高。所以诗人是最接近禅的人,至于坚持诗禅双修,就是由无意识的写作变成有意识地写作,慢慢的,禅的修为越高,诗也就便成了较高境界的禅诗。
     在此我也想请教正慈法师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同禅是不能说的,我想主要是因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无法足够全面而准确地解读其内涵和外延,并且禅更多的是需要践行和实证,解读的意义不大。但仍有无数人试图弄懂它并说清它,因为要接近什么,就必须首先要认识它。而作为中国佛教宗派的禅宗融合了我国道家、儒家、法家等多元传统文化,请问您怎样理解“禅”和禅宗的关系,并想请您谈谈现代禅在发展过程中修习的要点。特别是在家修习的人有哪些修习的法门? 

正慈法师:
    我们今天来探讨的这个禅,前面两位诗人的提问让我想起了两首禅偈,一是五祖寺首座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禅偈,二是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禅偈。两首禅偈也可以说是禅诗。这就是禅宗,在黄梅五祖寺产生渐悟顿悟兼修的两个法门,都不可偏废。
      神秀大师是北宗之祖,它与慧能大师截然相反,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要问大家,偈中所写的这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吗?应该都看得见,做得到,摸得着。是指导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人修行的方法。禅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讲可以说的。修身,身是菩提树,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满满正能量,身是菩提是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做个干干净净的人。“心如明境台”,内心如一面镜子一样,做人应该越做越明白,不是越做越糊涂,心如明镜台。五祖寺有个池子叫明镜池,就是为了纪念神秀大师而建的。怎样做到修身修心,像镜子和菩提树一样的呢?就是要时时拂拭,莫惹尘埃。
     而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禅偈,境界太高。修了几十年也不一定能修到,慧能大师偈中哪有境和台,是说我们总是有执念。放不下对外物的执着。本来无一物,保处惹尘埃,被外界左右,人自扰之,有个成语就是叫自寻烦恼。我们要通过修禅,来去除我们身体、内心中多余的的东西,叫妄念杂念。所以叫不二法门。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是《无相颂》,这意思是:心平气和就是持戒,行为正直就是修禅。禅在平时日用之中,生活即禅,禅即是生活。所以,净慧老和尚讲,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有个庞蕴居士,唐衡阳人。他一家悟道,偶谈禅境。庞居士云:“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其妻曰:“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其女曰:“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时眠。”什么是禅什么是道,就是饿了吃饭困来睡觉。三个人所道的都是修禅,是修禅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人生提升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诗人也要经历这样一个渐变和复活的过程,凤凰重生过程。像锻打的铁一样,这才是真正的诗人呀!

诗歌与禅都是相通的,写诗修禅都是在寻找真正的自我

徐燕玲:
    刚才正慈法师的开示讲到的禅给我们解答了一个疑惑,禅不可言,其实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通过例举神秀大师的禅偈“身是菩提树”,告诉了我们禅其实是人生精进的态度,禅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有觉悟,去时时刻刻观照自身,其实就是在禅之中,不知我这观点认不认可,几位诗人,请谈谈你们的理解?

下午百合:
    我自己是一个以禅入诗的经历,我的诗歌创作有二十多年,但是诗歌创作走向成熟,是在修禅之后,精神向内走之后,自我回归,寻找自己。当你真正静下来,安住在内在的时候,有时写出来的诗,不是自己写出来,是流出来的,这是我在创作中越来越感受的一种体验,这样一种愉悦的时候,我发现诗与禅是一回事,就是在我写作的当下,诗就是禅,是自我心性的流露。刚才法师讲的还有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就是我们在说禅的时候,包括在我刚走修行之路时,很容易去讲一些无相、空灵,但是有一句就是在我自己的修行中,经常去提点自己的,一句话就是“修行要落到实处”我们说对空性的彻悟,还是较难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修行中,还是要落在实处,还是要更多与自我对话,然后去安住在自己的内在,去通过禅,通过有限的表达,表达一个无限的空间。

石高才:
    我想问的,一是关于禅诗是什么样的?我们写了许多现代诗歌,但不知道有没有诗是禅诗,不知道写没有写过,或者说,我们写了可我们自己不知道。正慈法师您对禅诗怎么看?二是关于爱情诗。就是仓央嘉措的诗,您怎么看呢?他写了大量爱情诗,他表现了一种执着,一种缠绵悱恻的东西,用佛法怎么解释,如何用禅意写爱情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请解答一下,我心里清澈些。

