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醋延胡索浅谈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6-06
写在前面

遇到两份醋延胡索的样品,

其他差异,暂未去发掘。

但可以看到生产日期不同,

初步猜测颜色与存储期限相关。

不知是什么导致两份样品的差异?

颜色变深的延胡索内在质量如何变化?

我们来看一看文献中关于醋延胡索的研究。

关于延胡索的超链接:

1:延胡索与黄曲霉素

2:延胡索的性状外观

3:延胡索与夏天无

药典上的延胡索(元胡)
01
2020版药典延胡索

【基源】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干燥块茎。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饮片

【炮制】

延胡索: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厚片或用时捣碎。

醋延胡索:

取净延胡索,

照醋炙法(通则0213)炒干,

或照醋煮法(通则0213)煮至醋吸尽,

切厚片或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10g;研末吞服,一次1.5~3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02
药典通则

炙法    

是待炮炙品与液体辅料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醋炙    

取待炮炙品,加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炙时,用米醋。除另有规定外,每l00kg待炮炙品,用米醋20kg。

煮法

取待炮炙品大小分档,按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清水或规定的辅料共煮透,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03
思考

如果是醋煮法,按照通则的描述,至切开内无白心,

按照基源,延胡索药材需要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恰无白心时,晒干。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醋延胡索可以产地加工?

文献中的醋延胡索
01
文献中市场情况

延胡索又名元胡,为“浙八味”之一,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用。

延胡索经醋制后,止痛、解痉功效大增,因此临床多以其醋制品应用。

采集自各地饮片生产企业的醋延胡索饮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饮片颜色不均一的现象。

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醋延胡索饮片“形如延胡索或片,表面和切面黄褐色”。

文献收集的醋延胡索饮片,大部分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颜色。

但也混杂着部分褐色或近黑色的饮片,这些饮片从切面颜色上极易与其他饮片区分。

02
文献中的含量研究

结果发现醋延胡索饮片亮度越高,颜色越趋于黄色,主要化学成分总含量就越低。

样品越暗,颜色越趋于深色,主要化学成分总含量越高。

延胡索丙素、盐酸黄连碱、延胡索乙素、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延胡索甲素、四氢小檗碱成分的含量,随着饮片颜色的加深而升高。

只有延胡索甲素的含量随着颜色的加深而降低。

03
延胡索乙素

延胡索中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成分,其中以延胡索乙素为代表,该成分具有显著的镇痛麻醉、保护心肌等活性。

已被开发为元胡止痛系列制剂,因此,该成分被广泛用于延胡索药材、饮片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延胡索药材与饮片项下,即以延胡索乙素为质控指标。

04
去氢延胡索甲素

若仅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则所有饮片样品均为合格品,但延胡索中另一主要生物碱类成分。

去氢延胡索甲素,不仅含量较高,具有止痛镇静、抗菌、抗溃疡等生物活性,而且与饮片的外观(颜色)评价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建议将此成分与延胡索乙素一起作为延胡索的指控指标,以实现饮片内外评价的一致性,提高延胡索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专属性。

此外,去氢延胡索甲素不仅可以作为延胡索质量评价的指标,而且鉴于其与饮片外观颜色的相关性。

还可考虑将其作为延胡索饮片分级的参考指标之一,以解决现行分级标准中延胡索成分含量与等级差异不显著的问题。

中药显色的机制

动植物药主含有机化合物,分子共轭体系中的π→π*跃迁和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有机物的p→π共轭体系中的n→π*或n→σ*跃迁是其呈色的主要原因。

矿物药主含无机金属化合物,显色原因主要有d-d跃迁、荷移跃迁及晶形等。

补色的能量决定了它们外层电子激发能ΔE(白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

绿、黄、红色的中药是因其显色成分的“基态电子”分别吸收了它们的补色红、紫、绿色3种波段的光产生跃迁而呈色。

如大黄的水溶液呈黄色,加碱后氧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上π电子形成p→π共轭,增强共轭效应使体系能量降低,吸收波长升高,而显红色(红移)。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醋延胡索饮片颜色与其内在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万超 于定荣 刘颖 麻印莲 肖永庆 李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合肥

(2)中药辨色论质理论与方法的传承创新 刘倩倩 王升菊 任超翔 王越 宋肖敏婷 张定 裴瑾 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四川 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