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要首学王羲之

 法厉无边 2021-06-03

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学书经历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临帖从王羲之开始,回到王羲之、再出发、再回到王羲之以至无穷,这样的一个临帖的路径、方法,是多数学书人都要走的

历史上的书法家,通过临学王羲之字帖,得之大益的人非常多。有的是紧紧地通过临帖得到了王羲之的一部分精髓,就可以成家名世。像董其昌得其淡雅,王觉斯得其凝重,赵孟頫得其柔美,沈尹默得其整严,白蕉得其散逸……当代如孙晓云、张旭光、陈忠康、陈海良等书法家,也也都是通过学习王羲之,逐步的形成自己的技法、风格、境界的。

所以说临帖,总是绕不开王羲之。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是源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非凡成就和卓越贡献的缘故。尽管有许多人不喜欢王羲之。 认为其存在过于妩媚、柔弱,缺乏个性等种种不一定正确的看法。

学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是书法史上的“书圣”张怀瓘的《书断》中有这么一段话:“王羲之尤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等各体,在全面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汉变汉魏古拙、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书风,笔法精绝,笔势遒劲,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庚肩吾《书品》)的高度。

王羲之书法的神妙之处,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喜山林乐自在、恬淡超脱的秉性,使他能够未宥于法度,充满创造性。晚年书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临帖要首学王羲之

王羲之的真迹,到明、清的时已经不见了,基本全是摹本和拓本。王羲之《兰亭序》也是摹本或临本。但其笔法仍然十分丰富,初学者很难上手,所以一般人学书法临 学王羲之,多从笔法胡对简单的《集王圣教序》入手。该碑是怀仁以王羲之墨迹直接摹写,笔画、结字极为精当。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至于行书,则《禊帖》、《圣教序》实为至难,然后世以书法称者,无不从此入手。”

该碑虽然摹刻精到,但经过勒石、镌刻等许多工序,其对王羲之原字的改造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通过现存的王羲之墨迹本留下的王字,与石刻做一下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右刻对笔法简化了,尤其表现在笔画的起、收及牵丝的省略。损失了王羲之笔法的丰富性,但也使我们更容易抓住王羲之笔法的主要部分,学到最主要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种做了减法的帖更容易入手。

该碑是集字,所选的字每一个都非常精彩,即使是简化后的用笔,点画的长短、粗细、虚实,仍然极富变化,形态多样,对于这些变化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观察。如大家都知道的《兰亭序》里“之”有几十种写法。《集王圣教序》里的“之”字,同样有很多变化。

王羲之的字变化多端、字势恣肆。前人评王羲之字“龙跳天门”,怀仁在集字时虽对字势进行过“岐者正之”的处理,但我们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碑中很多字的字势仍然颇为险绝。如“岸”字右下部分的“干”同其他部件的疏离;“導”字上大下小'。

我们临习此帖,应先反复读帖,领悟法度,临帖的时候,则应体会如何用笔能写出字体上的形态,把侧重点放在单字上。

但该碑毕竟是集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以及章法的变化上,不如《兰亭序》,也不象其他手札那样贯通流畅。

如果要进一步学好王羲之的笔法、章法可以在临摹临摹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基础上',细参唐 摹本 《兰亭》和历代书法大家临写兰亭序字帖,参考王羲之其他法帖,手帖(信札)等在临学《集王圣教序》得其框架的基础上,写出筋、骨、血、脉、肉,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喜欢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功夫没少下,但成效不大,没有临出它的精华。有的临的有些粗野,缺少王羲之的雅致;有的临的拘谨,没有了王羲之的旷达;有的临的纤弱,缺乏王羲之的精健;有的临的死板没有了王羲之的生气。

其中固然有临学者的观察、方法、技能问题。但更主要原因是王羲之离我们太遥远,现在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当下学王,一是摹本,二是刻帖,一刻一摹,皆非真迹。这些东西很多,可以编一本非常厚的字帖,但与王羲之的真迹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看不出用笔的动作和笔法,这是一个最大的缺陷,导致我们学习王羲之的过程中,只能得其形,而很难得其韵。尤其是我们的初学者更难真正临到学到王羲之的真髓。而且这些县城的王羲之摹本、刻帖这些东西,时间跨度很大,风格差异也很大,单帖字数太少,学得少,达不到打基础的目的,创作时会捉襟见肘;学的多吧,又容易大杂烩,很整合难度大。

为了解决王羲之没有真迹的问题,可以先学孙过庭的书谱。有人说,书谱是放大(夸张)版的王羲之草书。主要指书谱将王羲之的某些笔法进行了“夸张”处理这样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王羲之的笔法,能很好的学习细节书谱》,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明显感觉到这个墨迹本的好外,从历史上现有的资料看,书谱是最接近王羲之的。如果您感兴趣,拿《书谱》与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种相似、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书谱》的用笔特点全面继承了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在笔法上,起笔、收笔、 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 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 准确,给我们提供了学王羲之最扎实的基本训练。用米南宫的话讲,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

临帖要首学王羲之

《宣和书谱》中也说:孙过庭“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不仅 如此, 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了,但是孙过证那时估计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因为王羲之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翻译讲究信达雅,它同样适用于临摹法帖。开始临摹王羲之王,要求信,忠实于原作,因此工具也要接近原作的时代,一开始最好用硬纸和小笔,不要放太大。至于放大临,用生宣纸、羊毫笔与其说是临摹,毋宁说是再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