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中国人自由吃瓜的院士奶奶:终一生,成一事

 James5291 2021-06-01

虽然91岁的吴明珠院士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是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文 | 杨维格

5月27日,“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7亿多。这位奶奶就是袁隆平院士的同窗、现年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她是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新疆甜瓜品质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被誉为“西部瓜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在吴明珠50多年的研究中,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有耳熟能详的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黑眉毛、香妃蜜瓜、皇后蜜瓜、郁金香甜瓜、金凤凰、绿宝石瓜、麒麟瓜,还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她总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择一业,忠于理想踏实肯干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看了苏联电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园艺。1949年,她高中毕业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学习,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实干的校风引领着一代青年向着理想出发。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播种、挑大粪等农活没难住吴明珠。她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忆道: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苦心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5月,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要到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但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能到北京的大机关,让同龄人艳羡不已,吴明珠却非常苦恼:“这不是基层,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找到领导软磨硬泡,终于来到新疆,这一年,她25岁。到了乌鲁木齐,她又是一番软磨硬泡,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落脚的那天她写信给母校汇报情况,老师在回信中给她写:“到了你向往的广阔天地,可以尽情地展翅飞翔,飞吧!飞吧!”

终一生,吃苦耐劳大展宏图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态。和吴明珠打过交道的老人们回忆道:“能吃苦,老乡都挺喜欢她,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从首都机关下来的女大学生会留多久。”吴明珠硬是把自己磨练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她习惯了吃馕、吃羊肉。为了更好地把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瓜农,吴明珠学会了骑马,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每到瓜农播种的时节,吴明珠都会纵马奔驰在戈壁滩上,帮助大家解决种植难题。

为了收集一个品种,她常常四处打听,然后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一块瓜地一块瓜地地看。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好的品种,无论多远她都要亲自去看一看,然后想办法找到。因此她常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奔赴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

1960年,她从农民那听到有种哈密瓜特别甜,就和农技站的一个同事去找。他们走路从县城出发,穿过火焰山,再经过大戈壁,整整走了两天才到了达底坎乡,要到了这种瓜的种子。那个瓜这就是现在我们最喜欢吃的红心脆哈密瓜,果瓤是红色的,吃起来是甜甜的奶油味。

那次找瓜回去的路上,他们又意外发现了一个特别软香的瓜,就高兴地抱着瓜一起上路。中午戈壁滩的地表温度有80°C,热到沙里埋个鸡蛋一会就能熟。两人抱着瓜走得又热又渴,她突然想到:“真傻!其实瓜是可以吃的,只要把种子留下来就行了。”于是就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吃瓜,那个瓜又香又甜,那一刻的幸福感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她就想着,这么甜的瓜一定要让全国人民都吃到。现在全国人民都享受到了她的同款甜蜜,又甜又软的“老汉瓜”早已走进千家万户。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家底,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和同事走遍了吐鲁番的300多个生产队,最终整理出44个品种,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销往香港市场30年不衰。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为新疆乃至中国的甜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年至10年时间,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 1973年,吴明珠提出加速选育进程,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 ”她像候鸟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 1984年,吴明珠在第二十四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她把这种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又将种植技术无偿教授给瓜农。 就这样,中国最好吃的西瓜迅速在河南等地生根发芽。 8424西瓜凭借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种植。

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吴明珠这样说:“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的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现在,吴院士主要给我们的工作做指导。她虽然年纪大了,但科学理念一直很前沿。”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就跟着她育种,跟了30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每年,我们都会请她回来讲课,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爱一人,情深意重甘于奉献

对于吴明珠院士而言,她的爱情要比她的瓜更甜。吴明珠的丈夫叫杨其佑,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也是袁隆平院士大学期间同寝室睡上下铺的同学。两人是同学心目中的完美恋人。毕业后,两人又一起在北京相聚。当时,吴明珠在中央农村部工作,杨其佑则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原北京农业大学小麦专家蔡旭。

1955年,吴明珠去新疆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个性独立的她却不为所动。直到临行前两天,她才把这件大事告诉杨其佑。杨其佑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笑着给她打气:“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

1958年春节,杨其佑也来到鄯善县工作。当时,研究生毕业的他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文章,他都会翻译出来。当妻子的研究遇到难题时,博学多才的他总是为妻子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杨其佑也总是欣然前往。

在生活上,杨其佑对吴明珠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吴明珠下乡蹲点,他冒着大风给她送去油炒面和炒腌菜。吴明珠洗衣服时,他早早将肥皂削成沫用水泡好。他能用维吾尔语讲授遗传学,也能用维吾尔语演唱吐鲁番情歌《阿拉木罕》,并不时献出各类小发明。为了吴明珠,杨其佑开过拖拉机,种过蘑菇,打过井,当过机修工……他献出了全部的爱,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马马虎虎,被子洗了盖棉絮,凉鞋坏了系草绳。

每当有人开玩笑说杨其佑怕老婆,杨其佑都会认真地讲:“娶了个科学家做老婆,就得支持她为科研奉献。”在丈夫的支持下,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而1986年,杨其佑却患胃癌病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杨其佑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吴明珠培育的三个新品种甜瓜通过品种审定。吴明珠终于把在心里憋了好久的话问了出来:“你为我到新疆工作,没有发挥专长,你后悔吗?”杨其佑说:“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不后悔。”

吴明珠回忆说,吐峪沟那个月夜,她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他们婚后第三天,杨其佑要到乌鲁木齐,她要到吐峪沟生产队。两人搭便车来到岔路口,分手时,他攥着她的手说:“为了你,我甘做铺路石。”

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女儿杨准恳求妈妈多留几天,吴明珠说:“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

2018年4月,《吴明珠传》首发仪式暨吴明珠院士赠书仪式在西南大学举行,88岁高龄的吴明珠亲临现场并发言。她说:“只要我认为是好的事情,我就会努力地去完成!年轻朋友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只要坚持,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在《吴明珠传》的最后几页,吴明珠说:“这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没有背叛理想。”

如今,全国网友认识了她。然而,患阿尔茨海默症已10年的吴院士,已经认不出人了。5月29日,吴院士的儿子杨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前几天的新闻我都看了。全国有那么多网友惦念着她,我很感动,也特别为母亲感到高兴。但很遗憾,现在就算跟她提这些,她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虽然吴明珠院士已经认不出人了,但是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有时候她突然要出门,嘟囔着瓜该授粉了,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择一业,终一生,成一事,忠于理想永不后悔,这就是院士精神,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