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四法

 幽默的数据线 2021-06-03

编辑推荐语

从气、血、湿、热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而有健脾祛湿法、清热止血法、祛腐涩肠法和温肾暖脾法四种常用治法。

【摘要】总结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四种常用治法。UC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虚湿蕴为源头,进而产生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壅滞肠间,络瘀痰阻,血败肉腐,化为痈疡,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不愈。治疗从气、血、湿、热论治,运用健脾祛湿法、清热止血法、祛腐涩肠法及温肾暖脾法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起自远段结肠,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者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等肠内症状,亦可有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等肠外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等多方面的改变,我国本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但因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多数患者病情反复,症状变化较快。本病亦与结肠癌关系密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成为世界性难治疾病之一。
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肠澼、赤沃、洞泄、鹜溏等诸多病名,并不断探究其病因病机。经后世医家不断研究补充,现代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中医理论认为,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七情内伤是UC最为常见的原因,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虚湿蕴为源头,进而产生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壅滞肠间,络瘀痰阻,血败肉腐,化为痈疡,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不愈。中医治疗UC具有多系统、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且在降低炎症反应、提升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方面疗效确切,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安全性、降低复发率以及减轻不良反应均有较大的意义。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中药运用方面急性期清 热化湿,凉血止血;缓解期健脾温肾,祛腐涩肠。笔者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结合临床病例观察,总结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治法如下。

1  健脾祛湿法


UC的病因虽然复杂,其病理基础不外乎脾虚与湿盛。一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而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均有赖于脾胃之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厥论》),脾运失司,则气血津液内停,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随之产生。《景岳全书》谓:“脾强者,滞去即愈,此强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始谓之寒也。”另一方面,湿邪重浊黏滞,湿性趋下。《医宗必读》云:“无湿不成泻”。湿邪无论是从外而来,还是自内而生,一旦形成便黏滞固着,蕴于肠间,亦影响气血津液之运行,气滞湿蕴,络瘀痰阻,并易兼夹他邪,致使肠络受损,下利赤白。张介宾《类经·气口独为五脏主》云:“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谷,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脾虚与湿盛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是贯穿UC病程始终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病理基础。

1.1  健脾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得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虚则当健脾益气,甘温之生黄芪是临床健脾益气之主药。一方面,“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之不足;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本草经解》)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肠胃亦为人身之表,黄芪之用,主入肺脾,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均可大补之,且其升阳利水、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用恰合UC病症。其起用剂量为30g,可逐步加大至75g甚至120g。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具有免疫调节、缺血保护、抗炎、抗肿瘤等作用,进一步为黄芪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依据。
《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脾胃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之关键在升降,黄芪健脾益气,而真正运行流动之气才能为人体所用;此外,脾虚气滞,肠间气血凝滞,亦成为UC发病的一个重要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主升清,升脾胃之清气可用桔梗。桔梗本入肺胆之经,可宣肺、祛痰、排脓。临床借桔梗舟楫之用,升胸中下陷之清气,且桔梗“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长沙药解》),一药两用。木香为开胃调气之要药,功能行三焦之气,宣畅胃肠之滞,吴克潜有云:“木香,治中下二焦气结滞而不运,宜槟榔为使,故治痢疾腹痛,有木香槟榔丸之设也。”配伍白芍一味,调肝理脾,止泻痢,和血脉,收阴气而敛逆。薤白一味,可调中助阳,散血生肌,为调畅下焦大肠之气滞的要药。如此则升降有序,气血调和,疾病向愈。
黄芪配桔梗,补脾胃之元气,升脾胃之清阳,是临床常用的补土之法。另有四君子汤、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等健脾之剂可随症加减用之,重在补而不滞,物尽其用。有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可减轻UC小鼠的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肠黏膜的损伤,临床可作为健脾祛湿之基础方,随症加减。若在健脾之药中,少佐疏肝柔肝之乌梅、白芍、木瓜,肝郁较甚者配伍四逆散加薤白,可使肝木条达,脾土得疏,实为点睛之笔。

1.2  祛湿

脾胃健运,气血津液归于正化,则有助于UC向愈,然健脾益气之外另加燥湿利水之品,则相辅相成,其效尤佳。
祛湿之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有“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金匮要略》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临床中,无论UC患者证属寒热,薏苡仁配败酱草均可用之。《长沙药解》谓薏苡仁“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其味甘淡,药性平和,利水渗湿,清热排脓,于平淡中湿邪自去,配伍茯苓可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功;败酱草辛苦微寒,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为治疗肠痈的要药,津血本同源,活血则湿邪可祛。另可配伍当归温中止痛,活血消痈。
另外,苦味药因其可燥湿、坚阴、泻下,是UC临床常用之药,如“厚胃肠而止泻”的黄连,其配伍木香、槟榔,可行气燥湿,主“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者”,其提取物6-姜烯酚、小檗碱能有效修复受损的结肠黏膜。还有“主肠痔,止泄利”(《神农本草经》)之黄柏,主“癥瘕积聚,逐水,除痈肿,补中”(《神农本草经》)之苦参。现代研究显示,苦参提取物氧化苦参碱可促进UC小鼠细胞自噬,减轻小鼠结肠黏膜氧化性损伤。“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本草经集注》)之苍术,亦为燥湿之佳品。芳香化湿之藿香,“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车前子,亦可随症用之。

