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门望族是怎样“炼”成的?

 jxyslza 2021-06-01

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有个名门望族——王氏家族。王氏始祖王贵,本为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人。元末明初因躲避战乱,只身来到济南府新城县曹村,为一赵姓人家佣作,后在新城县落户成家。因诸城为古瑯琊地,所以新城王氏称其始祖王贵为瑯琊公
 王贵家贫却乐善好施,他最小的儿子王伍尤好施予,家中余粮全部用以接济同乡贫困人家。王伍常在门前大槐树下舍粥,乡人称之为王菩萨”,称王家为大槐王氏
王伍的儿子王麟是新城王氏第一个读书仕宦之人,14岁被保送入国子监。后出任永平训导、鹿平教谕、颍川王府教授,劝学兴所,广励功令。
王麟次子王重光是王氏家族第一名进士第一位朝廷大臣新城王氏从此跻身绅士名门之列。从王贵算起,王家的兴盛是从第六代王重光开始的。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两朝科甲蝉联,簪缨不绝,出仕官员众多,为官勤政廉洁,成为山东颇负盛名的科举望族、官宦世家,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原王重光登第后建的石坊上的题额,原石坊已毁】


王重光(1502-1558),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辛丑科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因秉性刚直,羞于阿谀,为权相严嵩所忌,调贬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皇宫三大殿,后积劳成疾,触瘴而死。嘉靖皇帝亲书忠勤可悯。后在贵州永宁和故里新城分别建祠以祀,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六次追封,加赠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正四品衙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


 王重光制定了新城王氏第一例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这四句话成为王氏治家格言。在贵州永宁任职时,他数书家信告诫儿孙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入仕报国。因教子有方,王重光六个儿子均成就功名。
以下是王重光在贵州永宁为官期间写给儿孙辈的六首劝学诗(七律体),诗中分别叮嘱了他六个儿子其中的四位:王之翰、王之垣、王之城、王之猷,以及之翰的儿子王象泰和王象坤。这六首诗很有意思,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第一首总说,后面五首首联都是点名某某儿“久望某某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尾联则是相同的两句:“千言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大白话入诗,直截了当,言辞恳切,希望儿孙不要像猪狗一样碌碌无为。“丁宁(同“叮咛”)尔辈今科近”,三年一次科举的大比之年即将来临,“莫把光阴错半分”。这和现在高中生的家长说的话很相似。


新城王氏注重对家族子弟进行严格的科举教育,家规甚严,“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一文不佳,责有定数”,每天早晨寅时即起(大致是早晨五点钟左右),读经史,写作文,而且每天七篇,作文质量不高,按规定责罚。看到这里,你还好意思说现在学生负担重吗?

【王家孩子读书的私塾】
明清时期乡试(考举人)、会试都是三年一次,特殊年代有“恩科”,例如新皇帝登基、皇帝老妈做寿等等,就会增加一次考试,给考生多一次机会。从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光绪朝宣布废除科举考试,260年清政府一共进行了112次会试和殿试,录取26849名进士。其中以顺治三年一次性录取的449名进士为人数之最,大概是清兵刚刚进关,急需地方官员补缺;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总共录取26849人,平均一次(平均两年多)也就录取200多名进士。这比现在的研究生考和公务员考录取率低太多,可想而知竞争是何等激烈。王氏家族历代出了那么多的学霸,并非王家遗传基因优秀,说实在都是苦读出来的。


难道王家的孩子就不知道玩吗?可以玩,但玩也离不开学习。王家的孩子读书闲余休息时间,就举行赛诗会,设定题目或韵脚大家各显其能,谁的诗好,大家击掌祝贺。王家有系统地对后代进行文学、诗学和经世致用之学的培养,因此其家族不仅名宦满门而且文人辈出,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涌现出王山立、王兆禹、王象丰等多名武进士、武举人,位居将军;成就了《群芳谱》这种冠盖文学、农学等多领域的名著;造就出王象春这种豪情万丈的诗人;孕育出王渔洋(王士禛)这种统领清初诗坛五十年的一代正宗。

