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字】丁=钉、疔、叮……?

 亘心为上 2021-06-03

《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句里的“丁丁”乃象声词,即是说“丁丁的砍树声音,嘤嘤的鸟鸣声”。

说起“丁”,你会想起什么呢?我想,其作为天干必首先被记起。的确,“丁”自从被借为天干,便一直沿用至今,仿佛其本来意义就是如此。那么“丁”的本义是什么呢?

许慎曾在《说文》中说,“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从许慎这一说法来看,可以知道这么几点:第一,丁字乃象形字;第二,丁,可以表示丁实一类的形容词;第三,丁是位于丙之后的天干,象人心的样子。许先生的这么解释对错先不论,我们先一条条来看。先从丁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来看,如下图所示:

在甲金文中,“丁”字字形大多数会被表示成圆点或方点,甚或是圆圈的样子。这个形状你会想起什么呢?如果你有看过或做过木工活的经历的话,也许你会发现这个图案很像是钉子的俯视图。试想,钉子钉在墙上或木板上,俯瞰时只能看到如此圆点或方点的样子。然而你若从侧面观察时,它就是一头大而一头尖细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正是这个样子,随后的演变岁月中逐渐成为今天“丁”的样子。之所以会发展为现在的样子,我猜想,可能与先民造字需要与审美有关。你试想,如果用圆点或方点,一来不易表达意思,二来还容易与相似的字相混淆。

“丁”最初既为钉字的初文(简单来讲,依据文献和出土资料可证的最初的文字形态),一般钉钉子的时候,人们都会想法钉牢一些,于是便衍生了“钉实”或“钉牢”等的含义,如此一来“丁”亦可被人们拿来作为形容词使用。许慎在《说文》中说“夏时万物皆丁实”,何意?众所周知,夏季之时,乃万物长成之时,亦是万物成熟之时,自然也是最壮实的时候,所以他说“夏时万物皆丁实”。许慎的这一解释,到了清代,段玉裁更为直白地展开注释为“丁实,小徐本作'丁壮成实’”。《玉篇·丁部》更为清楚地指出了,“丁,强也,壮也”。因为此种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说“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更是因为此种缘故,古人常说类似“丁年”、“丁壮”或“壮丁”等词语。“丁年”即谓“丁壮之年”,比如《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里的“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这句就是说“丁壮之年出使塞外,最后皓首才回归汉地”。古代社会常有官府抓壮丁的现象,这“壮丁”即为身强力壮的男子。古代社会赋税曾经存在的“人丁税”也是以每户拥有的男子数来征收。因此,我们会看到古代官府在统计人口时常常会出现“户有三丁”等之类的句子。就这样,逐渐地,“丁”字多数时候便产生了“男丁”之意,所以古人常常会说“喜添男丁”之语,进而“丁”便可以表示为“人口”之意。比如《南史·何承天传》中言“计丁课仗,勿使有缺”中的“计丁”即是“统计人口”之意。

那么“丁”和“钉”到底什么关系呢?经过上面的叙述,也许你已经知晓,“丁”字最初为“钉子”的初文,即是说本义是“钉子”。然而“丁”的本字后来被借去长期表示天干的用法,于是先民便专造了“钉”字来表示“丁”字的本义。清代著名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在他的书里便如此说过,“丁,今俗以钉为之”。朱骏声的意思就是,今天表示钉子含义的字就用这个后起的“钉”字。汉字之中,类似此种现象的字有很多很多,比如“然”与“燃”就是这样。

说到“丁”被借去表示天干的时候,即许慎说的“丁承丙”。作为天干中的第四位,与甲乙丙一样,能和地支相配来表示纪年、纪月、纪日。比如《春秋·桓公元年》:“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这里的“丁未”即是“丁未日”这一天。因为“丁”排列第四,所以“丁”字便引申出了序数第四的代称用法,比如说“丁等”、“丁级”,还比如说“丁夜”。“丁”字的天干用法暂且说至此。

今天我们生活中有道菜名为“宫保鸡丁”,还有我们经常会说“一丁点”或“还差一丁点”……这些词语里的“丁”字,何意呢?其实意思不难猜出,这些词语里的“丁”一般就表示“小块”的意思,这种含义或许还是从最初甲金文那个字形来的。还有一种疮叫“疔疮”,大家也不陌生,这里的“疔”指的是人体上长出来的小块的疮疤。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过“足生大丁”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脚上长了一个大的疔疮”。一开始先民们用“丁”来表示“疔”,慢慢地,“丁”字会产生误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于是先民便为“丁”字加了“疒”偏旁专造了“疔”字而沿用至今。

古代的人们,有时还会直接用“丁”来表示“叮咬”的“叮”。《西游记》第八十二回中有“还变做个苍蝇儿,丁在门楼上听之”的句子。还比如《警世通言》中也有“……黄蜂,扑头扑脑乱丁”的句子。这种类型的句子在古代小说、笔记中很常见。后来到了现代汉语里面,对这种含义的“丁”字,便也为之专造了个口字旁的“叮”。

《尔雅·释鱼》曾言:“鱼枕谓之丁”。啥意思?晋代的郭璞曾就此解释说,“在鱼头骨当中,很像篆书的丁字”。对不对咱先不下结论,不过我们看“丁”字的篆书形状确实与鱼头骨有一些相似性。


文章一开头,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两句。“伐木丁丁”的“丁丁”要说读音的话,该读为“zhēng zhēng”。为何“丁”会念“zhēng”呢,“丁”是个多音字,其中道理说起来有点复杂。简而言之呢,上古之时,“丁”属于端组字,后来分化出知组字。我们从《广韵》的反切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读dīng的反切是“当经切”,读zhēng的反切是“中茎切”。正因此种缘故,“丁”有时与“徵”相同,即为征信或证明之意。

当然,“丁”作为氏也是很久远的,据文献记载,丁氏出自姜姓。相传齐太公生丁公伋,其支孙便以丁为氏,比如汉有丁固,今天以丁姓氏的也不在少数。

“丁”字就先说到这,下期见!

文章内容参考说明:

1.许慎的说文解字;

2.万献初老师的说解文字的视频;

3.国学大师网站。


浮游沧海

先秦历史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