2  清热止血法


《沈氏尊生书》载:“大抵痢之疡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至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UC急性期大量黏液脓血便,其病机关键在于湿热相搏,由气及血,气滞血瘀,火热炽盛,血败肉腐。治宜清其热,凉其血,化其瘀。

2.1  清热

清热解毒之法,实乃釜底抽薪,使热去而湿孤。若UC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临床选用白头翁汤苦寒直折其热。方中白头翁为君,苦寒而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亦主癥瘕积聚,加之黄连、黄柏、秦皮皆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则湿热之毒可清,且白头翁汤灌肠直达病所,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疗效确切。若UC湿热气血相搏,里急后重,则当选用芍药汤,通因通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方中白芍酸寒为君,泻肝火,破坚积而缓急止痛,大黄、当归尾活血化瘀而推陈致新,木香、槟榔行大肠之滞气;黄芩、黄连清热而燥湿,湿热祛、气血和则UC可愈。此外,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地锦草等清热解毒、利湿止痢之品,随症用之,往往效如桴鼓。因苦寒之品易伤脾胃之本,临床UC患者黏液脓血便缓解后,可酌情减量,然清热燥湿之法应贯穿UC治疗的各个阶段,邪毒尽去,则病可愈。

2.2  止血

热毒炽盛,最易灼伤血络,血败肉腐,化而为脓,使大便次数增多,痢下赤白。故在清热解毒药中,常配伍凉血止血之药,相辅相成。地榆因其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向来是疗肠风脏毒之要药,李中梓云其“沉寒属阴,专入肝肠以理下焦,血证有热者宜之”,炒炭用增其收敛止血之效,临床常与炒槐米、茜草根相伍;地榆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炎作用也得到现代临床的证实。若恐凉血止血而血瘀不去,可配伍活血之品,如败毒消痈、活血通络之红藤,和营止血、通脉行瘀之三七。
仙鹤草配伍鹿衔草是临床常用止血之药对。仙鹤草又名脱力草,《百草镜》谓其“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其苦辛性平,收敛止血之效较强且可补虚。现代研究表明仙鹤草具有促进溃疡愈合、消除黏膜水肿、解除平滑肌痉挛、抑菌等作用。鹿衔草味苦性平,亦可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散痈消肿而止血。白及止血疗疮、逐瘀生新、护膜宁络,亦常选用,其有效成分白及多糖与柳胺嘧啶作用相似,具有促进UC肠黏膜修复、抗炎及恢复免疫平衡的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UC患者临床表现肠道痉挛,蠕动增加,肠鸣音亢进,实为风象,故随症配伍防风、荆芥炭等疏风收敛止血之药。

3  祛腐涩肠法


3.1  祛腐

张锡纯论述:“肠中脂膜腐败,由腐败而至于溃烂,是以纯下血水杂以脂膜,即所谓肠溃疡也。”UC患者肠中脂膜腐败以致下利赤白,腐败去,新肌生,溃疡之创面方有愈合的可能,故而UC的治疗中祛腐生肌敛疮之法必不可少,然药味不必过多,腐祛疮敛即可。儿茶味苦涩性微寒,是临床常用收湿生肌敛疮之品,亦可抑制肠道蠕动而有止泻之功;此外,鸦胆子其味极苦,最清血分及肠中之热,祛腐生肌。

3.2  涩肠

UC患者便次频繁,或腹泻日久,滑泄太过者,可适当涩肠止泻。《医宗金鉴》有云:“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UC涩肠法的应用应注意把握时机,除邪务尽,以免闭门留寇。椿白皮苦涩性平,“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丹溪心法》),是临床常用涩肠之药,其性质平和,无论寒热均可用之。另有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中赤石脂“敛肠胃而断泄利”(《长沙药解》),凡有溃疡,收口长肉甚验;禹余粮甘涩性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下赤白”,可收大肠之滑泄。苦酸性温之煨诃子,亦可止肠澼久泻赤白痢。有研究显示,麸煨诃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UC模型小鼠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正丁醇部位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治疗趋势。
此外,莲子甘涩性平,具有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临床常配伍炒白扁豆。陈士铎《本草新编》云:“白扁豆善理任督,又入脾胃二经”,用其“佐参茯二术,止泻实神”。焦山楂酸甘性温,散瘀血而收泻痢,亦主痢疾赤白相间。

