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崮乡随笔

 悟事人非 2021-06-04

拜台风“安比”所赐,刚被大雨洗刷过的沂蒙山,群峰叠翠,生机盎然!行驶在起伏曲折的山间公路上,阅不尽两旁变化无穷的秀色美景。享受惯了和平的雨露阳光,路过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恐怕没有谁会觉得此处与他处有何不同,今天与昨天哪有异样。然而,翻开厚重的历史,我们发现真的有不一样:这是一块遍洒烈士鲜血和写满英雄荣光的土地。这里是——岱崮

崮,是一种特殊地貌,学名曰岱崮地貌。我曾随手拍过两个崮的照片,一个是獐子崮,一个是拨棰子崮,但愿这两个崮的名字,能帮你想象“崮”的模样。沂蒙山区有七十二崮之说,其中岱崮及周边就有三十六崮,是“崮”最集中的地方。由此,我称其崮乡,而自命崮乡人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大崮区。“大崮”和“岱崮”一样,也是具体的崮。一般人都知道岱崮和孟良崮,前者因为两次保卫战永载军史,后者则因为那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名扬天下。普通人知道“大崮”的并不多,可在研究中共党史的人看来,无论资历和成份,“大崮”都是绕不过去的。

1933年,当时的党组织就曾在不远处的龙须崮发起暴动。1939年后,鲁中山区成为我抗日根据地。是年,中共地方县委和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山东纵队党政军首长先后驻上大崮。1940年3月,国民党51军与其地方武装8千余人围困大崮,我守崮成功。1941年11月,日军精锐部队千余兵力加“皇协军”共6千余人突袭大崮,因敌我兵力悬殊,我被迫突围。驻在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以及后勤机关等2千多人,遭受重大损失。时任山东局书记朱瑞夫人陈若克,和她才出生3天的孩子,就是这次突围中被日军俘虏杀害的,时年22岁。

然而如这般史书记载的大事和有名有姓的人物毕竟少数,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甚至献出生命的英烈才是多数。就像在这里有个叫“台头”的地方,有一座“吕祖庙革命烈士墓地”,安葬着1945年以前牺牲在这个区域的烈士。粗略数一下,八九十座墓仅二十座上下有姓名,其他的均以“烈士之墓”代之。

说起来,这些无名烈士还算幸运,毕竟他们尸首下葬、入土为安了。而有的烈士,明知道他牺牲了,也清楚知道时间地点,可是,竟连尸骨也找不到——你信吗?!

我信!河东村宋义(真名隐去,见谅)烈士就是这种情形。

史料记载,宋义烈士1913年生人,1940年加入党组织,生前任蒙阴县野店(地名,与大崮区接壤)区委组织委员,1941年7月(阴历)牺牲在大崮山上。由于年代久远,某些细节与后人叙述有出入,可是烈士遗骨不知所踪却是不争事实。据说曾有目击者看见山上两个人抛下一个物体,还以为石头,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烈士遗体(真相是:在敌严刑拷打之后,宋义烈士为保守组织秘密舍身跳崖)。之所以没有收尸安葬,是因为村里的“保长(国民党地方村级官长)”放言:谁去收尸,和宋义同罪!

宋义所在河东村保长宋x×曾经是共产党员,由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蒙阴县县长李小隐猖狂反共,引诱个别意志不坚定者脱离组织,宋xx在此时投入国民党怀抱,做尽了坏事。为避免该叛徒给党带来更大损失,蒙阴县大队一度将其逮捕,遗憾在押往县城途中逃脱,半年后随国民党军重回河东村并被任命为“保长”。此时宋义烈士住在北崖村东北山沟里一户人家,以织布为掩护开展工作。叛徒宋××获得情报后,将以宋义为主的14名党员的信息送到国民党大崮山驻军(或是国民党地方保安团)手中。所幸在板崮前(村名,当时属大崮区)区国民党委任的一名中间派区长暗中帮助下,其中12名党员得以及时转移,宋义和另一名党员田某(蒙阴县贾庄人)不幸被捕。

据后来死里逃生的田某的儿子(解放后长期任板崮前村支书)转述,宋义烈士牺牲前遭受百般折磨,两肋部位皮肉破敌人用烧热的铁锹烙熟脱落,露出助骨。宋义始终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秘密,面对敌人“写悔过书即可免死”的诱惑亦不为所动……

三天后,死讯传来——有说跳崖自尽的,有说折磨致死扔下悬崖的,紧接着是“不准收尸”的命令……

就这样,烈士悲壮地去了!

实说,我来“吕祖庙”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是因为心存一丝找到宋义烈士墓的侥幸。而之所以产生追寻烈士遗踪的强烈冲动,缘于不断地听到关于烈士和烈士遗属的各种传闻。据说,烈士生前不仅识字,而且“什么都会”,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青年。烈士牺牲时年仅28岁,丢下26岁的妻子和三个分别9岁、4岁、2岁的孩子走了。

你或许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小脚女人,独自带着三个幼儿,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你更无法理解,解放后政府褒奖英烈,烈属没有向党和政府提一点——哪怕是一丁点儿——任何方面的要求!

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当我不曾见过为了获取几块大洋的奖赏而日夜盯梢烈士家人的行径时,不知道人性何其丑恶;当我不曾见过亲人为了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却没有任何要求时,不知道人性如此纯洁!

吕祖庙没有发现宋义的名字,却找到一片安放忠烈英灵的墓地。听热情引路的老人说,每逢清明节,很多人前来扫墓,墓地也有专人管理。心中甚感宽慰。

烈士林四周,覆盖着密不透风、望不到边的桃园。烈士战斗过、安息着的地方,早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蜜桃生产基地。此刻正是果实成熟收获季节,一车一车的优质蜜桃源源不断地运出沂蒙山,发往全国各地。

△伊廷龙(左)与岱崮镇河东村96岁抗战老英雄合影

也许这一幕正是先烈们追求的理想,若在天有灵,当真可以“烈士回眸应笑慰”了。

愿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永远记得沂蒙山的光荣,记得“崮乡”的故事,记得“吕祖庙”的烈士们!

作者简介:

伊廷龙,山东蒙阴人,1989年3月入伍,先后在陆军***149师、陆军***高炮旅、山东陆军预备役高炮师、滨州军分区服役和任职,历任班长、排长、宣传干事(股长)、组织干事(科长)、人武部政委等职。2016年转业到青岛市公安系统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