正慈法师:
    我想说的,最好的诗是写出来的。大家在座的都是写了好多年的诗人了。我蛮羡慕。五祖寺有块塔碑叫“无弦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呀。透过文字,就是没有弦的塔叫无弦塔。所要说的,就是诗者心也,还是我们内心的独白,写的是我们的内心。达赖喇叭六世仓央嘉措写的就是他的内心。我想,每个人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是很美好的。
     我在法国参加了一个交流。越南的一行禅师,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也跟我们一样,大家坐在一起。他唱了一首歌,像诗歌一样,我觉得很有禅意。所以我说好的诗歌是写出来的。禅宗是不立文字。禅宗流传最多的是公案,虽然有很多被烧掉了,但这不影响有很多典籍被流传了下来,叫文字般若。这首歌,现分享给大家:
     我已到了,
     已到家了,
     在此时,
     在此地,
     我不动,
     我自在。
    我觉得一行禅诗唱的这首歌很有禅意。我的内心不动,没有其他的想法,所以,我很自在,我已到了,已到家了,在此时,在此地,我不动,我自在。
再一个是刚才石老师讲的,就像佛教里讲的慈悲一样,基督教叫博爱一样,禅意是自心的流露,我们叫自性的流露。慈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你的心底里流露出来的,这也是人性的光辉。我觉得这也是诗人最闪亮的东西,人心里的那根弦,人最纯净的最美好的净土。所以,禅就是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我们遇到的禅也叫本地风光嘛,没有那么玄,没有那么神。
     所以,我说修行就是一个还家的过程。我们就像迷失的孩子一样,就像妈妈告诉我们,孩子,往这边走,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其实,写诗也好,修行也好,都是在寻寻觅觅,在寻找真正的自我,一个干干净净的一个纯粹的我,最终是一个真我。所以我说禅诗跟这个相关。在各位老师面前,我在抛砖引玉呀。的确,人要抛开个人的情绪、情感是很难的,所以要修行。正所谓不参禅不知道出世,不读老庄不知道忘世,不读春秋不知道涉世。人世间的、江湖这种险恶。这的确很接地气的。那么,什么是禅呢?郁郁黄花、青青翠竹,都是禅。禅的起源就是拈花,像一朵花一样,般若之花,生命之花,绽放我们自己。所以人生很短暂,生如夏花。诗人就是把自己最美的内心跟大家分享,这就很有禅意了。不然的话,就有点虚度。这种传承呢我们就要勇猛精进,当勤精进。所以,修行,就要像点灯一样,灯快要熄灭了,我们要星火相传,灯灯相照呀。
      所以,我抛砖引玉,就是禅要靠大家写出来,这也是一种意境。跟大家讲的,的确,字外之意,弦外之音。
      真的,好多人相处多年,不用说很多,内心都是彼此默契的,有些语言显得真的是很多余的,所以,禅宗讲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法就是心法。我想,诗就像古琴一样,古琴是一个人在弹奏,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所谓太古之音。你看这么古老的几根弦,来拨动我们的内心,千年之后,现代年轻人的心能触动,这是为什么呀。所以,这也是我们最干净的天籁之音呀。我想诗歌与禅都是相通的呀。阿弥陀佛。

养性禅中,养性诗中

徐燕玲: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很醒悟了?经正慈法师这么一开示。刚才法师也说了,诗是悟,诗也是我们心灵的流露。禅其实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就是拂去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用真性情去感知世界、感知生活、感知生命,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我还想,给大家请示一下我们的法师:如何修禅?

