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阴病的灸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少阴病下利是下焦虚寒,呕是中焦虚寒,脉微主阳气虚,阳虚不能固摄则汗出,脉涩主阴血虚,阴虚不能内守则下利。类似的情况前面也出现过,参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伤寒行文的特点是“而”字后面的证候重,“汗出而喘”就是喘严重,“喘而汗出”就是汗出严重,“呕而汗出”也是汗出严重,既有下利,又有汗出,恐有汗出亡阳之虞。
“必数更衣,反少者”,“更衣”是古人对大小便委婉的说法,“必数更衣”暗指频繁下利。“反少者”,下利、汗出、呕,都会伤津液,所以去了厕所也拉不出来,没什么可拉的东西,有津液欲竭之虞。
“当温其上,灸之”,这是提出治则与治法。本证看起来很复杂,既有里寒不足而下利,又有表阳不固而汗出,既有寒邪上逆而呕,又有虚阳下陷而利,究其根本,还是阳虚生内寒,所以仲师给出了艾灸的治法。“灸之”只是大法,没有具体的穴位也无法有效治疗。历代注家意见不一,有灸厥阴俞的,有灸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足三里的,有灸关元、神阙穴的,还有灸百会穴的,到底该灸何穴?个人认为应该灸中脘穴与关元穴,灸中脘顾护中焦阳气以治呕,灸关元顾护下焦阳气以治下利,并温阳固表以止汗。
那是不是就不能用药呢?也不一定,胡希恕胡老说这个病是从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来的,但不能用白通汤治疗,而是用四逆汤治疗。窃思仲师不用四逆汤是不是顾虑脉涩主阴血虚呢?刘渡舟刘老认为:“根据注家的意见,当用附子汤,附子汤既有附子以补肾阳,又有人参补脾胃之气,脾肾双补”。附子汤脉证皆不符,反而是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比较符合,这张方子在传统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人参,阴阳兼顾,不会伤阴。
 
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课前思考:
1.厥阴病的消渴有何特点?
2.“气上撞心与心中疼热”的心有何不同?
3.既然有饥饿感,为什么不欲食?
4.饥而不欲食与食则吐蛔有无关系?
5.为什么会出现“下之利不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