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对岸合欢树 2021-06-04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论书法创作的笔墨法

申永和

写字是一项比较简单的艺术性活动,字字既规、整齐、又统一、匀称的字即可。然而,写字是书法创作的基础。书法创作首先掌握技法,而且技法要过硬才能出好作品。一幅好作品,不仅反映出作者的高超技法、还反映出作者的字外功深度。所以,不是有了书法水平就一定会提高。但是,技法不过硬,很难出好的作品的。书法创作,有四个方面的技法,即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笔法形成最早,字法次之,章法又次之,墨法是明、清以后才得到特别重视的。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一、略谈笔法与墨法的关系

书法创作,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否则是不会成功的。两者是什么关系呢?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等》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指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法一大关键。”本于笔,成于墨,成功在于用墨。因为各种笔法的运用,最终都要有墨法体现。如果没有墨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笔法无论怎样高超也是不会产生视觉效果的。也就是说,笔法通过墨法体现其技巧;墨法通过笔法而展示神韵。笔墨是基础。掌握了用笔,用墨的法则,就会具有较高的创作技法,这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条件。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秋兴诗(1) 鲜干枢

二、笔法包括执笔、运笔、用笔

关于执笔,古人说过很多法。如卫夫人士《笔阵图》里讲“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书去笔头三寸一分”的执笔法。后,有唐人韩方明的五字执笔法。林蕴的拨灯法,李煜的七了抚笔法,米芾的“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无重不缩,无往不收等执笔法。这法、那法、到底怎样执笔好?书家的经验说明,笔执多高多低,多紧多松,要依据自己书写时的姿势是站是坐。又要看书写什么书体。尤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定为好。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秋兴诗(2) 鲜干枢

运笔,是指笔在运行中的轻、重、快、慢、起笔、收笔要有提按挫之推移,才能形成书写的节奏。这节奏,便是书法的韵律。韵律即是运笔灵动。结字有神,整篇连贯等。具备了这种韵律,书法作品才有韵味;有了韵味,作品才好看,耐看、才让人回味无穷。王羲之在《书论》里讲运笔时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典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这些运笔的原则,透彻地讲明了运笔的迟急关系。运笔的迟与速,决定于书者的法度和力度的功力。一般说,运笔迟与沉着、凝重、苍劲、老辣、朴素、雅拙相关;运笔急与流畅、老滑、柔涌、锐利、灵巧、飘逸、委婉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迟有迟的好处,急有急的妙用。原则是:不能只迟不急,亦不可一味求急。要迟中有急,急中有迟,迟急相生,迟多急少。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迟也。迟即留得住笔。此法一熟,则诸法皆通。运笔心平气和,不激不方为上。关于用笔。用笔本无法。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秋兴诗(3) 鲜干枢

所谓用笔,是在使用毛笔长期书写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顺应毛笔特性的使用方法。后人遵为法式楷模。书法史告知,我国早期文字墨迹大多是先写在竹简上的。竹简的形式决定了书写的技法。竹简很光滑,用什么笔才能把字写上去呢?人们选择的是毫较短的硬毫笔。竹简的书写,是一手执笔,一手执简,简与笔相互迎合,形成特殊的运笔节奏感。为了使每简能容纳更多的文字,古人在书写中逐渐变篆书的修长为横放纵敛,形成了隶书。同时,也产生了左右波拂分展的特殊笔势。由篆到隶的变化所产生的用笔,线条波磔之特点,均与使用工具、材料及书写方式有直接关系。隋唐以后,特别是长锋羊毫出现以后,随着新的书写工具的发展,书法变化众多,风格各殊、技法上也有不同突破和充实,但用笔一直一脉相承。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秋兴诗(4) 鲜干枢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不能改变,是因为用笔是学书的基础,它一改变,书法作为独立艺术的地位就会从根本上被动摇。学书者清楚,在书法作品中,书家的感情,是通过一点一画的运笔来表现的;同时书家书写之优劣,亦是从用笔上显露出来的。就是说,书法作品好不好,取决于用笔。当然、墨法、章法也极其重要,不可忽视。董其昌讲用笔时强调:“作书须提得笔超,自为起,自为结”、要“悬腕”、“正锋”、方能破除“结笔为波画耳”的弊端。同时,他还指出:“用笔的关键是藏锋与出锋”。藏锋是“不得以模糊为藏锋”、“以劲利取执”。出锋与藏锋一样,应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屋漏痕”是唐陵羽在《僧怀素传》里所说写一草书的笔法。其说有二:

(1)运笔顿挫,如水在墙上流下,自然生动,没有起笔和收笔。

(2)用笔有如屋上的日光透漏处,形象皎洁明朗,比如点更干净,毫无连系绵牵掣之状。

当代草圣林散之讲用笔说:

