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llljjgg 2021-06-02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提起蒋捷,一般人可能不是太熟悉,但提起他的一首名词,都会略知一二,这首词叫《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最后几句最为脍炙人口。从这首词来看,词人有感于樱桃红、芭蕉绿,在春意绵绵中想着时光流逝飞速,发出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慨叹。

他的另外一首词《虞美人·听雨》的人生意识则更为强烈,全词以雨为纽带,将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不是通过说理来完成,而是剪取一个带有阶段性特征的听雨意象呈现的,折射出词人生命中情感的嬗变轨迹。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宋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蒋捷的民族意识很强,不愿仕元,一直隐居太湖竹山。蒋捷在经历了这种亡国的沧桑巨变之后,创痛深沉,词风大都带有亡国之哀音。这首词是蒋捷的代表作之一,词人通过晚年追溯浓缩了的人生三个阶段抒发对世道人生的慨叹。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这首词引起共鸣,因为他写出了每个人人生当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三个状态。

雨,在我们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但没有它,我们也无法生存。每个人对于雨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人麻木,有的人敏感,雨有时候为我们带来欢乐,有时候也会成灾。雨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人在不同的年龄,听雨的态度和境界也是不一样的。

“雨”这个意象本身就是无所不包,最能涵盖人生当中的无穷意蕴。对于听雨,在常人看来,也颇有诗意,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就特别富有诗意。蒋捷的这首词,读者有感于他听雨能听出人生的味道,更有感于能听出悲欢离合无所依凭的人生底蕴。

蒋捷生活在战乱年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人生的体会,自然比常人要来得深刻。《虞美人》塑造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演奏了一曲人生的悲歌,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蒋捷一生的自述。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过这样一句诗:“一粒沙里见世界。”读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我们完全可以说:“一阕词里见人生。”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先看人生的第-时期:少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整幅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青春艳丽的意象交织构成,这一句的中心是一个“昏”字,既描写出烛影摇红的光色,又渲染出偎红倚翠的醉态,还有尽情享乐之后的昏睡……这些生活场景属于灯红酒绿的享乐人生,与忧愁悲苦无缘,也许词人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

这里的“雨”为少年人生增色不少,在烟雨凄迷中,在一片朦胧的氛围中,将“少年听雨图”推向高潮,似乎在这种氛围中更有雅趣去听歌赏舞。试想,楼内的歌声和着室外的雨声,怎不令人心醉神迷?而在这种大氛围之下,红烛罗帐又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

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描写的也只是一个断片的画面,却传达出了丰富的内容,让人联想到青少年时期的种种生活,那种少年轻狂、随意挥霍青春、丝毫未体味到人世艰辛的情态跃然纸上,具有很大的情感含量。

总的来看,这一句里的情境温馨浪漫,读来毫不压抑,毫无苦心雕琢的痕迹,写来全不费力。是的,少不更事,处在长辈的荫蔽之下,不识愁之滋味,就算听雨也会找一个浪漫的地方,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

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对于人生的未来自然充满幻想,即使有忧愁,也只是个人情感上的忧愁,是悠然淡雅的,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这幅画面,写尽了那种温香软玉的浪漫,写出了少年时期的朝气蓬勃和风流倜傥。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美好的时光在一生中毕竟是短暂的,画面很快转向人生的第二个时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在水天相接的广阔背景中,一只失群的孤雁在长空中不停地悲鸣,词人在这样的背景中听雨,不正如这离群孤飞的孤雁?个人的命运与断雁的命运何其相似?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同样渺小,同样无所依托,这真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啊!这幅画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哀伤。

从第一幅画面到第二幅画面的转换非常迅捷,只用“壮年”两字一笔宕开,从而进入到“感慨遂深”的中年情境。“壮年听雨”的画面与第一个时期相比,由两个断句变成了三个断句。以“客舟”为中心,包括“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败意象。

身处客舟之中,“客”暗指漂泊在外,羁旅之情溢于言表,“舟”本身就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词人居无定所的状况也一目了然,这和蒋捷的生活实际是相一致的。这是一幅什么画面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江面上一只孤舟在风雨中飘摇,低空中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正不停悲鸣……这幅画面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断雁”二字,断雁,指离群的孤雁,“断”字语意格外强烈,包含着中断、决绝感。

