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与英国利益攸关,日寇两次在此挑起战端,其为何都袖手旁观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1-06-07

编辑搜图

▲旧时的上海滩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发展为拥有35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和贸易枢纽,位列世界第5位,号称“东方巴黎”。这里既是远东的金融、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和新加坡、香港一样,是西方在亚洲的最主要支撑节点之一,市内居住着超过7万外国常住人口,还有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和公司机构。

编辑搜图

▲“四一二”政变

策动蒋介石政变也要保住上海

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英美等列强对其非常紧张,1927年3月北伐军迫近上海,周恩来等人领导市区工人连续3次发动武装起义,成功占领上海。英美等国感觉到威胁后,不惜花费巨资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举消除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控制上海的可能。

上海虽然一直受到列强的庇护,但1931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其连续两次遭到日寇侵略,大片街市被焚毁,各国利益遭受巨大损失,以往咄咄逼人的英美等国全部噤若寒蝉。即便嚣张至极的日寇派飞机轰炸了途经上海的英国大使许阁森车队,以往咄咄逼人的英国此刻却表现得非常软弱,没有采取任何强硬措施。

编辑搜图

▲“日不落帝国”

英国依然是超级大国

一战后的英国虽然遭到了极大削弱,但此时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控制着全世界1/4的可耕地和4.8亿人人口,其海军不仅控制着地中海连接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还控制着苏伊士运河、亚丁湾、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等在内的重要海上通道,连远在美洲的麦哲伦海峡和巴拿马运河,也都处于英国军队的监视之下

在远东地区,英国控制着从大西洋到中国海的海路已经上百年,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大批殖民地也在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人力和工业资源;在中国,其不仅出资修建了京津、沪宁及津浦等多条铁路线,还控制着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和盐务部门及大部分对外贸易,另外,其在上海等多座城市拥有所谓的“租界”,驻扎着不少军队和舰艇。

编辑搜图

▲希特勒上台

军事力量过于分散,无力对抗日本

但正因为英国有如此之多的利益和领地要保卫,因此早已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一战期间严重透支了其经济实力,导致其一战后连续十余年军事预算被压缩。1919年夏天,执政的首相劳合・乔治甚至制定“十年规则”,要求在拟订军事计划和预算时,应当以10年内不会发生重大战争的假设为依据,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军费平均到每个士兵身上仅有可怜的51先令。

1933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德国元首后,疯狂扩军备战;随后,纳粹德国与墨索里尼把持的意大利狼狈为奸,对英国本土及其在北非的领地构成严重威胁,英国被迫收缩兵力防守。尤其是英国海军压力大增,要在北海坚持德国海军、在地中海监视意大利海军,此外还要在连接其重要殖民地印度的苏伊士海峡等地派驻一部分兵力。如此一来,英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四分五裂,其陆军战力不值一提,空军也仅有不足千架老旧飞机,因此其根本没有力量去对日本人采取强硬态度。

编辑搜图

▲欧洲战场溃退的英军

编辑搜图

▲刚刚解放的上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