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证治之”的人文条件之四点建议

 钟家台 2021-06-06

9.4.3四点建议

病人要怎样做,才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总结了四点,:

1、有病就医主动点

《伤寒论.伤寒例》:“凡人有疾,不时及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身体不舒服了,积极就诊,该治疗就认真治疗,莫要抗,莫要拖,就怕小病醸成大病。有的病可以自愈,可自己并不清楚,需要医生来判断。不舒服了,找医生看看,可以不吃药就不吃药,需要治疗就治疗,如果有病不看,年轻时不断地“零存”,到一定时候“整取”,给你算总账,就麻烦了。

很多慢性疾病都因为过去的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起居无常等,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一开始可能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随后发生形态异常。没有形态学意义上的“病”,有些人就认为是亚健康。殊不知,突发暴病,不一定都是实验检查的异常后才发生,往往是很多疾病暴发了,实验检查才会发现异常。

莫要因为没有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就满不在乎。生命有一套自我感应的警报系统,气化活动如果异常,一般会有感应。“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不要以为亚健康不是“病”,不积极治疗,延误病情。

2、心态平和点

患了什么病,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该怎样治疗,自己不要穷根究底,那是医生考虑的问题。有些东西清楚了,对心理会有负面影响,如知道了癌症等不治之症,有几个不增加心理压力?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反应,如发烧了,咳嗽加重了,大便次数多了,耳鸣明显了等等,有的可能是正气恢复,自愈机制增强,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心态不好,就可能失去康复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找医生复诊,自己莫要随便吃药,更不要兴师问罪。

找中医看病的病人,不少经过多种治疗,按照张仲景的说法,绝大部分属于“坏病”,证候病机一团乱麻,病难治,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怎么治得好呢?

有些病人先问医生治过这样的病没有,治好过这样的病没有,要多长时间治好等等,然后才决定是否就医。治好疾病,除了医生的临床水平,还与药物质量有关,与病人生活德行有关。哪一个医生治病能够打包票?任何一个医生,以前没有治过的病,并不等于治不好,以前治好过的病,并不等于每个都治得好。现在治病,大多有三个的医生,西医,中医,自己还上网查书治疗。有人认为,身体是病人的,治疗疾病,病人拥有知情权和自主权,可不问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病人的医学知识、临床体验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知情了,精神跨了;没有医学常识,自主了,破坏了生命的自愈力。

就病人而言,正确态度是保持平和心态,配合医疗,知情自主都是次要的。用自己查得到的本草文献,一一对照医生的处方用药,凭自己一知半解就评头品足,不见得是好事。病人把角色搞错了,自己当成了医生,对康复不利,但也不要掉进病人角色之中不能自拔。

有人患病之后,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关心,一点点不适感就表现得十分夸张,一讲述病情就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的人对他都不好;有人患病之后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实在不行了才就医;有人坚信赚钱才是硬道理,只要有钱进健身房,买保健品,就不会生病。有些病人,成天把病挂在嘴上,逢人便诉苦,千方百计地要检查出什么,没有查出什么,忧心忡忡又担心患了什么查不出的毛病。

有些病人自作聪明,看中医把手一伸,闭口不言,非要医生切脉讲病情。“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

高龄顽疾更应有一个平和心态,经年累月的药物和疾病的双重影响,加上年纪大了,彻底康复的可能性很小,治疗重在维护元神、元气,以带病延年为目的,争取在病态的动态平衡中,走向寿终正寝的生命终点。莫为了治好“病”,或者弄清楚“病”,加深元气、元神的伤害。

临床还有一些病人,有钱有势,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南朝宋的中医范晔,“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当时的皇帝问,为什么权贵的人效果不如贫贱之人的好,回答:“夫贵者出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

3、调整服药聪明点

病有不治,但医贵精心。医生要精心,病人也要精心,医生精心在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可靠性上,病人精心在生活调护和服药上。中药不是化学药物,汤剂不是分子药物,服药绝不能像西药那样标准化、规范化。煎药要服从治法,服药要注意药物反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服用药物的量和次数,该加量就加量,该减量就减量。

辨证论治没有统一的服药标准。病人要遵循医生的要求,根据胃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等实际情况,确定服药次数和服药量,同时,还要根据服药后的具体反应来调整,当减则减,当增就增。每个人的药物反应性不同,胃气的强弱不同,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医生不可能24小时守在身边来指导。我临床运用自拟处方六味安胃散,就从不给病人规定具体服用量,要求从3克开始,然后视大便情况调节,或增加或减少,有的病人0.5克,有的服10克,都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说明的是,自我调整药量是针对自然完整性的中药而言的。分子化合成、有效成分提纯的,偏性很大,一定要遵医嘱,莫要自作主张。

4、生活调理细心点。

生活涉及方方面面,都不自然绿色了,文化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一些违背自然生命规律的不良习惯,如熬夜上网、低头一族等。

这里主要谈谈饮食。饮食中充满了科技文化的添加剂、植物激素、农药化肥等等,这些都是百万年的生命没有接触过的,对生命和疾病究竟有什么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清楚。饮食是多维联系的重要内容,对疾病的影响很大。过去的饮食是自然绿色的饮食,种类也比较少,感冒咳嗽忌油,很多自己就好了,现在五花八门的饮食,加上这样营养那样营养的要求,许多感冒十天半月都好不了。

有个痰湿咳嗽的病人,用平陈汤加味治疗,复诊时咳嗽反而加重,很不满意,说开始喝药很舒服,昨晚上突然就加重了,问及饮食,晚饭吃了不少烧白。肥甘油腻之品,滋生痰湿,咳嗽怎么不加重。注意饮食,守方服用,三剂就不咳了。咳嗽大多是外感所致,属于感冒的一个症状,饮食调护很重要,如果对饮食缺乏细心体验,不知道那些饮食会影响/加重疾病,稀里糊涂地吃,要想康复恐怕很难。现在的饮食种类,和几十年相比,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很多是过去没有吃过的东西,尤其西餐的涌入,生命会出现什么样的因应变化,对疾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考,加上每个人对饮食的反应不同,同样饮食对不同人和不同疾病,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病人如果自己不留心饮食,要想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命的人是动态变化、多维相关的人,不只是形态解剖那样简单,病人之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生病之后,饮食、起居、情志都要注意调养。吃药而不养,疾病怎么好得了。疾病谁都无法避免,不可怕,可怕的是违背生命规律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