“笔要拎得起、按得下。”“笔要押得住纸,留得住笔”。就是说,用笔是靠笔端在纸上运动,产生线条来表现的。笔“拎“得起来,笔端既不能脱离纸面,又不能浮在纸上“滑行”。笔“按”下去,笔端不是一按到底。其分寸是:拎、按要有强弱、快慢、其节奏要恰到好处。押得住纸、留得住笔、关键在“押”“留”二字。押得轻重,留得快慢与拎按的道理相通。拎,要沉稳不浮。按,要力透纸背。押、要强弱有制。留,要收放自如。总之,用笔是一种运动。运笔中出现暂短的停顿,一笔一画用几个动作去完成或明显,或含蓄。此道,有规律而无定法,全凭实践体味。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赵孟頫《致季博札》,纸本,纵27.7cm,横49.4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三、关于墨法:

前人虽无定法,但古今大书法家用墨都讲究浓淡、干湿、燥、润。这六种墨色都和水有关。如何用水调理墨的含量,浓淡、干湿、燥润,皆与书者的创作风格,书写习惯,书体、纸张以及实践有关。所以说,用墨就是用水,用墨之道即用水之道。用水调墨很有学问。前人通过实践总结了不少经验。如“水多易薄”,“水少易滞”,“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少墨浮涩多墨笨拙”,“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等。怎样才能把水用得恰到好处呢?温而不浊,浓而不滞,淡而不虚。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得反复实践,才能运用自如。不同的书体,用墨有不同的要求。

楷书;用墨宜少,干不可太燥,沉浸会使笔毫弱而无力,且易形成墨猪(姜夔)《续书谱》语)。

行草:用墨则燥润相杂,次润取姘,次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王羲之)《论书》语)。

篆隶:用墨可将楷书、行草用墨水兼收并蓄。如欲表现苍老、古朴、宜用浓墨,也可适当滞些飞向;如表现流畅、幽雅、可在墨中略带水分、使其明快、融涧横生。

下面讲几位名家用墨的情况。依时代为序,五代杨凝式、宋苏轼、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的用墨特色。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

释文: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下一草押)”

杨凝式的晕墨。其特点是:墨落纸后,即向四周晕化开去,使人感到迷迷蒙蒙,如隔雾看花,不那么清晰,不那么精致、模模糊糊、缠缠绵绵。公元九百四十八年、七十六岁时,创作一件草书《神仙起居法》,全文八行五十九个字,现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此作、虽为草书,却无草书那种奔腾跃达的气势。显示出的是舒缓、柔顺、湿润的气氛、引人入胜,原因之一,即是墨晕化的结果。晕墨、墨色沉重,书写速度不很快、人们在欣赏时的心态就不那么紧张、激动。他的用墨、特别是一些一丁点儿的小白眼、初看不起眼,不好细看就会一掠而过。但正是这些小白眼、起了顾盼作用。如果这些小白眼都被墨填满了。这种作品会因墨气过重而变得沉闷,也就失去了耐人回味之处。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苏轼的浓墨。他的墨浓到什么程度呢?肉眼看去似糊状、水分甚少。他主张墨黝黑,其色要到象“湛湛如小儿目情乃佳”。湛湛深黑,像小儿的眼珠。据说这种暗黑的浓墨。神彩焕然,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散。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王铎 行书诗稿(之一) 28.1×20.3cm 纸本 洛阳市博物馆藏

王铎地涨墨。源本是文人写意画的用墨方法,被王铎成功地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使用这种墨注人一定水分的涨墨、落墨要大胆、运笔要疾速。通过浓淡燥润的对比,使作品形式对嵩美视觉产生强的冲击力。这种与古法不协调的,被视为弊症的涨墨技巧,给后人极大的启示。林散之的墨法。他用墨严谨。书写前,先细研成浓墨,然后笔蘸清水,稍停片刻后将笔端的水分抹去,使笔端保持湿润,继而再蘸墨、蘸水。但不可忽浓忽淡。如此往复。使笔端水墨交融,书写起来,流畅舒展,墨色华滋,趣味盎然。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林散之致黄宾虹书信

林散之还擅长用淡渴之笔写“无墨”二字。粗看如迅速的飞白;细看尽为缓运所擦之笔痕,黑色几乎稳失,笔形、笔姿却在无墨中清晰可辩,淡在其表,力在字中。在淡墨中写出笔力,在干笔中写出笔姿笔势,非用擦笔法不可,靠的是缓力和淡墨。

申永和 | 书法法创作的笔墨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