正慈法师:
     我想大家听得明白的话,是“身口心”呀,修什么呢?修身,修口,积点口德呀,人往往口无遮拦。再一个是修心呀,叫“身、口、意“三清净。再有三学,叫“戒、定、慧”。
     首先,佛教传到中国,先是律宗,再是禅宗,这个自由的过程,首先叫戒律,练就了自身的基本功,戒就像自己穿上了凯甲、防范服一样保护自己,而不是约束自己的。人必须有这么一个自我约束的基础呀。“定”,我们有了自我约束能力,就自然有了定力了,不像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你有了自己的想法,你有了自己的观点,你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很关键。所以叫诗人,诗人是在写自己的内心,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没有个性是写不出来的。再就是定能生慧。所以人啦,现在这个时代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年代,就是让大家安静下来,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显得很浮躁、焦虑不安。那就是诗和禅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我们好好地写一首诗吧,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坐一支香吧。就是这样的。
     昨天晚上有雅集,今天晚上还有禅修,下午有茶修,有申时茶会。我想,这是让大家慢下来,安静下来,让你们自然而然地亮出一些光芒。所以每个人都自带光芒。王阳明讲,无心光明。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像带了一个面具一样,把这些都放下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社会,用散文的形式,写得淋漓尽致。我喜欢得流泪了,这么多年了,还有这样的书呀,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因为太真实了。所以用真心能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去打动别人。如果我们讲的话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怎么去打动别人呢,连自己都触动不了怎么触动得了别人呢?所以,我经常讲,老和尚念经句句是真。我们自己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自己都会流眼泪,我们自己都感动不已。因为人的心是相应的,叫感应道交。所以,诗,是一种情感,对生命,对人类,对人性的,这一种用物质换不来的东西,是最珍贵的。所以我说,宗教就是人类的良知与良心呀,是平衡人与社会的。最近,我跟一个企业副总聊天,他说,一是敬畏,一是感恩。当然,这些话,我们都在讲,中国人还是要多一点敬畏之心,要多一点奉献之心,多一点觉悟。像佛教讲的,人不仅要自律,还要律他;不仅要自受用,还要他受用;不仅要自觉,还要觉他。我觉得佛教为什么几千年来,能被大家所接受,就是用这种利他的精神。所以,我说要有禅者的心呀,要养性山中,养性尘中,养性禅中,养性茶中,今天要讲养性诗中了。阿弥陀佛。谢谢!

修禅是修心,写诗也是写自己的内心

徐燕玲:
    其实,经正慈法师这么一开示,我们知道禅和诗天生应该是合一的。当然法师在佛寺中修禅可能要容易些,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修禅,不知道有什么感觉?我们有什么样的困惑?

下午百合:
    我是在家中修行的。其实,我觉得我们最终修的还是我们的心,一颗禅者的心。刚才,大家说得非常好。因为写诗是我们的热爱,那么,我们单定写诗这一件事,我们也可以用“戒定慧”,这样一个在禅的修行的同时,比如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戒去那些夸大之语,戒去那些浮夸之辞,戒去那些假话,我们更多地回到我们自身的真实。我觉得这也可以叫做“戒”。那么“定”是什么呢?定是当你沉入自己的那份自在,安住自己当下的心的时候,我觉得它也是一样戒,最后,就走进了定。定不是我们在造作语言,而是心性通过语言去传达。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定了。像刚才法师说的像丰子恺先生,包括他的老师弘一法师,他们是修行人,同时,他们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的。其实,他们就是在用这种文字的艺术的追求来表达他们的心。这也是叫做诗禅双修了,以禅为根本,禅就是我们的内心,就是从我们当下的内心开始。这是我自己的理解。谢谢!

