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lizarov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回顾历史 放眼未来

 张磊r6nefzv5pb 2021-06-03

   上周五在广州开会碰到了秦泗河教授,我们谈到了有关在中国成立I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Method of Ilizarov, ASAMI)的事项,并达成了初步的意向。期间秦教授还和我交流了中国对Ilizarov技术引进和发展的历史,并提到了很多对中国骨外固定、骨延长和重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现将我们交流的内容总结成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修复重建科康庆林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中国骨外固定与骨重建技术的发展历经了曲折和跌宕,当年的星星之火,现已形成了燎原之势,我国独特的病源优势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力发展骨外固定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骨科前辈李起鸿教授1955~1959年留学前苏联,曾经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学习,然而那时Ilizarov技术在苏联并未得以传播,但当时的莫斯科中央创伤与矫形研究院实际上已有相类似的外固定器研发。也许基于这种启蒙,李起鸿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就研制了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用于治疗骨不连、骨段延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半环槽式外固定器与Ilizarov器械虽然不是一种体系,但有诸多相似之处。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位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省的骨科医生们借助地域的便利,开始从俄罗斯骨科同行那里了解Ilizarov这一新奇技术,其中秦泗河两次到远东的俄罗斯边境城市进行学术交流,对Ilizarov技术的独特疗效深有体会。然而,由于政治、语言、器械等因素,当时在国并未有人开展真正的Ilizarov手术。

   1989年,北京儿童医院潘少川教授访问美国时获悉了这一技术,彼时,Ilizarov技术已经在美国生根发芽,潘少川回国后即在《中华小儿骨科杂志》上介绍了这一技术,并率先在国内将该技术应用于小儿骨科患者,此后,Ilizarov技术在国内渐有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1年夏天,中宣部邀请Ilizarov来北京会诊,Ilizarov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专场学术报告,可惜的是,这场报告并未取得他第一次到意大利所引起的类似反响。锦州中心医院于建新1992年开始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创伤骨折、四肢畸形等,6年后他将应用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成文,在秦泗河主编的《下肢畸形外科》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Ilizarov技术、器械、原理与临床应用的专述章节。虽然Ilizarov技术在中国始终没有得以规模化的推广,但是这些涓涓细流交互汇合,终于形成了一股洪流,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以后,该技术逐渐被国内骨科的少部分医生所接受。1994年,秦泗河率在《中华骨科杂志》介绍了访俄见闻中的远东医院骨科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科疾病的种类和方法。

   早在上个世界的八十年代末期以后,我国就有学者陆续到日本、欧洲学习骨延长技术,哈尔滨的王衍盛从日本带回了日译本的《骨痂延长术》(意大利Bastini著),随后开展了大量的骨延长增高技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统一在1990年到日本学习了骨延长技术,回国后调到中山医院开展了部分新业务。哈尔滨的曲龙博士1985~1997年在日本从事骨延长的研究,回国后也成为我国骨延长的专家。湖南张湘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学习肿瘤治疗技术,回国后致力于骨延长工作。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专业的外固定支架,这些专家应用的外固定支架都是单边或者双边式的,并不能说是真正的Ilizarov技术,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基于牵张成骨原理开展的。

   由于Ilizarov器械均由Ilizarov中心生产,使用成本很高,兼之人种差异,俄国原产的支架及配件并不适合中国人。夏和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自主研发适合国人的环形外固定器械,其突出特点在于将半环拼接的全环变为一体,并增加了一体化的铰链结构,同时将组合式外固定器与环形外固定器相结合,大大拓展了Ilizarov外固定器的应用范围,使该器械的应用更简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开展Ilizarov技术的单位越来越多,很多中小型医院争相尝试,但该技术毕竟涉及复杂的操作技巧,技术要求很高,由于鲁莽上马衍生的并发症屡见不鲜,凸显了推广和普及正规操作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秦泗河和夏和桃从2002年起多次举办Ilizarov技术推广学习班,并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年来在Ilizarov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推动Ilizarov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

     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库尔干市的Ilizarov中心是牵张成骨原理的发祥地,每年举办Ilizarov技术国际培训班,从1979年以来共培养了近万名国际学员。2009年8~10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康庆林专赴该中心系统学习Ilizarov技术,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Ilizarov Fellow,2010年9月康庆林再赴美国Baltimore国际肢体延长中心学习矫形外科,此前天津的任秀智和上海的鲍鲲都曾去该院参观学习。

   综上所述,我国Ilizarov技术的引进与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路径:第一个是俄罗斯/欧洲;第二个是日本,第三个是美国。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Ilizarov技术就像是基督徒心中的圣经、共产党员心中的毛泽东思想一样,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书,永远指引着Ilizarov学人向前进。

   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学习、发展、传承、创新。

   坚决打击未经允许转贴的混蛋网站和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