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器真伪新趋势

 新用户99079681 2021-06-08

  中国的民族品牌孔氏珐琅历经十余年全面掌握了这项高难度的技艺,打造出精美的黄金掐丝珐琅腕表和首饰,且在世界钟表珠宝展上精彩亮相、绽放光彩。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刺激了艺术品的生产。虽然这时清政 府衰微,各类官作坊几近停产,但民间生产却处于强势上升状态,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金属胎珐琅器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陈设品数量很大。据记载,民国初年珐琅器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当时较有名气的“老天利”号珐琅器制作工厂,雇工就达350人。1912年至1915年中国的掐丝珐琅艺术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芝加哥万国博览会,都获得了金奖。

  珐琅可以看做是一种颜料,不是宝石,却有宝石之彩,古人也是用它来代替贵重且不好加工的宝石。所谓掐丝,指的是先在金饰表面掐出带边框的图案和形状。然后再填充不同色的珐琅,再烧制,最终晶莹剔透,色纯彩正。

  掐丝珐琅的繁丽生动、辉煌灿烂,对国人尤其士大夫阶 层,造成了审美上的冲击与反动。虽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珐琅从传入中国开始,掐丝珐琅却深得元、明、清三代帝王的宠爱。

  15世纪明朝早期的中国Cloisonnè珐琅器一直被国际古董界看做中国珐琅器中最顶 级的作品,做工极其复杂因而价值非常高。到了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因为对珐琅器的热爱,扶持珐琅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发出如宝石般质地的蓝色珐琅釉彩。那个时期出品的明代掐丝珐琅因此有了现在人人都能熟稔的大名“景泰蓝”。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掐丝珐琅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掐丝珐琅牌饰。由此可见,珐琅工艺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