正慈法师:
    我想跟大家分享什么呢?我觉得诗也好禅也好,就得养自身。靠什么来写出好的诗歌作品?我想,养,跟人一样,靠时间,靠我们是用儒家、佛家、道家,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来写。写书法,我就有感受,它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你的书法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笔法的运用,就是字如人生、字如其人一样,把自己融进来。不然,书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你很难自成一体。写诗也是这样呀。
      所以,我又在推荐书了,一个韩国的法师写的,这本书叫《活在时间之外》。我们在看,在学的,这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的身子里、我们骨子里没有流趟这样的血液,他的血性呀、灵魂呀,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有这样的深度,这样的高度。
     我想,禅,就是应该代表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一个层面。所以,它更多的是要跳出世俗,要超越时间。李嘉诚有两句话,叫“追求自我,超越自我”,这样才能成功。我们叫“行份内事,超然物外”,就是内心要超然。所以,我们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很开心。是不一样的。
     同样做一件事,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是魂,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写的东西可能很难用时间来看这个东西,可能只是一时像网红一样,不能传承下去。这就是现代人要沉潜下来的,“十年磨一剑”,人说要打磨自己。怎么打磨呀?就是我刚才说的“戒定慧”、“身口意”。所谓,我们在生活中,什么叫生活呀?行、住、坐、卧。就是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不要睡觉的时候你去玩手机,去看这看那;吃饭的时候,你说这咸了那淡了,这不好吃那不     好吃,没有去好好地吃它。我想,这叫和光同尘,我们要大隐。我们是小隐,隐于山里的人。大家是隐于朝,隐于市的人,叫大隐。直面人生、社会。
     怎样去面对?就是佛法上是一个“转”字,就是转变。怎么转呢?就是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成智慧。“转”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说,华丽转身,在转念之间。有人说烦恼就是菩提呀,没有烦恼哪有菩提呢,不能头上安头呀,那就多此一举呀。所以禅就在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去解悟,去参透。人生就像拨云见日,像拨云见日一样,见到真相。所以《心经》上讲,心无挂碍,远离巅倒梦想,就地涅盘,像凤凰涅盘般重生,欲火重生,真实不虚。这样的话,读着读着,我觉得蛮受用的。《心经》就是像念给自己听的一部经。说的就是我的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要观自在的话,我们要行呀,我们要深入,要扎根,要接地气;不能眼高手低, 要扎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恶。这念的是我们没有照看好我们自身和自心。我们从自心中去找回能量。所以,佛教上说,每个人都是未来佛,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什么是佛呀?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菩萨。这是佛。所以,佛教永远给我们的是希望。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能够真实一点、正直一点。所以说,行直何需参禅呢?直就是道场。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是佛书,还有道教的书。道教的养生呀,修身养性呀,道法自然呀,这都很了不起呀。儒家的文化,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五十步笑一百步,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道理很多很多。我们怎么去把它合用起来,就像电脑一样,要击活它,我们才能击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是有张力的,它真的是有力量的,所以诗人是在写自己的内心。所以王阳明讲“擒山中贼易,擒心中贼难”。阿弥陀佛。谢谢!

 打开内心,诗是一把钥匙,禅是一把钥匙
   
徐燕玲:
    非常感谢正慈法师的开示。我说下我的感受。其实我们说抛开文化和知识的因素,诗是比较情绪化的东西,它是本性的显现,是灵魂的发生。倒过来看,是本心本性的问题。我们谈了半天 ,禅与诗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当然禅的关系更重一些更大一些,因为我们要修好心,让自己的心纯静了,让自己心能够更有认知力,让心与周围的环境有更好的接触,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诗作,而不只是情绪地表达,写出可以感染他人影响他人的经典的作品。

胡晓光:
    
各位诗友,我不知大家是什么感受,我与法师是同乡,老家相距一两公里,今天我感到很幸福,能坐在这里聆听大师开示,我想了好多年,今天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是真话,很多东西都是随缘的,不语花亦落,无风絮自飞。我与诗人向天笑是一年开始写诗的,一个师父出来,我师兄他师弟,写诗四十年了,天笑比我坚持得好,中间我当了十几年的逃兵。刚才大师说了很多,我非常有感触。其中有二三句话,我当时心头一热。其实只要你真心地念阿弥陀佛,也可能念得热泪盈眶。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诗坛上我推崇三个女诗人,我建议大家去读这三个女诗人的诗,我每次一个人读时,会嚎啕大哭,她们越写越好,我去读她们的诗和散文,为什么她们越写越好,原来她们一直在修行,第一个是王小妮,第二个是李琦,第三个是傅天琳,尤其是傅天琳,我最近读了她的一首《柠檬黄了》,我每次读都热泪盈眶,她写柠檬是在写一个人和世界,她把一生的语言都在这里集聚。她诗中的文字简得不能简,多得也不能再多。她把一个果实来到这个世间的所有的风风雨雨,成长过程,全部写到了诗里,这是在写人的生命。诗里一定要有诗人。所以我对大师刚才说的非常有感触,诗到语言为止,这是我们诗歌界的一句名言,就是说语言到味了,一首诗就成功了,语言不得味,一首诗就失败了,这与参禅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大师刚才说的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什么样的语言才是诗的语言,最美妙,最简洁,最圣洁,最干净的语言,即诗的语言。其实一个诗人不用太多太多的词,有两千多汉字的量就够了,但是你要把与你认为与你的生命与内心世界能够沟通的语言捂热捂熟,成为你血肉的一部分,哪怕只有一千个汉字,你都能够写出好诗出来。正慈法师也写了很多的诗,许多禅诗也非常非常优秀。我今天特别想请您能给我们分享您写的禅诗与您日常生活的关联。我特别想知道这一点。
                    