 
王重光对后代的要求四句话,当然有点偏狭,如后面两句,但这样的家规却影响了王家200多年。
嘉靖三十七年(1558)8,57岁的王重光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勤于国事,平蛮督木的事迹感动朝野,嘉靖皇帝认为平蛮功成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亲书忠勤可悯”,在贵州永宁敕建忠勤祠。三十年后,王氏后人奏请万历皇帝恩准,在新城故里东郭和南郊先后建忠勤东祠、西祠。

忠勤祠落成,当朝许多名人士大夫前来祭拜,撰文颂扬王重光在贵州平蛮督木,以身殉职的事迹。王氏后人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等历代名家书体,刻石成碑留存后世。忠勤祠石刻,因此琳琅满目,海内知名,有齐鲁小碑林之誉。


忠勤祠落成时,王氏家族鼎盛,许多名门贵胄前来祭祀、撰词称颂。王氏家人荟萃其中颂文赞语、传记和墓志铭文,自明万历十七年至三十八年间,遍集历代名家书帖,共集名人帖50余种,题跋20余道,名人自书诗30余首,请江南名匠精工刻制,刻字十余万计,刻石260余块。在当朝见拓者云集”,及至清、民国初广为流传。后来王氏后人又精选了部分流散名家石刻,增于祠,使祠内石刻更加丰富。忠勤祠现存珍贵石刻160余块,其撰文、刻石、书法并称三绝

明清时期有个官衔叫宫保,其实是个名誉称呼。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咸丰后不再用“师”而多用“保”。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是那位杀了得宠慈禧的太监安德海的山东省长——改良了鲁菜中酱爆鸡丁的做法,形成了一道新菜式,丁宝桢死后被追认太子少保,所以这道名菜就称为宫保鸡丁。知道丁宝桢这位美食家的逸事,就不会误称”宫爆鸡丁”了。
王家有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有一座砖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石坊和木坊常见,但砖坊却少有。历经400余年保存至今,更是匪夷所思。该坊是为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戍边保国之功,晋爵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受明万历皇帝特许而建。因王象乾有功而上至追封三代(到王重光父辈)太子太保,故称四世宫保”,所以说宫保是虚衔,是一种荣誉。该坊是全国唯一一座砖牌坊,坊高15,9.2,进深3.3,占地约30余平方米。该坊融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一块块的砖是怎么搭成那么复杂的牌坊的?这座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的古建筑1992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很奇怪,山东的孔林、孔庙、孔府以及蒲松龄的墓都没有躲过那场浩劫,这个砖砌的牌坊更容易被破坏,怎么能安然度过那个年代?猜想一下,这是否与王家在当地势力深厚有关?

新城王氏以农耕起家,在明清崛起为一个历跨两朝、兴盛三百余年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自明嘉靖辛丑(1541)至清光绪癸卯(1903)362年间出进士30位、举人52位,112位出仕者,贡生158,廪生、监生、庠生以数百计,官至尚书、御史、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9位,中级官员也多为寺卿、翰林、府道中等要职,故有琅琊世家“王半朝”之誉。其家族成员为官秉承忠勤报国、门庭清肃、洁己爱民、清正严明的门风准则,人品高洁,官声清明,王家历朝历代官宦众多,却无一贪官污吏,奸臣贼子,如此家风,堪称封建社会高官衙吏的楷模。

【齐鲁文化采风系列回顾】

“泱泱齐风”印象之一     “泱泱齐风”印象之二    “泱泱齐风”印象之三    “泱泱齐风”印象之四    临淄古车博物馆    蒲松龄的荣与辱(一)    蒲松龄的荣与辱(二)    蒲松龄的荣与辱(三)    蒲松龄的荣与辱(四)

第92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