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期一字】说“巳”

 亘心为上 2021-06-03

关于巳

提起“巳”字,它与“已”和“己”两个字笔画数完全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甚至“巳”的古字形与儿子的“子”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巳”还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个。如此种种,且容我慢慢道来!

“巳”字从字形来看,是为象形字。东汉许慎在其《说文》中记载:“巳,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从许慎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巳”字字形象蛇,在十二地支中,其代表着四月,这时候天地间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纷呈,形成众多色彩与花纹,故而“巳”代表的是蛇,字形象蛇的形状。许慎说“巳”代表的是“蛇”,估计还是因为蛇这一类爬行动物在三四月份开始出来活动了。

在甲骨文中,“巳”字字形,与“子”的金文字形很像,只是中间少了一横,也就是胳膊(如图)。因此,“巳”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的就是一个还没有长出胳膊的婴儿的形状。没有长出胳膊,寓意还在生长,也就是还没有出生。由此可知,“巳”的本义就是“在胎胞中成长的小儿”,与“子”便有着一定的关系。《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巳”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类似,只是下面的弯钩改在了右边。而且“巳”字的小篆字形更加线条化,就像一条蠕动着身子的蛇,看起来更加优美,但是也因此导致许慎等人对“巳”的本义产生了误解。许慎在其《说文》中说:“巳为它(蛇),象形。”许慎的意思就是说“巳”字的字形看起来象一条蛇,所以许慎他认为“巳”的本意为蛇。这么说法还是因为许慎他只见到“巳”的小篆字形,尚未见到更古老的字形,只能根据小篆字形得出的结论,所以他的结论也无可厚非,有其局限性的。

后来“巳”字借去表示地支,表示地支的第六位,常与乙、丁、辛或癸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等。“巳”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1年为农历辛巳年”。“巳”用以纪月,即为农历四月。“巳”用以纪时,即表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如“巳牌”即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巳”还与十二生肖中的蛇对应,五行属火,孤噩如“巳”也是“蛇”、“火”的代名词。《论衡》:“巳,火,其禽蛇也。”这还是延续了许慎“巳字属蛇”的说法。

同时呢,“巳”字,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它也是一个部首字。由“巳”字组成的字,基本上都与其本义有关,比如“导、巷、包”等字。这种情形与“辰”、“卯”的发展相似,比如“留”、“蜃”分别与“卯”、“辰”等字的关系,具体详情可翻阅此前两期内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巳”与天干中的“己”字字形很相似,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混淆。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巳”字上部封口,是对婴儿脑袋的形状的描写;“己”字的上部不封口,表示的是绳索盘曲的形状。“巳”字在有些时候还可以借去表示“已经”的“已”,读音也读为“已”。《释名·释天》:“巳,已也。”后古书《韵补·纸韵》说“古巳午之巳,亦读如已矣之已”。

这里再简单说下“它”字、“巴”字与“蜀”字。今天作为代词的“它”,其实是“蛇”字的初文(本字),只是因为“它”后被借去表示代词,故而为之加上“虫”旁专造了“蛇”字来表示“它”字的本义。“巴”字,今天最熟悉的便是“巴蜀”、“巴人”这些个词。《说文》云:“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也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可知“蛇”便是“巴”字的本义。有关“蜀”字,研究的人有很多。我们看“蜀”字当中也有“虫”字构件,当知道“蜀”字也是与“虫”相关联的。《说文》解释道,“蜀,葵中蚕也。”其字形呢,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者蜀。”“”乃形容“蜀”体形的词,是说这种蚕蠕动时形态的。古书中说解各种动物的并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本期限于篇幅暂说到此,以后另开一文再来谈吧。

当然,与“巳”相关的还有诸位都熟知的传统节日,没错,就是“上巳节”。何时为上巳节?古时候,农历三月初三即为上巳节,因此民间又俗称三月三。古人所称的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要是论“上巳”的最早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大儒郑玄给《周礼》作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就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就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如此可知,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养生之妙处。所以呢,“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这种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的这一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三月三上巳节的风俗对后来日本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据记载,日本的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又有“桃花节”的叫法,这便是来源于我们中国传统的上巳女儿节。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一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女孩互相请自己好的玩伴串门,外公家要送女孩好多玩偶,以多少来衡量门庭是否殷富。女孩要把玩偶都摆上架子,同时附带梳妆台各种用品等器物,再在架子旁边插上桃花,挂上灯笼,并且人偶要换好多种服装。据说,这事从平安时代贵族少女流行给玩偶换衣服的游戏开始的,源氏物语里的紫姬幼年时就经常做这种游戏,并且家里要载上桃花的盆景,摆法又各有不同,以桃花酿酒喝。无论娘家人赠玩偶还是赠桃花,都代表的是祝福女孩健康成长。长大后,这些都作为了女儿出嫁的嫁妆带入了夫家,并且这些玩偶,年年都要出来摆放。与之相对的是五月初五“男孩节”。五月初五本是中国的端午节,在日本则成为男孩特有的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悬挂鲤鱼旗,既是祝福男孩健康成长,也是祈愿鲤鱼跃龙门而有大成就。

总之,风俗不尽相同,但各自表达的心意却是相通的,这大概也是人类的共性吧。以一首魏晋时期作于三月三这一天的古诗来结尾吧: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晋朝·张华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

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

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