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梗死:典型和不典型的超声表现

 YMNL13 2021-06-10

图片

正文共:1100 字 5 图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患者女,78 岁,确诊直肠恶性肿瘤并肝硬化失代偿期 5 个月,近期出现双下肢水肿并逐渐加重。

腹部超声检查

肝脏形态失常,被膜呈锯齿样改变,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不均质,呈网状结构改变,肝静脉变细。

脾脏增大,厚约 5.0 cm,长约 13 cm,脾脏下极实质内探及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 2.8×7.5cm,呈楔形,尖端指向脾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脾门处探及较多迂曲管状回声,其内血流通畅,未见异常回声充填(图 1 和图 2)。

门静脉主干内探及絮状等回声,长约 5.2 cm,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 3)。

超声诊断:(1)肝硬化(2)脾梗死(3)门静脉血栓形成(4)脾静脉曲张。

患者随后行腹部增强 CT 检查证实超声诊断。

图片

图 1 脾脏增大,下极可见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箭头所示),脾门处脾静脉增粗迂曲

图片

图 2 CDFI 示脾脏中上极血流正常,脾脏下极低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箭头所示)

图片

图 3 CDFI 示门静脉主干(PV)内可见等回声絮状物充填,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病例讨论

脾梗死是由于脾血管发生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患者可表现为严重的左上腹疼痛,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引起脾梗死的原因包括心瓣膜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胰腺疾病、接受动脉栓塞治疗后等。本例患者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血栓形成,考虑系脾内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也可能为门静脉血栓逆流入脾所致。

由于脾血管分支呈扇形分布,发生梗塞后,梗死灶通常呈楔形。

超声表现

脾脏增大,内可见边界清晰的楔形低回声区,其基底位于脾包膜面,尖端指向脾门。随病程进展,梗死灶发生坏死液化时,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病灶内缺乏血流信号,而周边正常脾实质内可见血流信号。

另外也有研究发现,部分不典型脾梗死灶的低回声区内可见有与声束方向垂直的「高反射亮线征」(Bright Band Sign),系脾脏实质内存留的纤维条索结构所致。

下图所示为一例经增强 CT 证实的脾梗死。患者老年女性,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形成,脾脏实质内见片状低回声区,其内可见与声束方向垂直的线样高回声(图 4)。

图片

图 4 不典型脾梗死灶内可见线样高回声(箭头所示)

典型脾脏梗死超声容易诊断,但不典型者需与其他脾脏低回声病变鉴别,如脾脓肿、脾外伤等。

参考文献:
[1] Michael, Brooke, Michael, et al. The Sonographic ”Bright Band Sign”of Splenic Infarction[J]. J Ultrasound Med, 2014(33):929-938.
[2] 林振湖, 林礼务, 薛恩生, 等. 脾梗死的超声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26(8):1498-1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