正慈法师:
     对于写禅诗,我喜欢,缘自于佛法,缘自于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很简单。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宗教情怀。出家之后,学佛之后,这种情怀,这种慈悲会自然地生出。境有心造,往好的地方转,善缘就来了。多种善的种子。善,总与我们的内心分不开,往好的方面想,事情就会往好方向转。这是种子,要多种花少栽刺。
    我们身在一个最好的年代,我们却不一定能与古人一样敞开自己。现在人的戒备心防备心太重。信任太少,有的虽然是一家人,不一定彼此信任。怎样打开自己的内心?诗是一把钥匙,禅是一把钥匙。
     我们拥有的太多太多,心都装满了。人要空心,人生要把自己空出来,人心只有这么大的空间,塞满了自己也挤不进来了,要放空自己。五祖寺山门前写有“放下着,莫错过”,就是要体验刹那欢喜,活在当下。
     尽形寿,归依佛,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坚持。守本真心,是五祖留下的四个字。每年千千万万的人看了就过去了,但你看了就受用了,看每个人用心的深浅,佛眼看人,人人皆佛,学会用心,不要操心,用心去做就行了,内心的强大是无限的无量无边无际的的,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佛家认为我们的内心是万能的,佛法是心法,修行是修心。禅就是安祥就是自在,禅就是内心的自在,精神的自由。外在的东西,多与少都没有关系。我们要让这颗心富有,我们要有诗心、禅心、菩萨心。菩萨就是心里装着大家的人,诗人也应该装着世界,是点亮人类心灯的人。诗人就像茫茫长夜中,一盏有光亮的灯。诗人要做有光的人,勤勤常拂拭,写出更好的作品。

大家有这份心能去坚持就很好

何建中:
     我老家就在黄梅五祖寺下面,对大师仰慕已久,今天很荣幸,能与正慈法师面对面聆听您的开示。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有时也不知不觉进入一种禅境,我们没有在寺院,也没有修禅,在创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可能也进入了一种禅的境界,自己写完一件作品后,有时竟是万愁皆消,进入很宁静平和状态。我在读了《现代禅诗流派诗人十二家》诗集中的禅诗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写了禅诗,我写过的二首《秋山一瞥》和《野山菊》就像禅诗。我写完《野山菊》一诗后,真的很宁静,觉得我就是那朵野山菊,是那朵野花。我现在读一首大家听听,看是否是禅诗。

   《秋山一瞥》

  诗.何建中

枫叶
红得不能再红时   
就落了

有风时
是一阵阵落
无风时
是一片片落

看不出
枫树有多伤感   
只感觉
落着落着
林子就空了

下午百合:
     我们与自然的对话,往往在一瞥之间。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而现代人的生活却与自然疏离。说疏离,是我们其实从未离开过自然。哪怕是街角的一棵树,一丛植物,也默默地滋养着我们;哪怕只是像此诗的作者那样,只是在某一个片段,去观察一棵树,感受季节的变化,也早已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与自然的对话。
     这首诗的第一节,作者把视线移向一棵枫树,“枫叶,红得不能再红时/就落了”这一句即入了禅境。“有风时/是一阵阵落/无风时/是一片片落”句子简单直朴,却具有清晰的画面感。
     第二节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看不出/枫树有多伤感/只感觉/落着落着/林子就空了”。情系于万物,则万物皆有情。“林子就空了”即是视觉上的“空”,也是作者回到了内心,感受到心的空灵。
     这首诗的禅意表达也就体现于此。它从对外境的观察回到了内心,在那一个瞬间。向外即是向内。


曹红燕:
     现代禅诗以一股清流,因缘合和,已流布到东楚大地,在东楚大地已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禅诗写作现象,请问正慈法师,我们将如何面对与引导?

正慈法师:
    大家从各地不远千里而来,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 ,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禅诗写作与研究,随喜赞叹你们!你们能来到慈光精舍和五祖寺举办这一场现代禅诗创作研讨笔会,我满心欢喜很高兴。我很喜欢写点东西,我觉得蛮开心的。我与曹红燕也曾聊过几次现代禅诗的方向 ,我真的不敢说什么,但我觉得这个头开得好,开始开得好,以后结果会更好,我是这样感受的。我很感动,大家这么用心,这份心是最难得的,大家有这份心能去坚持就很好。借这机会希望现代禅诗没有太严格的一种外在形式和方式,而是更多的要在内在产生对文化对历史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我们要以种种可能去探求。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越来越顺,把禅诗笔会及研讨活动一次一次办得更好!


                     (冷月、曹红燕/记录整理  吴建新/摄影)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