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是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有很高...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06-10
蒲辅周是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惜生前忙于诊务,亲自著述甚少。这里所选《蒲辅周医话》十则,系蒲老生前对其子志孝言传心授。虽系只言片语,但亦可窥蒲老学术思想之一斑,现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01

谈脉之常变及诊脉的价值



六三年在京同先父出诊,诊张老之脉,六脉皆大。先父说张老禀赋素厚,不能以火看待,这是六阳脉,还有一种六脉沉细如丝,亦不为病者,名六阴脉,如刘某就是这样。我的脉也经常结代,仍然活了这么多年。



一女学生,一日为我诊脉,先喜形于色,既则蹙眉不语,余笑问曰:“何如?”良久,始告曰:“我知之而不敢言。”余曰:“何也?”答曰:“四至一歇。”余微笑曰:“汝有功夫,歇止脉危,是否三四动止应六七?六七日后尔当再来。”后果来,讶其如初,问其故?余曰:“我有此脉久矣,岂可一见歇止脉即断为不治,须脉证合参”。



我在四川、北京都曾见过六脉俱浮,但从容和缓者,皆活了九十多岁。还曾见一女同志其脉细,沉取始见,但六部匀平,也长寿。所以无病之脉亦可见浮或沉。如五部脉皆虚,一部脉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五部脉皆实,一部脉独虚者,其病为虚。可见持脉应知常达变。



《金匮》云: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所谓大,是大而无力或无柔和感,心脏有病者多见此脉,中医所称痰湿体形多见脉沉细,或大而鼓指,皆为气血紊乱所致。临证一定要四诊合参,切不可执一。罗天益云:“医之病,病在不思。”确为名言。



协助整理者按:“不知其常,焉知其变”,惜乎中医典籍中言变甚多,言常甚少,蒲老结合实例,不仅指出六阳脉、六阴脉是其常,就是结代脉,正常人亦有出现者。六脉皆浮,六脉皆沉,只要和缓匀平者,均属正常。临证时细心观察其常与变,认真总结,可补典籍之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