从声响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响声变得更密集,力度变得更激烈,情调变得更悲凉,除了雨声之外,还有江声、风声、雁声……这些声响蕴涵的况味也复杂了许多,反映出词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中年时期,人已经历了各种风雨。蒋捷漂泊他乡,远离亲人,怀才不遇,对这其中的凄苦有了初步的体会。这时候听雨的地点戏剧性地由歌楼改变到了他乡的客船上,想想那些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在漂泊的旅途上听雨,会别有一番感受吧。这里的雨,不再是前面的那种和风细雨,而是绵绵秋雨,听着舟外的雨声,联想自己人生中的失落与艰辛,看到自己过着东奔西走、漂泊无依的生活,感叹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这个时期中,词人虽然没有直接抒写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也不难读出,词中主人公凄苦漂泊的状况正是词人当时生活处境的写照。从景物的远近来看,第一节写的是楼内近景,这节转向了江外的远景,视角变得更加开阔,画面也更加宏大,真是一腔旅恨、万种离愁俱蕴涵其中。

第三个时期如何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听雨”的画面,没有太多景物的烘染,只描写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最后一节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也许晚年的节奏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淡漠平和。

与前两节相比,这幅画面极其素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色彩单一:只有“鬓已星星也”一句暗示出白色,除此之外,别无他色。景物单一:只有“僧庐下”三字点出在听雨的地点,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声响单一:只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雨声,除此之外,别无他声。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这一切,正表现出僧庐下听雨之人极端孤寂的处境和极端萧索的心境。从时间来看,前两节听雨的时间是在白天,而这节听雨的时间是在晚上。从格调来看,“僧庐”远离尘世的喧嚣,苍凉冷寂。“鬓已星星也”用的是陈述句句式,强调了“白发”的程度。“星星”两字,形容头发斑白仿若繁星,不知不觉步入人生的晚年,词人未曾言衰,但衰伤之情已力透纸背。

第三节中,“一任”两字给人的冲击感最强。“任”就是任凭,言下之意是无论何种声响,在词人的心中已不会再引起任何波澜。阶前的雨是雨,我自是我,我与雨两两无涉,给人的感觉是心已麻木、超脱,如老僧入定一般,人世间的一切都只是幻象,都不入法眼,都不能再引起任何情感波动,真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空,则一切皆空”。

另一方面,结合蒋捷的生平,他遍尝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亡国破家的巨大变故后,万念俱灰,一切皆空,正如李煜所言“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生死都已经置之度外,更何况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雨声呢?冷寂的僧庐和斑白之鬓发,展示出词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身心憔悴、形容枯槁。“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第三节刻画的重心再次作了调整,由人物外在的情境塑造转向了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前两节的视角是由内向外逐渐敞开,从歌楼到客舟,也意味着由家庭到社会,是由人生的出发点去与世界接触。转人第三节,视角开始折返到自身和内心,含有对人生际遇的总结和内省意味。“雨”也由前面的迷蒙远景转为心里之雨,渗入词人的身心。

这首词时间跨度大,思想内容深,读完此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命运的多舛、岁月的无情,从而对自身,产生共鸣。人生的感受多种多样,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蒋捷却只用五十六个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不同境遇的不同感受。

听雨很简单,只是听雨的心情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心情才能传达出不同的境遇,这正是词人行文的思路,也是全文的精妙之处。含义丰富,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我们还可以设想,第一句的雨,是丝丝密密的春雨,第二句的雨,是沉郁凄冷的秋雨,那么,第三句的雨,就是冷落苦涩的冬雨。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结尾“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听雨”戛然而止,惹人深思。

前人对此词的评论可以作为参照:“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雨是自然界最平常的气象活动。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际遇,听雨的感受自是不同。人作为万物之灵,对自然界种种现象有着兴发感动的天性。普通的一场雨,内里乾坤却大。人们能赋予其很多新的意义,本词中的雨首先指自然界中最平常的降水。

其次,雨被词人赋予了象征意味,成为人生经历中遭受的风风雨雨。人世之间的风雨使词人对人生的体会更加深刻。原来人生只不过是听雨一场,无论你的经历是曲折起伏,或者一帆风顺,最后都会“悲欢离合总无情”,都逃不出这短短五十六个字。

全词传神的形象、鲜明的画感、含蓄的内蕴,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五十六个字不仅可以概括出词人的一生,还可以透视那个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总之,听雨毕竟只是表情达意的手段,经历过之后,即使此时无雨,也能感受到蒋捷词中那叩人心扉的雨声。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愁情全在这三幅画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