4  温肾暖脾法


《景岳全书》云:“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端,而其病本不在广肠而在脾肾也,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则无有不愈。”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得肾中命门之火的温煦而得以腐熟运化水谷。张景岳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先天禀赋不足,脾失转输,脾失肾助,或脾虚日久,病久及肾,先后天失于互滋互养,则UC日久病深,缠绵难愈。在治疗UC时,病情一旦得到控制,便调整治疗大法,以培补脾肾为主,临床用阳和汤加减。泄泻日久,粪质清稀,完谷不化,肠镜下溃疡表面覆白苔,周围无充血水肿,舌淡苔白脉沉者,当属于阴疽范畴。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中医治疗外科“阴疽”及“阴毒内陷”证的经典名方。方中熟地黄为填补肾精之圣药,配伍砂仁补而不滞,又主虚劳冷泻,赤白泄利;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脾肾,滋益精血,又主疮疡肿毒而通督脉,若患者虚不受补可用咸温之鹿角霜代替,《本草经疏》云其“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急痛,折伤恶血等证也”。若尺脉沉弱,肾阳不足,可酌加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平补肾阳,肾亏较甚者,加用仙茅、巴戟天、淫羊藿补火助阳。另用九香虫一味,入肾经命门,温肾阳而活血止痛;姜炭,以炮姜代之,其性柔和,温脾经而助肾火,主肠澼下利;少量肉桂启发肾阳,助肾之气化,且入血分,温通经脉,散寒止痛;麻黄可开发上焦,通调水道,从而疏理大肠气机,祛痰湿而通络脉;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陈士铎《本草新编》认为白芥子可逐膜膈之痰,消痰而不耗气,无论寒热均可用之。
此外,外治法在UC的治疗中不可或缺。《理瀹骈文》有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对于活动期的UC患者,内服中药配合药物保留灌肠疗效显著,可直达病所,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减少不良反应。灌肠方根据UC患者肠黏膜镜下表现随证而选,配合康复新液、致康胶囊交替灌肠。UC缓解期,患者腹泻症状好转,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可将中药汤剂改水丸,巩固治疗。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53岁,2017年10月30日初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主诉: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2年,加重3个月。患者述2年前因腹痛便血,电子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服柳氮磺吡啶半年,因过敏停药。3个月前因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美莎欣)腹痛加重并伴便脓血,停药后继服硫糖铝、复方乳酸菌、甲硝唑等腹痛稍缓解。现症见:大便日五六行,不成形,伴脓血、烂肉状物,量少,便前腹痛,便后痛缓,肛门稍有坠痛,伴腹胀、肠鸣,纳眠可,小便调,舌暗红苔黄厚腻伴齿痕裂纹,脉虚滑。2017年10月27日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久痢,属脾虚湿蕴,热郁络伤。治宜清热祛湿,健脾益气,调和气血。处方:黄芪30g,桔梗12g,当归9g,仙鹤草30g,薏苡仁30g,败酱草18g,广木香9g,黄连9g,苦参9g,椿白皮15g,地榆15g,白头翁24g,菟丝子15g,红藤30g,儿茶3g,地锦草24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嘱患者饮食清淡,忌烟酒,畅情志。
11月15日二诊:效佳,现大便日一二行,成形质软,无黏液脓血,便前腹部隐痛,便后缓解,仍有肠鸣腹胀,纳眠可,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腻伴齿痕,脉弦。患者病情缓解,重新辨证,属肝郁脾虚,湿浊中阻。治宜疏肝理脾,理气化湿。处方:柴胡12g,醋白芍24g,炒枳壳12g,薤白9g,当归9g,黄连9g,党参18g,广木香9g,黄连9g,炒白术24g,茯苓18g,陈皮12g,防风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擘,去核)5枚。日1剂,水煎服,继服14剂。
12月2日三诊:药后效可。现大便日一行,成形,无黏液脓血,无腹痛,纳眠可,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病情得以控制,立法以温肾健脾为主。处方:黄芪60g,当归9g,党参24g,菟丝子18g,薏苡仁30g,败酱草18g,广木香9g,黄连9g,鹿角霜30g,熟地黄30g,白芥子3g,炒苍术18g,炒白术18g,炒槐米18g,肉豆蔻9g,补骨脂9g。日1剂,水煎服。继服半个月。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未有反复。
按:患者初诊属UC活动期,大量黏液脓血便,当清热祛湿先治其标。方中白头翁加地锦草配以香连丸合苦参,是临床治疗UC急性期常用清热祛湿之药;薏苡仁健脾渗湿排脓,败酱草、红藤活血祛湿通络,当归甘温活血以除寒凝之弊,仙鹤草收敛止血,儿茶收湿生肌敛疮,黄芪配桔梗升下陷之清阳且托毒排脓,使清气升,飧泄止;地榆生用凉血止血,后期可改为炒地榆或地榆炭。全方以清热祛湿为主,又兼行气和血,收湿敛疮,组方严谨,面面俱到。二诊患者病情缓解,肝郁脾虚之象显现,治以四逆散加薤白,疏肝理脾,使土得木而达,仍不忘健脾燥湿,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缓急和胃。三诊患者诸症缓解,故抓住时机,健脾温肾,加大黄芪用量,配合党参健脾益气,炒苍术、炒白术燥湿化痰,阳和汤加减配伍菟丝子、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仍用薏苡仁渗湿,当归、败酱草活血消痈,炒槐米凉血止血。
对于UC的治疗如抽丝剥茧,需抓住病机,细细调养,随症治之,调理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亦需要患者积极配合,节饮食,畅情志,方可收佳效。因其病程长,易反复,稍有不慎,便易复发,患者往往心情抑郁,顾虑重重,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亦是治疗UC的重要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