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旧文档--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窗子馆藏 2021-05-31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阅读杨绛

钱钟书是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才子,这是公认的事实。他更是一个清高的学者,一个一生以读书为乐,不肯屈就任何权力的人。他生性不夸奖自己,也不大夸奖别人,但凡经他肯定的人和事就等于是得到了权威认定,算是铁板定钉的事实了。

他成就无数,关于他才华横溢的传说也很多。诸如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妙语连珠、经典著作倒背如流、满腹经纶等等。这样一个人,一生中最欣赏和痴爱的,除了书,就只有一个人:妻子杨绛。他一生为她说过许多痴话,称她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情人、朋友和妻子,甚至到晚年,还有极尽赞美的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真是世上最好的情话了。

杨绛,是这个世界上最叫我服气、总能使我平心静气的女士。到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她,经历了一个世纪世事变迁,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她却有始终如一的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这样的一个女子,她拥有过一个女人所可能拥有的所有幸福,她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配得上拥有一切幸福的女子。尽管如此,当我听她用极平和的语气叙述自己的生平时,还是觉到上天的公平: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她拥有的多,才会失去的多。可尽管失去一切,她也是镇定自若、平心静气的。

用一生来学习杨绛先生,是人生给我的功课。

出生书香门第的她,父母琴瑟和谐,姊妹相亲相爱,这家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出色,也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她在这样的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没有溺爱却有理性,还有活泼与幽默,尊重与理解。天质聪颖与秉性纯良,老天真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更重要的是,还给了她清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一个千金小姐,却能在任何处境下都镇定有主意,从不贪求钱财富贵,也不求养尊处优,无论什么环境都不失教养与尊严,她是我心中的完美女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过最好教育的芳龄小姐,遇到了一个最有才气的翩翩公子,两个坦诚相见的人,一双痴情相恋的心,合成了一段上世纪最美满的姻缘。同为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年轻的夫妇婚礼之后就双双出国留学,他们不为学历文凭,只为学问。1938年,学成时,正是中日战争之初,他们双双归国。此后的遭遇不必细说,恩爱的夫妻因战火与国难,经历了分离和战乱之苦,种种艰难可以想见,难得的是,“最才的女”却不以才女自居,甘心做起了“灶下婢”,为分担家庭重担,同时保证夫君把精力用到“做学问”中去。苦别归来的夫君发誓说:从此,除了死别再不愿有生离了!

八年抗战、三年内战、解放之初的不安、随之而来的给知识分子“洗澡”、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干校……

整整63年的相依相伴,一家三位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学研究、文学、戏剧、翻译、外语教学等多方面的贡献都自有公论。

他们仨仿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又是彼此独立的学者,每个人的成就都足以傲世,但他们又是最谦逊的读书人,可这一点儿不妨碍他们同时兼有傲骨,不向俗世屈从,永远用温和的声音表达坚定与从容。他们永远不可能被收买、被利诱或者被恐吓而屈服,他们对这个世界所求不多,不过是一张书桌、几本书籍和一份安宁,这些都得不到,他们也不抱怨,他们的心上自有书与安宁。晚年,崇敬他们的人去访他们的家里时,发现房间里没有几本书了,所有的书,已经装进肚子里,再没有人能够抢走、能够毁灭,当然,除非他们的生命不再。

杨绛先生首先是把自己当成这个家庭的“后勤部长”的,所有生活琐事,她全有办法应付,不愿意为这些事分去丈夫的半点精力,也不愿女儿为此劳力。而她自己呢,依然在所有的家务之外,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在钱钟书眼里杨绛是无所不能的人。生活中的钱钟书笨拙,书呆子气十足,杨绛体贴关爱,并用她的幽默把这一切智慧化了。她对钱钟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她对爱情的诠释不是Iloveyou,而是Ido,Ibe。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钱钟书却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对于从小嗣出的钱钟书而言,这样的爱情该值得何等珍爱。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这句话看似平静,胜过一万首爱情诗。杨绛先生用最高的智慧,实践了她对爱情的理解。

所以她得到那么多的至爱:父母无条件的爱、丈夫痴心的爱、女儿敬重的爱,每一种爱都是完美的,而她失去的时候,想来她的心该多么深的痛,可她,居然表现得那么有度——不失尊严。

的确,杨绛是个奇女子。抗战时期,放下大家闺秀的身份,颠簸辗转仍温婉坚强;“文革”期间,发配干校却旷达乐观,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干校六记》。她历尽坎坷却淡定如水,饱经世事却纯真依旧,晚年生活有如“龟蛰泥中”,却胸怀大爱,料事如神……

她是这世上我最敬仰的女人。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当三个失去两个,杨绛先生以86岁高龄失去女儿,再失去丈夫,88岁上的她孑然一生,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平常的人,该怎么样哭天抹泪,怨恨苍天呢?更何况,她失去的是这样情意相笃的丈夫,这样和顺孝心的女儿。可她没有一切表面的哀痛。她看起来很平静,说:我要把他们未尽的事情做完——整理丈夫和女儿的遗墨,付梓成书。做完这些之后,她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什么时候都可以走了,这是她此时的心境,可老天爱我们,不肯让她走,她呢,也不肯虚度余下的时光,年过九旬,思维依然敏捷,充满深刻智慧的她思考生命最本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灵魂的有无?人的本性是什么?……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她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他们一家三口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96岁的杨绛先生又给我们送来新作《走到人生的边上》,她的文字愈老愈静美。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98岁的杨绛先生与朋友吴学昭漫谈两年,给我们带来了《听杨绛谈往事》,她说:“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这本书,有两个章节都是以“零”命题:《我是一个零》《我还是一个零》。能够把自己归为“零”的人是了不起的。“零”是一种至高境界,是一切的起点。“我必须把自己降为零,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同类中甘居末位,就永远不能解脱。”这是甘地在自传中向世人的宣言。杨绛不是政治家,她的“零”代表着本真: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身处卑微,脚踏实地。竭尽一切远离虚荣,不慕虚位,努力保持真我,显示了她的人格力量。

她都是一个零,那么平凡的我们又算什么呢?那一点点努力和成绩又算什么呢?我从此知道,自己永远只是一个零。

她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她在寻觅归途的时候,也帮着我们寻觅人生的意义。与此同时,我在俗世的喧嚣与琐碎痛苦中从她那里得到安宁。我想到她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士,尚且过着喜忧参半的生活,也会经历那些烦恼和忧虑,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遭遇什么苦痛都是应该应份。

她还说:学会判断和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要以理性锤炼心性,保持幽默和旷达。她一生与幽默相伴。幽默来自于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她的性情、才华和智慧,使她保持一颗仁厚和博大的心,拥有仁慈和勇敢。正因为如此,往事在她的叙述中妙趣横生,黑暗的人生被她一笑带过。

所以,无论我们经历什么,遭遇什么,如果没有学会微笑着面对,就还需要修炼与成长。

(2009年5月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